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青春如何在最需要處綻放?

青春如何在最需要處綻放?

導讀

7月4日,天氣炎熱,當多數同齡人還呆在空調房裡,抱著手機刷屏時,陳權利卻頂著烈日,騎著電瓶車,奔波在鄉村公路上,去查看流轉土地栽種的辣椒。

衣著樸素,膚色黝黑,語速極快,“90”後女村官,早已褪去了大學生的青澀。

青春如何在最需要处绽放?

陳權利(左)查看大棚蔬菜長勢。

陳權利,貴州省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黨支部書記,同時還暫時兼任王莊鄉簸湧村村支書。作為優秀黨組織書記中的一員,她也登上了全省“七一”表彰領獎臺,鮮紅色的綬帶格外顯眼,陳權利內心十分激動。

放棄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甘願回到家鄉當一名鄉村幹部,飽蘸青春熱血,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帶領鄉親向貧困挑戰,留下一串串堅實的成長腳印,這是陳權利的青春手冊。

“自己既是本村人又是本村媳婦,回鄉,一方面是報答生養自己的這片地土,另一方面是想趁年輕的時候,多歷練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樹立一個新時期黨員的形象。”迎著人們不解甚至懷疑的眼光,陳權利吐露心聲。

2014年10月,王莊鄉簸湧村原村支書另有任用後,村支書一職出現空缺。鄉政府在網上發佈公告,呼喚在外打拼的青年人回鄉,參與家鄉建設。

此時的陳權利剛從貴州大學畢業,在雲南開遠市的一家國際英語學校工作,收入可觀。

看到公告,彷彿聽到心靈深處的呼喚,在大學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她,心情再也平靜不下來。思考了幾天,她毅然報了名。

經過資格審查、考試、面試、考察等組織程序,陳權利正式成為簸湧村的新任村支書。

現實遠非想象中的處處有鮮花和陽光。“一個小姑娘,到底能幹點啥?”、“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何必那麼累?”群眾不信任、家人也不理解,各種聲音在她耳邊響起。

陳權利知道自己的不足,她沒有氣餒,自定了一套“工作法”:要想當好“村官”,先要當好“村民”。

前期摸底,她瞭解到,簸湧村能人不少,但多數在外經商、打工,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無產業,幹群關係也較緊張。

上任初期,每天,她騎著電瓶車奔波在崎嶇的山路上,入組串戶,當好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群眾反映意見的“傾聽者”。

“她認理不認親,人們服氣。”村主任楊建波評價道。時間長了,人們開始信任她。

作為從本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陳權利深知,鄉親不相信漂亮的口號,他們需要實實在在的幫助。而村裡沒有產業,困難群眾就搭不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這是村裡工作不能讓人滿意的“短板”,也是困難群眾的呼聲。

她與村主任楊建波商量,由5名村幹部,加上回來的5名經營、生產能人,每人出資2萬元,一共20萬元,成立了清鎮旺向興果蔬種植農業合作社,建起了9個溫室大棚,動員村民土地入股200餘畝,主要發展大蒜和辣椒種植產業,增加困難戶以及留守老人的收入。60多歲的農民趙家會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告訴記者:“去大棚打工,每天有幾十百把元的收入,照顧了我們這些無法出門的老年人。”

至於銷路,年輕人自有年輕人的辦法。北大青鳥附屬職業學校就在清鎮區域,陳權利多次上門“推銷”。學校的負責人聽了簸湧村的難處後,當即達成協議,保證收購村裡合作社的果蔬產品。辣椒也聯繫到一家加工企業進行保底收購。“品種選得好,對方說今年價格會不錯。”陳權利滿臉的喜氣。

村裡有了點點滴滴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裡,甜在心頭:通過種種努力,小坡村爭取到150萬元資金,修繕了進村道路;為困難戶爭取到160臺節煤柴爐;聯繫愛心人士,支持10餘名學子完成學業;協調貴陽市委黨校,對10戶村民長期開展“造血式”扶貧;支持村民周禮軍申報微企,做大釀酒、養豬“蛋糕”……

如今,村裡黨員提到她,都說:“這個小支書不錯,認真,還盡力。”31歲的合作社合夥人鄧文是一名退伍軍人,他說:“村支書是個幹事業的人,群眾對她有信心。”

3年半過去,陳權利的容顏比剛當村支書顯老了,不變的是服務老百姓的初心,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臉的蒼老,勸她改行,因為以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可以找到一份收入更豐厚的工作,但陳權利始終認為:脫貧攻堅戰場上需要青年人挺身而出!

“有難,官先擋,有福,民先享。”“做幹部的要難不倒、誇不倒、嚇不倒。”在她的手機便籤裡,記錄著擔任村支書後的工作感言,看上去頗有“女漢子”的氣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