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一個古老的國家,一支嚴肅的民族,卻擁有浪漫主義的田野情懷,德國人對於鄉村的設計和資源的配置,有著獨到的堅持。

德國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農村人力大量外流,尤其在兩德統一後,大量人口自東德湧向西德,加速了農村衰退。為了讓人口迴流,德國政府有系統地推動農村小區重建發展,讓原本凋零的農村重新找回生命力。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境內斷壁殘垣,於是地方社團紛紛自願投入整治家園的工作,最初是以植栽和綠化為主要內容,在「德國園藝協會」加入後,逐漸拓展為農村小區美化運動。

一九六一年,德國聯邦農業部更將該運動升級為全國性的農村競賽,當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農村應更美」。隨著時代變遷,二零零一年,增加了「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副標題,而如今,則完全以「我們的農村有未來」作為競賽主題。

從戰後重建的必要性,演變至今日的永續發展基調,這種「由下而上式」的農村競賽與時俱進,成為德國農村更新計劃的濫觴。

一九六零至七零年,一連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將農村質樸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層厚重的都市氣息:水泥鋪面、道路拓寬、增闢安全島、金屬線圍籬、混凝土牆……等。

農村環境面臨巨幅變遷,天然資源及物種流失,導致大雨過後淹水、交通安全及噪音問題也堪憂。這些驟變讓歐豪村的居民重新思索:

自己的住家環境

該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態和現代化?

德國位於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580位居民的小農村,佔地約400公頃。

1990年起,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1993年,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1996年,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為:

「歐洲生態示範村」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那麼,這座樸實安逸的小村莊,

是如何做到兼具生態和現代化的呢?

農村景觀迴歸自然

· 去除柏油改鋪透水磚

· 縮窄道路、兩側闢綠帶,以吸收地表徑流

· 大量植栽、綠化景觀,還居民一個綠色環境

七十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如果有樹,樹葉掉在地上,就會弄髒街道,而且還要清掃。開始改造後,歐豪村人開始改變心態,瞭解到綠色環境才是永續之道。

曾經的歐豪村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剷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

歐豪村負責人表示:“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為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柏油路,水就可以回到土壤裡。”

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闢綠帶,吸收的水分又迴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裡流出來。

歐豪村民:“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為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為水泥路的邊緣已改成綠帶,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的變窄自然使車子開得較慢,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因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夠用就好”。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空間規劃利用

歐豪村臨近邦內第二大鳥類保育區,所以建設、農業方面等都受到相關限制。例如,農人只能在鳥離巢後才能收割其作物,因此一年只能一獲,具生態價值或特有物種等地區,禁止開發成農田。儘管會有相應的補貼政策,但空間的制約使得歐豪村村名懂得:受限越多的地區,越得善加利用它的空間。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鳥類保育區延伸到了歐豪鎮上建築區的邊緣,也就是說小鎮是不可能向外擴張的,也不可能擴增建築物,因為,規劃變得很重要。

鎮上廢棄的學校在空置後,被改建成礦業博物館(礦業曾是歐豪鎮的傳統產業),維持生態環境水平的同時,文化遺產也幸而保存延續。

農業曾是小鎮居民的主要收入,“我們只有二十公頃農田,光靠農業收入。很難很好地生存。”在歐豪鎮經營家庭式旅館的提格斯說道,在旅遊業興起的時代,歐豪鎮抓住時機成為旅遊結合農業的典範,提格斯的旅館聚焦於家庭式的假日農場,“小”也成了優勢,讓客人覺得很溫馨。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小鎮度假村內林蔭滿布、流水潺潺,為旅客增添野趣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由木頭搭建、屋頂鋪設太陽能板的綠色建築是德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協會的展示中心。

活化農村資源

提格斯經營的旅館,不僅能接待遊客,還出售電力資源,旅館的一間小型馬場屋頂上,鋪設了三百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它們製造電力,並與德國市電並聯,一度電售價零點四三歐元,保價收購二十年。

提格斯說,他們當初投資了十二萬歐元,之後獲利穩定。德國政府於2000年制訂的《再生能源法》,對於再生能源佔比、優先使用權、以及收購價格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因而促進了國內綠能產業的蓬勃發展。

提格斯所在的村子的邊緣,一邊是蓊鬱的森林,另一邊則是幾年前暴風所擊倒的樹群。這些遭雷劈倒、或遭蟲害而亡的樹,被村民再利用,成為燃燒發電的原料。歐豪鎮還在建一座生質沼氣工廠,利用農村豐富的牛和豬的糞便,沼氣發電。如今,此區域已自給自足地使用潔淨能源,售電的行為將讓更多村民獲益,使之成為一個再生能源村。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實踐環保,堅持有機

柏林圍牆倒塌後,很多居民認為應該改變農耕的方式,必須找出與大自然相處的新詮釋,因為他們意識到之前的耕作方式有問題。但同時他們仍沿用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施行的合作社方式,多數人決定繼續待在一塊兒,而不是分割土地。他們延續合作社農場的經營模式,只是變成有機耕種。

為什麼說德國農村生活,才是最令人嚮往的?

傳統耕作時,雜草和昆蟲都會被農藥消滅,而這裡則有很多雜草。另一方面,如果利用肥料和農藥集約耕作,作物稈會排列得很密集,以致鳥類無法在作物間飛行,此外,也沒有昆蟲棲息,因為缺乏空間、陽光和雜草,導致小動物沒有食物可吃。

這裡就沒問題,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歐豪村民自家後院的小菜園,施以堆肥、糞肥,有機農作已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這裡的有機乳製品,因農場裡的牲畜喂以天然飼料,而吸引附近的都市人在週末假日前來嚐鮮。

農場自制混合藥草、植物、動物排洩物的天然肥料,種植蘿蔔、洋蔥、色拉葉、南瓜,以及牧草、青貯等牛飼料,哺育五百五十頭乳牛。

原本班豪只提供牛奶和穀物,並沒有做成奶油或乾酪,以及其他穀類製品,隨著口碑傳播,業務開始擴張,如今每天都有貿易商的貨車,往返載送農產品至柏林的有機商店。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商品送至柏林的私人住宅,目前一週送牛奶給一千五百戶人家。

新鮮、有機的產品,已漸漸擄獲人們的認同與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