03.06 古代“科舉四宴”是哪些?

Today9459


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至清朝光緒年間結束,其間大約有1300年的歷史,這項制度和如今的高考制度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都是普通人通向官場或者改變命運的極其重要的一個手段,因此千百年來有無數的學子踏入考場,期待金榜題名時,然而中榜者通常遠遠少於落榜者,發榜的日子裡,有人笑,有人哭。哭只能躲起來哭,笑卻是會有很多人陪著笑。如今高考之後的狂歡尤其是金榜題名後的各種宴會一場接著一場,而在古代,學子們金榜題名後也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宴會,甚至還有官方舉辦的宴會,這裡就要提到古代科舉的四個宴會,我們通常稱之為“科舉四宴”。

“科舉四宴”形成定製並興盛起來是在宋朝,而產生科舉制度的隋唐時期,本身科舉制度就不是很成熟,雖有宴會的舉行,但應該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學子們自己湊錢舉辦或者有人支持等,比如唐朝時期著名的探花宴。探花宴並不是專門為探花舉辦的宴會,而是金榜題名的學子們湊錢在杏園舉行宴會,會上眾人會從進士中選擇兩名年輕俊美的人作為探花使,騎馬在京城的各大園林採集名花,然後帶回到杏園,在宴會上用來迎接狀元出場。

被選為探花使是無上光榮的事情,也由此,探花在後來成為科舉考試的第三名,與狀元、榜眼列為進士前三甲,是所有學子夢寐以求的榮耀。明清時期,進士前三甲是可以從紫禁城的午門正門離開皇宮的,這可是僅有皇帝才能走的通道,即便是皇后,也只能在大婚之內才有資格從此門進入皇宮。

與探花宴相對的,唐朝時期還有官方組織的宴會,比如文科宴中的鹿鳴宴,提起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的句子,實際上這個宴會中的“鹿鳴”二字確實取自《詩經》中的這首詩。

《新唐書》中對於鹿鳴宴的記載是這樣的:“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通俗點說就是鄉試之後,中了舉人的學子,以及考場中的工作人員,還有地方著名的長老級別人物,在地方官的組織下舉行的一場宴會。宴會上宰羊殺豬,配有管絃之樂,吟唱《鹿鳴》這首詩。這既是對中舉的學子們的慶祝,又是對他們的勉勵,以期在接下來的會試和殿試中金榜題名。

殿試金榜題名後,會有禮部的瓊林宴等著進士們,這是比鹿鳴宴規格要高很多的宴會,畢竟皇帝很大幾率會在宴會上出現,而且參與的學子都已經真正金榜題名,下一步大部分都要進入官場。瓊林宴是在北宋時期興起的宴會,在此之前的唐朝,舉行的是什麼宴會,我們不得而知,但既然鹿鳴宴存在,那麼殿試後的這個宴會應該也是存在的,只是沒有記載下來,後人也無法得知具體的情形,索性都冠以北宋時期才興起的瓊林宴之名。

瓊林宴的得名正是因為這場宴會在北宋都城的皇家園林瓊林苑舉辦,殿試結束後,皇帝宣佈金榜題名的進士名字,然後賜宴,於是瓊林宴就開始了。不過瓊林宴也不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後期還曾出現“聞喜宴”以及後來的“恩榮宴”,名字越來越直白、喜慶,但是都沒有瓊林宴傳播久遠,因此,後世仍舊用瓊林宴來為這場宴會命名。

相較於文科宴中的鹿鳴宴和瓊林宴,武科宴中的鷹揚宴和會武宴則名氣小很多,並且朝廷也並不是特別重視,很多時候甚至直接就不舉行,畢竟古代大部分時候都是重文輕武的,武官一向在朝中不怎麼受重視。

科舉考試一開始只是文舉,選拔的是文官,而到了武則天時期,武舉考試也被納入了人才選拔制度中,但是武舉考試的影響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不過也有不少人經由此在歷史上大放異彩,比如著名的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曾是武狀元出身。

有了武舉考試,也就是有為武舉金榜題名者舉行的宴會,與文科宴中的鹿鳴宴和瓊林宴相對應,武舉鄉試後舉辦的是鷹揚宴,而殿試後舉辦的是會武宴。

雖然明朝時期的李鉞曾說過:“中府官之有會武宴,猶禮部之有恩榮宴也。”但其實朝廷對此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存在,武科宴的舉辦實際上也只是時有時無,沒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雖然都是金榜題名,但文武到底有別。

因此,科舉四宴之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傳到現在,大家脫口而出的只有瓊林宴,而對於武科宴中的最高宴會會武宴知之甚少,甚至從未聽說過。而鹿鳴宴的名氣也遠遠大於鷹揚宴。但不管怎麼說,古代朝廷對於科舉考試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才會在考試完畢之後經由官府出面組織考中的學子們參加宴會。


尚宮女史


所謂的“科舉四宴”是指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和會武宴。 由於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所以科舉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

“鹿鳴宴”是為鄉試所設的宴會。明清時期,鄉試放榜的次日,考官、新科舉人和重赴鹿鳴宴的年老舉人至各省巡撫衙門(清代順天府在府衙)赴宴。齊唱《詩經·小雅》中的首篇《鹿鳴》詩,故稱“鹿鳴宴”。唱畢,跳魁星舞。歌舞之後,豐席盛饌,相互慶賀。

瓊林宴

瓊林宴是殿試後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宋代賜新進士之宴會,初沿唐製為聞喜宴。太平興國五年(980),在瓊林苑舉行宴會,故稱瓊林宴。政和二年(1112),改宴於辟雍,複稱聞喜宴。元代以後,賜進士之宴稱恩榮宴,然也有沿用舊稱而稱為瓊林宴。

鷹揚宴

鷹揚宴是清代武鄉試放榜後所舉行的慶祝宴會,取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清代規定,各省設宴會以款待新科武舉人,主考官、外場考官等皆與宴。新科武舉人要先拜謁各位考官,然後依次入座開宴。

會武宴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的宴會,以彰顯新科武進士的榮耀。清代規定,武進士放榜次日,在兵部舉行宴會,賞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諸武進士賞銀。例由領侍衛內大臣一人主宴,護軍統領一人管宴。


跪射俑


古代的“科舉四宴”是哪些?

中國老話講人生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自然是要對飲兩杯,而洞房花燭、金榜題名這樣的喜事是要宴請親朋、共襄盛舉的。

如今我們依舊保持著這樣的風俗,在即將來臨的高考月過後,一大波飯店都會掛出“祝莘莘學子金榜題名,本店承接升學宴”的條幅了,在古代科舉過後也是要擺宴慶祝的,與現代各家父母為子女操辦升學宴不同,古代是由朝廷出資宴請榜上有名的學子們,所有人聚在一起搞得聚會,一是為慶祝高中,二是和未來的同僚搞搞聯誼,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所謂的科舉四宴。

自唐朝起,科舉就有文武兩科,選取文官武將,所以這科舉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是文科取士的宴會,鷹揚宴、會武宴是武科選將的宴會!

鹿鳴宴

鹿鳴宴是為慶祝鄉試中舉而舉辦的宴會,在鄉試放榜後第二天舉行,由地方父母官主持,所有新科舉人都會受邀參加,與會的還有參與鄉試的工作人員,畢竟人家為鄉試順利舉行作出了貢獻嘛!

宴會之上,宰牛殺羊,美酒佳餚、管絃絲竹一應俱全,舉人們歌《鹿鳴》之詩,鹿與祿同音,所以就把這宴會叫做鹿鳴宴,取祝福舉子們高官厚祿指日可待之意。

瓊林宴

瓊林宴是科舉四宴裡檔次最高的宴會,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朝廷比較重視文科取士,尤其是在宋朝,所以文科宴規格高於武科宴,而文科宴中鹿鳴宴是慶祝鄉試中舉,而瓊林宴是慶祝殿試後進士及第的宴會,也就是說參加瓊林宴的一定參加過鹿鳴宴,參加鹿鳴宴的一輩子也未必能拿到瓊林宴的邀請函。

瓊林宴始於宋朝,在殿試后皇帝宣佈進士名次後舉行,因在皇家瓊林苑舉行,故得名瓊林宴,參加的都是天子門生,在古代參加瓊林宴可謂是讀書人最高的夢想了!

鷹揚宴

鷹揚宴在武科宴中的地位與文科宴中的鹿鳴宴相同,都是在鄉試放榜後舉行,為中舉的武舉人慶功而舉行的,考官與武舉人都會參加,名字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像雄鷹一般威武飛揚的意思,祝願新科武舉人都能如蒼鷹飛揚,日後發憤圖強,保家衛國!

會武宴

會武宴就是武科考生的最高殿堂了,與文科宴的瓊林宴一樣,是殿試放榜後,為慶祝武科進士及第的宴會,特別的是會武宴不在皇宮舉行,而在兵部,這個他們即將效命的地方,主持宴會的基本都是朝廷中級別最高的武將,排面十分浩大,幾個鷹揚宴都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在古代,只要參加過一次鹿鳴宴或是鷹揚宴,即使後半輩子也沒能進士及第,也有驕傲的資本,夠在鄉里街坊面前吹噓一輩子了,可見古人的科舉比我們高考難多了!


史論縱橫


古代科舉制度組織順利通過科舉考試的士子參加的由官方、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恩典,分別是: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由於科舉制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和瓊林宴為文科宴,而鷹揚宴和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它開始於唐代,之所以叫“鹿鳴”是源於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同時,也是因為鹿和祿同音,人們考科舉是為了功名利祿,但鑑於比較含蓄,所以就選取詩經中的這個意象來作名字。它設於鄉試放榜的第二天,宴席由地方官吏主持,除了宴請新科舉子外,還請考場工作人員等。這個宴從唐一直沿續到明、清兩代。

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宋太祖規定,在殿試之後由皇帝宣佈名次,並賜宴來表達慶賀。“瓊林”其實是來源於其舉辦的地方瓊林苑,宋朝狀元文天祥還有一首《御賜瓊林宴恭和詩》專門描寫瓊林宴的盛況。後瓊林宴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鷹揚宴:是武科宴。根據清制,武鄉試放榜後,考官和考中武舉的人要共同參加此宴,“鷹揚”意思是威武如鷹之飛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載:“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

會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後舉行的宴會,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然而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說出這四宴在民間被人熟知的程度不一,“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出現這種現象,大概是由於雖然進士的宴雖盛大,卻在京城舉辦,普通民眾無從見識,而鹿鳴宴和鷹揚宴都是在鄉試結束後,普及性更強。


國家人文歷史


誠邀,如題。金榜題名一直是古代讀書人最渴望的事情,古代讀書人千千萬萬,然而每年一次的科舉考試,狀元卻只有一個,這比現在的博士還要稀缺,是真正的國家棟梁之才,那麼您知道古代科舉考試之後的科舉四宴是什麼意思。

由於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而起名。從唐至明、清一向沿用。

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沿用總稱“瓊林宴”,後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與的宴會。所謂鷹揚,是取“武如鷹之飛揚”意思。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的宴會,規劃比鷹揚宴更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的“科舉四宴”分別是: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其中鹿鳴宴和瓊林宴為文科宴,而鷹揚宴和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

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

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的宴會。


三度圖堂


我們常說:“久汗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是人生四大喜事。今天我們便來說說有關歷史上“金榜題名”的那些事。正好這幾天也是“國考放榜之日”。

眾說周知,科舉制起源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是古代中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制度。

在古代,科舉考試一年有兩次,稱為“春闈”和“秋闈”。鄉試由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參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的考試,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舉行,又稱“秋試”。考中者便稱為“舉人”,也就是“中舉”了。第一名稱“解元”。會試 由各省的“舉人”會集到京城舉行的一種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舉行,又叫“春試”。考中者稱“貢生”,意思是貢獻給皇帝選用的“生員”。考中第一名的叫“會元”。   殿試 由取得“貢生”資格的應試者參加,進京入朝上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考試錄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頭三名的都稱為“進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狀元”,又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在考試過後,朝廷便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宴席因此稱為“科舉四宴”。

科舉四宴分為:“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在古代科舉分為“文科與武科”,文科將來提筆安天下,武科將來馬上掌乾坤。

其中鹿鳴宴和瓊林宴為文科宴,而鷹揚宴和會武宴為武科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它開始於唐代。

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


鷹揚:為考中武舉人和考官准備的宴會。

會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後舉行的宴會,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