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前蘇聯與芬蘭的戰爭是如何引發的?

衝擊時評


蘇芬戰爭是指在二戰中蘇聯侵略芬蘭的戰爭,是二戰中蘇聯打得最菜的一場戰爭,有人提出正是蘇聯侵略芬蘭時的糟糕表現,給了德國侵略蘇聯的勇氣,促使了蘇德戰爭的爆發。

蘇芬戰爭的起因無非是領土糾紛,歷史上俄羅斯就與芬蘭恩怨不小,1809年通過俄瑞戰爭,俄羅斯吞併了芬蘭。一次世界大戰後芬蘭獨立了出來,蘇聯一直對其領土虎視眈眈。1938年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藉口安全問題提出與芬蘭交換土地和租借軍事基地,芬蘭不肯,最終於1939年11月談崩。此時,蘇聯已經和德國完成瓜分波蘭,也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沒有後顧之憂的蘇聯於11月28日出動50萬大軍悍然入侵芬蘭。

而芬蘭此時只能動員18萬人左右,可以說蘇聯是在背後給芬蘭狠狠一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還是沒能佔到多少便宜,蘇聯犯了莫斯科戰役中德國犯的錯誤,沒能做好嚴寒天氣下的作戰準備,冬季物資準備不足,使得蘇聯士兵戰鬥力大打折扣。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陣亡約5萬,而芬蘭僅僅陣亡兩萬人多一點,可以說蘇聯是慘勝。1940年3月13日與芬蘭簽訂了和平協定,通過這次戰爭,蘇聯獲得了芬蘭東南部包括維堡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大片領土和芬蘭灣的許多島嶼。

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芬蘭趁此機會反攻蘇聯。隨著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期的節節敗退,蘇聯原先拿下的芬蘭領土全部丟失。後來,蘇聯反攻德國,同時對芬蘭陣地發起猛攻。隨著蘇聯在戰爭中的決定性勝利,芬蘭架不住了,於1944年8月被迫求和,9月19日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合約,同時調轉槍口一起打德國。在合約中,芬蘭除了歸還1940年被蘇聯侵佔的領土外,還把貝柴摩省歸還蘇聯,租讓波卡拉半島給蘇聯50年,並賠款3億美元。

在蘇芬戰爭中,芬蘭雖然丟掉了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約佔領土的1/10,但是芬蘭藉此擺脫被併入蘇聯的命運,獲得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由於整個戰爭幾乎在冬季發生,因此蘇芬戰爭又叫“冬季戰爭”。

後人分析,正是因為有了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挫折,使其積累了嚴寒天氣中作戰的經驗,保證了日後莫斯科戰役的勝利。


萌叔觀世界


前蘇聯與芬蘭的歷史關係

蘇聯和芬蘭的前世今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簡單點說,芬蘭在蘇俄成立之前應該是俄屬芬蘭,然而到19世紀末,芬蘭就有了獨立意識。一戰尾聲的時候,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沙俄被推翻,蘇俄建立,趁著這個機會,1917年12月芬蘭宣佈獨立。

正是基於這樣一段關係,在二戰前,蘇俄也好,蘇聯也罷都希望將芬蘭重新納入到蘇聯的版圖中來,為此,蘇聯還採取滲透的方式企圖通過工人政權來推翻芬蘭政府,必要時採取軍事行動。

由於芬蘭是從沙俄獨立出去的,而蘇聯又是嗜土如命,因此,二者在領土問題上始終存在爭議,1920年在波蘭與蘇俄交戰期間,芬蘭與蘇俄簽訂了對芬蘭比較有利的《塔爾圖條約》來劃分兩國邊界,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雙方都保持著敵對而緊張的狀態。

1932年蘇芬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在保持現有邊界的基礎上,避免再次發生侵略戰爭,並且宣稱雙方將以公正的精神解決任何性質任何根源的爭端。

但是實際上,芬蘭還是比較傾向於西方國家,因而和蘇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到二戰爆發前,芬蘭儘管保持著中立國的態勢,但是斯大林還是擔心某國會借道芬蘭入侵蘇聯,雙方再次進入談判。

蘇聯希望利用芬蘭領土來進行戰略防禦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蘇聯也出兵參與瓜分,攻打波蘭實際上是蘇德為了擴大各自自身實力進行的妥協和利益劃分,在蘇聯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也劃分了東歐的實力範圍。

這樣整個東歐都存在於德蘇的槍口之下,芬蘭被劃分為蘇聯的勢力範圍,斯大林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芬蘭,畢竟芬蘭對蘇聯在波羅的海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閃擊波蘭後,蘇聯開始建立一個能夠防止希特勒東進的戰線,在和東歐的小國達成協議後,開始與芬蘭進行談判,蘇聯的要求是,芬蘭必須保證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的安全,為此,蘇聯可以拿出一部分領土來換取芬蘭的港口城市,並且要求重新劃分北方蘇芬的國界。

撈乾的來說,就是蘇聯用2134平方英里去換芬蘭的1066平方英里,儘管芬蘭的大部分是港口城市,但也不算吃虧,當時的蘇聯至少還是保持著誠意的。

芬蘭並不同意蘇聯的無理要求

為什麼說這是無理的要求呢?任何對於領土的交換可能都是無理的要求,尤其是蘇聯要求芬蘭將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三十年,這和西方列強租借中國港口城市有什麼區別。

而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一旦將其劃分給蘇聯,芬蘭的威脅將會更大,因此芬蘭拒絕了蘇聯的提議。

芬蘭之所以會拒絕蘇聯的提議,是因為從芬蘭的民族情感來說,並不能接受,從另一方面來說,芬蘭因為是中立國,是英法與德國、蘇聯博弈的小國,儘管德國在蘇聯面前將其劃分給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是背地裡卻暗中支持芬蘭。

而英國在1938年之前向芬蘭提供了加之兩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正是在西方的幫助下,芬蘭簡直成為防蘇的橋頭堡,在芬蘭人的世界觀上,將蘇聯視為唯一的假想敵,除此之外,國際聯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藉口對芬蘭宣戰後不久,國聯就將蘇聯除名,使其在外交上沒有獲得優勢地位。

然而,蘇聯以為穩操勝券的戰爭,卻讓蘇聯身陷芬蘭獲得慘勝,在蘇芬和談後,芬蘭無條件接受了蘇聯提出的條件以及附加條件。

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芬蘭受希特勒的邀請加入德國一共對付蘇聯,並且奪回了在蘇芬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史論縱橫


1938年德意志入侵奧地利以後,塑料多次以保護西北邊界為理由,強迫芬蘭讓出領土租借軍事基地,11月28日蘇聯剛與芬蘭簽訂《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兩天後就發動了侵略,悍然入侵了芬蘭,挑起了蘇芬戰爭。



兩次蘇芬戰爭,芬蘭被迫割讓了十分之一的領土,賠款超過5億美元,還被迫將波卡拉半島租借給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芬蘭也避免了像其他波羅的海國家那樣被自願併入了蘇聯,保證了相對的獨立。


17世紀以來,芬蘭一直都是瑞典帝國的一部分,“北方戰爭”以後,沙俄支持芬蘭大公國的建設,沙俄也遷都聖彼得堡。然而隨著“泛斯拉夫主義”的崛起,沙俄企圖強行同化芬蘭,引起了芬蘭的反感,雙方開始互相敵視。

蘇聯一直認為自己的聖彼得堡過於靠近邊界並不安全,同時將芬蘭視作納粹德國的幫兇,所以一直都妄圖吞併整個芬蘭,最終引起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