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中國手機界的另類“專利流氓”

專利流氓(Patent Troll),又稱專利蟑螂、專利鯊魚,是指那些沒有實體業務、主要通過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而生存的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業務,國際上又稱其為NPE(Non-Practicing Entities,非執業實體)。Intellectual Ventures(高智發明)、Interdigital、Acacai等都是其中的赫赫有名者。中國的許多手機企業都遭受過專利流氓公司的騷擾!

然而,在中國還有一種行為,我認為也是一種“專利流氓”,那就是長期不創新,反而理直氣壯用別人創新、專利等知識產區獲得極低成本從而贏得高速發展的企業。在手機界這種行為尤盛,甚至有些組織和個人還鼓動個別國產手機企業不要向擁有創新專利和知識產權的企業繳納相關費用等行為。這些行為事實上嚴重和當前國家倡導的創新、轉型、走出去等產業政策背道而馳,急需糾正。對於這類企業應該給予鄙視和必要的法律措施,而不是鼓勵和默許耍流氓式的野蠻發展。

中國手機界的另類“專利流氓”

近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的有關中國手機企業賴賬芯片廠商高通專利授權費,進而導致高通利潤下滑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和爭論,而爭論的焦點無非又回到了高通同意支付9.75億美元其降低和更改之前對於中國手機廠商的專利授權協議而與中國反壟斷部門和解長達一年的反壟斷調查之前的老問題。

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向高通繳納專利授權費?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既然高通已經與中國反壟斷部門達成和解,其和解條款中允許高通繼續收取專利授權費,就證明高通收取專利授權費和合理及合法性,而我們今天關注的是,為何在中國手機廠商中,有些企業賴賬,而有的企業卻已然和高通首先簽訂了繳納專利授權費的協議,例如華為、TCL、中興等六十幾家企業。

在此,我們不妨先看一組統計。2014 年底,湯森路透集團( Thomson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發布了第四屆,即 2014 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華為成首個入榜的大陸企業,且排名進入前五十。該單評選方法基於四個主要原則:整體專利數量、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以及影響力,可說是體現企業專利技術是否完備的最直接佐證。華為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專利積累最深厚的企業。

實際上,華為的專利意識早在幾年前就已顯現,且申請積極性一直很高。2013年華為以 2094件專利申請位居全球第三,其向歐洲專利署就申請了1077件專利,在歐洲的專利申請數位列第11名;截至2014年6月底,華為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已經申請超過65000件次專利,其中覆蓋終端業務領域的專利超過12000件次;華為甚至在全球範圍內跟蹤參與了100多個重要國際標準組織,以期專利申請被相關組織授權。

當然華為之所以在專利上處在領先位置,與其研發上的投入密不可分。實際上,在研發投入上,華為一直具備世界級企業的大手筆。2013年,華為研發投入達人民幣 307 億元(約合 51 億美元),佔全年銷售收入的 12.8% ,高於同期三星 6.5%的佔比,而蘋果在2013 年的研發投入僅為 35 億美元;在消費者業務(手機、移動寬帶終端家庭雲和芯片等)的研發上,華為近兩年投入都在10 億美元以上;研發人力方面,截至2013 年底,華為研發人員約7萬人,佔員工總數的 45%,比三星的26% 高出19個百分點。2014年,華為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排行榜中以35.893 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 26 位,高於第35位蘋果32.449 億歐元的研發投入,在全球手機廠商中僅次於三星成為惟一進入TOP50 榜單的中國企業。而在過去10 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已經累計超過1880 億元。

由此可見,華為深知創新背後所獲得的專利價值的不易。

談完對於專利的來之不易,我們不妨看看對於專利的尊重。也許業內還記得,當時北電破產以後整個公司市值也就12億美金,而其所擁有的6000多件專利從9億美元開始拍賣,最後竟然以45億美元成交,還有就是谷歌收購摩托羅拉業務,其實主要的目的也是收購專利資產,這個交易最後是125億美元。這些實例在說明專利重要性的同時,也體現人家對於專利的高度尊重。

不幸的是,在中國市場,我們的創新者,多數情況下非但沒有得到知識產權的尊重,反而是嚴重的侵權,而對此,我們不僅無計可施,侵權者還得到了很多好處,併產生了示範效果,其結局就是大家繼續侵權。而現在針對侵權,現在國內法院平均判賠數額是8萬元人民幣,而在美國是450萬美元。那麼8萬人民幣是什麼概念,與申請專利的申請費差不多,而且還需要請律師打官司。所以衡量一個制度本身是不是真正達到目的就是要看創造者是不是得到了合理的回報,讓它能夠繼續深度的開發,繼續投入開發,侵權者是不是受到足夠的懲罰,只有這樣才會有相當的企業願意前赴後繼,且有足夠的積澱和實力去持續創新。

不可否認,專利並不能完全反映出一個企業或者產業的創新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專利仍是衡量一個企業或產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準。對於企業而言,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既可以有效保護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遏制對手,又可以利用專利(例如交叉授權)獲利並作為再創新的基礎。可見專利的意義(代表創新)和作用(發展自己、遏制對手)不可小覷。

例如在2010~2012年間,蘋果以專利戰的形式先後3次起訴HTC,最終逼迫當時在Android陣營表現尚佳的HTC與其進行專利交叉授權,此舉令HTC元氣大傷,雖然不能完全說HTC今天的隕落是因為專利戰造成,但HTC在專利領域的空白確實給自己造成了後患。而被微軟併購手機等業務之後的新諾基亞(NSN),由於其積累有相當多的專利,據稱僅通過專利授權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和發展。有鑑於此,專利的運作和利用始終是國外巨頭重要的策略。

產業發展證明,當市場戰沒有突破口的時候,專利往往就會成為巨頭間進行市場博弈的重要工具。當年蘋果、三星、谷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挑起的專利戰火就是如此。而專利戰背後,恰恰就是創新之爭。也是由於此,及早的專利佈局也就成為了科技巨頭的重要戰略。他們一方面進行大規模的研發儲備,另一方面也通過大量收購不斷進行積累。

面對專利,據稱國內排名靠前的10多家手機廠商均收到過諾基亞、愛立信等公司的律師函,而目前,大多數中國手機公司都沒有與諾基亞簽訂專利授權協議。諾基亞不僅是2G專利的主要擁有者之一,在3G和4G時期,也積累了大量WCDMA和LTE專利,目前,諾基亞手中至少擁有超過10000件專利,其一旦有心發動專利戰,那麼大部分國產廠商除了繳械投降外,基本別無他法。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佈的《世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5)》,報告認為,隨著智能手機領域競爭日益加劇,專利糾紛及專利訴訟數量顯著攀升,我國智能手機產業,尤其目前亟待出海的中國手機企業將面臨著嚴峻的專利風險。

實際上上述的風險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去年小米進軍印度市場因專利糾紛遭遇的手機暫時被禁售就是明證。而由於我們絕大多數的手機企業缺乏專利積累,而不得不在價值較低的新興市場以價格戰博弈,長此下去,並不利於中國手機廠商競爭力的實質提升。相比之下,擁有專利積累的華為等公司則早已在海外市場立足,且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可以比肩中國市場的次主戰場。

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尊重專利的價值且擁有專利積累之後,我們還擁有了與國際巨頭合作,提升自己,乃至中國相關產業競爭力的機會。例如不久前中芯國際、華為、高通、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投資組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開發下一代CMOS邏輯工藝,打造中國最先進的集成電路研發平臺。第一階段以14nm CMOS量產工藝研發為主,未來還將研發中國的FinFET工藝就是最好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