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事業要有成就,就要敢於突破常規

事業要有成就,就要敢於突破常規

正直之人的善行若總求於光明磊落、合乎道義的方式,恐怕實現起來終有困難。

人生險惡,必須敢於打破常規,另謀他路,既不喪失原則,又能發揮重大作用,用對小節的一點點隨意,換來大局的保全。

戰國時,魏國公子信陵君為人善良,待人有禮,就是那些沒什麼本事的人,他也願意交往。

趙國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與信陵君交情很深。秦國攻打趙國,趙向魏求救,但魏王怕得罪秦國,按兵不動。平原君託人給信陵君帶來一信說,平原君所以願跟信陵君的姐姐結為婚姻,是平原君以為信陵君能解他人之困,可是,邯鄲被秦兵重圍,卻不見魏國的援軍趕來救急。“信陵君啊信陵君,你樂於助人的美德哪裡去了?你姐姐擔心邯鄲城破,日夜悲泣不止,眼淚已經流乾,再哭,就要往外流血了。信陵君啊,不念趙國,怎麼連你姐姐也忘了呢……”看著平原君的來信,信陵君忍不住了。

信陵君闖進宮殿,去見魏王,請他速命晉鄙揮軍北上抗秦,魏王卻說:“不可!邯鄲存亡不明。倘若援救不力,秦兵攻下邯鄲之後,必然調轉頭來攻打我們魏國。要真那樣,援趙不是與引火燒身沒兩樣嗎?”

好說歹說,魏王就是不下抗秦的旨令。無奈,信陵君備馬百餘匹,邀賓客千餘人,要赴邯鄲親自助趙抗秦。

信陵君一隊人馬行經魏都大梁東門。守東門的,是一位老人,名叫侯贏。

侯贏說:“我聽說如姬很得魏王的寵愛。又聽說,如姬父親昔日被人殺害。為了報殺父之仇,她求人整整求了三年,都未能如願。最後,還是公子你派人幫助她報了仇。為此,如姬很感謝你,願為你效力。今日,晉鄙的兵符,在魏王臥室之內,只有如姬可以盜出。公子何不請如姬竊符?公子若能得兵符,即可從晉鄙手中奪過兵權,揮軍救趙。”

竊符?還是從國君身邊偷竊,信陵君怎麼可以用這種小偷小摸的手段?信陵君一想,救趙要緊,至於手段,還是糊塗一點為妙。

事業要有成就,就要敢於突破常規

如姬,既是一位美人,更是一位有膽識的烈女。因此,當信陵君寵妾顏恩言明來意之後,她當即便對顏恩說道:“請回公子:既公子有命,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她知道大王的習慣,既要飲酒,就一醉方休。於是,當夜她左勸右勸,一杯接一杯,很快,魏王便爛醉如泥了。如姬趁機盜出了兵符。

帶著兵符,信陵君來到了鄴下。他對晉鄙說道:“晉將軍,你帶兵在外已經辛苦了好幾個月,理應回國歇息歇息了。因此,大王特讓我來接替你的位置。”朱亥將兵符遞了上去。晉鄙接過跟自己隨身所帶的那一半一合,果然合成了一個虎形的信物。兵符不假,但深知兵權重要的晉鄙,心中仍躊躇不已。他怕其中有詐,遲遲不交兵權。他說道:“公子,此乃軍機大事,只有兵符不夠。我還要奏明大王,方敢交軍,不然……”

沒等他說完,只見信陵君一個眼色遞過,朱亥掄起40多斤重的鐵錘,朝晉鄙頭部便是一擊。只擊得那晉鄙腦殼進裂,腦漿四溢,登時氣絕……這樣,為救趙,信陵君又殺了一員大將。

當夜,信陵君帶著一支大軍,急赴邯鄲,援趙抗秦去了。秦軍大退,邯鄲得救。

信陵君竊符殺將抗秦軍,雖說用盡手段,但救人於危難之中,也是做了好事的。所以說,做事也要拿出點魄力來,如果總是因循守舊,硬要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很可能會錯失機會,把好事變成壞事。做人要有自己的氣度,而氣度的體現主要依賴於處事的方式,畏首畏尾,猶豫不決,被規章制度和所謂仁義道德所束縛,是很難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來的。

漢文帝大臣袁盎正直敢言,因此得罪不少人。宦官趙談頗得文帝寵幸,經常說壞話詆譭袁盎,袁盎深以為憂。袁盎的侄子袁種在朝中為官,看到這種情形,便建議叔父說:

“您可以找個機會當著皇上的面,以正大光明的理由侮辱趙談,這樣做雖然會加深您和趙談間的摩擦,但從此他再對皇上說的您的壞話,皇上知道你們素有嫌隙,恐怕就不會相信了。”

袁盎接受了侄子的建議,暗中尋找適當的機會。

有一次漢文帝出巡,讓趙談同車,袁盎知道後立刻阻止前行,在趙談面前就跪到車前進諫說:

“臣聽說能同天子共乘車駕者,皆天下賢才豪傑之士。如今漢朝縱使沒有人才,陛下也不能與那刀鋸之餘、受過腐刑的卑賤閹宦共乘一車呀!”

漢文帝覺得袁盎的措辭雖然過分,但立論倒是沒錯,於是笑了一笑,命令趙談下車步行。趙談受此等侮辱,心裡對袁盎恨之入骨,可是又無可奈何,只能受著委屈,默默無言地下車。

從此趙談對袁盎的不滿轉成深刻的憎恨,時時在漢文帝耳邊訴說袁盎的不是。然而漢文帝每聽到趙談誹謗袁盎的話,就聯想起那件趙談被趕下車、遭袁盎當眾羞辱的事,認為趙談不過是在挾怨報復。因此對趙談的訴說也就付之一笑,絲毫不放在心上。袁盎自然也就安然無恙。

袁盎本是正直大臣,但為了保護自己,也不得不無中生有、牽強附會地侮辱對手,算是用卑鄙手段保全了自己。不過,袁盎畢竟正直,雖手段並不光彩,但並未傷人性命。所以說,在對付惡人之時不可一味友好,必要時不妨以惡治惡。

事業要有成就,就要敢於突破常規

清朝時,紀曉嵐的二女兒,就是郭彩符所生的紀韻華,嫁給了前任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盧見曾頗負才名,早在康熙年間就中了進士。到乾隆時,已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文壇耆老。

盧見曾喜歡結交天下名士。每逢客來,盧見曾都設宴款待,饋贈豐厚,對家境貧寒的文人,他更是慷慨好義,解囊相助。

這種排場靠官俸能應酬得起嗎?自然佔用了一些公款。起初盧見曾惦記著歸還,後來因為從來沒人過問,就積弊已久。

到他70多歲時,就告老還鄉,回到了山東德州老家。五年過去了,原以為不會有風險了,哪裡想到突然事發,乾隆要徹查此案,盧家將要被抄家奪爵。

紀曉嵐對親家的家底,也是知道得很清楚的,當他得知朝廷要查辦兩淮鹽運一案的消息時,再也坐不安穩了。一旦盧家出事,紀家也跑不了,必然要株連進去。紀曉嵐心裡著急,但更主要的是害怕,袖手旁觀自是不行,通風報信又恐怕被人發覺。

思來想去,紀曉嵐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拿了一撮食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裡,用漿糊把口封好,裡外沒有寫一個字,打發人連夜送到盧見曾家中。

盧見曾接到信封之後,先是驚愕不解,將裡面的東西倒在几案上,看了又看,揣測良久,終於明白其中的用意:“鹽案虧空查(茶)封!”於是,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資財,安頓到別處去,一切準備停當,查抄的人姍姍來遲,已經是半月之後了。

紀曉嵐哪裡知道,和坤早就派出爪牙,暗暗地監視著他的一切活動,知道他曾派人到過盧府。在查抄盧府時,和坤的爪牙發現了紀曉嵐曾用過的空白信封。和坤沒能抓到其他證據,但又不肯善罷甘休,便接二連三地到宮中,向乾隆狀告紀曉嵐洩露查鹽機密。

乾隆雖然十分賞識紀曉嵐的文才,但經不住和坤及其死黨的三番五次的參奏,加上皇上自己本來就十分納悶,便要親自查問紀曉嵐,弄清其中原委。紀曉嵐很快就被軟禁起來。

乾隆說:“紀昀,你才學過人,忠心事朕。朕對你也垂愛已久。這次據報,是你洩的密。有無此事?你如實奏來。”

“聖上明鑑,臣實未曾有一字洩密。”紀曉嵐的臉上帶著微笑,但十分謹慎地為自己辯解。

事業要有成就,就要敢於突破常規

“案情已經調查得很明白,”乾隆說,“你雖未寫一字、未傳一言,但事實俱在,人證確鑿,掩飾也無用,朕要知道的是你究竟用什麼辦法,將這些事洩露給盧見曾的?如實招來朕可以從輕發落。”紀曉嵐看自己再否認也無益,索性坦承其事,便把如何通知他親家的經過說了一遍。

紀曉嵐的話雖然不多,但講得十分得體,乾隆聽了臉上浮現了笑容。皇上念紀曉嵐才華難得,又在內廷走動多年,不忍加戮於他,思來想去,氣已經消了下去,便在案卷上批下幾個小字:“紀昀從輕謫戍烏魯木齊。”

後來紀曉嵐與家人見面,才得知盧見曾已經死在獄中,與此案有牽連的,共有100多人獲罪,被處斬的即有20多人。

紀曉嵐作為朝廷大臣,自然不可通風報信,但為了保全家人,紀曉嵐還是忍不住洩了密,雖洩了密,也未留下物證。事後裝傻充楞,乾隆也沒什麼辦法,和坤的目的自然也沒有達成。紀曉嵐不是裝傻的高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