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最近几年中国家电到底哪里病了:产能过剩,创新乏力、低价乱战

最近几年中国家电到底哪里病了:产能过剩,创新乏力、低价乱战

的确是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轻。这是当前外界对于中国家电产业这两年来发展情况,比较中肯的评述。那么,中国家电到底哪里病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家电圈认为:并不复杂。首先,就是大量家电企业,以及经销商们,从传统经济时代到互联网经济时代,还在重复着过去的发展手段和商业逻辑,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的发展惯性通道中,很难真正意义上发起一场“革自己命的行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上游凭借“低成本的大规模”制造优势,在下游凭借“大规模的低价格”销售攻势,最终将“低成本、低价格”两板斧,演绎成为征战全球家电业的重要筹码。

最近5年多来,为什么大量家电厂商感到“市场实在太难”?原因就在于,外部市场环境、消费需求一切都在变化中,但大量家电厂商的市场竞争手段却长期保持不变。即使是面向终端一线消费需求的促销、推广,至今还是低价开道,找不到其它的手段。这既是可怜、可悲,更是可气。绝不能将市场不好和消费需求下跌的“祸”,抛给外部市场经济环境。

其次,则是家电产业发展至今,还存在大量的“生产制造产能过剩”,以及“分销零售平台过剩”等问题,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过去100个瓜10个人分”,现在则是“100瓜100个人抢”,自然会在市场上出现行情的恶化、需求低迷等问题。最终,再进一步拖累上游的家电供应链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恶化,接下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资金链紧张将是常态。

家电圈曾推算过,按照目前一些空调厂商对外透露的生产能力,整个空调产业主要企业的产能早已突破2亿台,但是中国市场需求量只有三分之一,最终结果就是“制造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过剩,以及促销资源投入过剩”。这么多的过剩,家电厂商的市场竞争重心都放到了与对手的抢夺和拼杀上,而不是用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上。在这种环境下,家电市场怎么可能会变好?

再者,整个中国家电业在经历30多年的市场化推广、引爆,并开启家庭快速普及通道后,无论是外部的产业环境、竞争格局,还是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习惯、认知格局,都在趋于成熟和稳定,这就意味着产业开始变重、发展变慢。家电厂商想让市场和消费者再按照30年前的需求量和规模量增长,几乎没有可能。这个时候,就必然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轮番决胜时代,只有淘汰才能成长、蜕变,最终“迎新汰旧”。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都在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变化中,家电厂商更需要“抢先一行”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不能再依靠过去的“规模红利、人口红利、普及红利”,而是要通过市场细分、需求细分,借助科技驱动、价值驱动、服务驱动,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跑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家电企业和商家接下来要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大量的家电企业和商家,几十年以来工作重心完全是盯着对手和同行:他们推出什么促销活动,搞什么新品发布,以及售后服务创新等,就快速跟进。既不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展开,也不是根据用户需求而来,完全就是跟着对手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搞定用户、搞定市场?又怎么可能走出低价格战的泥潭?

所以,对于当前中国家电业格局,说复杂也确实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等;说不复杂也确实简单,就是“吃瓜群众太多”、“好企业好产品太少”,必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和优化一大批劣质企业、商家和产品,建立起更高的竞争门槛,上演“王牌对王牌”的大对决。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