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荀彧為什麼會幫曹操?

七巷7720


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荀彧毫無疑問是一心忠於漢室的文臣。那麼荀彧身為漢臣,又一心向漢,甚至後期面對曹操的野心,不惜撕破臉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那麼當初他為何不輔佐劉備,反而給曹操出謀劃策呢?

首先,在荀彧眼裡,劉備根本就不算是正統,當今漢朝天下雖然衰落破敗,但是正統只有劉協。劉備這一支早在多少年前就退出權力中心了,如此看來,劉備和其他割據一方的諸侯沒什麼區別。就是趁著天下大亂想要自立為王的亂臣賊子,至少荀彧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荀彧只服務於劉協所在的政府。

不然的話,像劉璋、劉表、 劉焉哪個不是皇室宗親,荀彧也不是一個都沒去投奔?

既然劉協所在勢力是正規勢力,而曹操又是這股勢力中的實際控制者。曹操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個人魅力都要勝於劉備,況且曹操最初的心思也是匡扶漢室。荀彧輔佐曹操前期是非常成功的,眼瞅著代表漢室的曹操異軍突起,平定了多方的諸侯。後面曹操彰顯狼子野心我們暫且不談,至少在荀彧看來,曹操向劉協稱臣遠遠比劉備自立山頭要正統的多。

當然荀彧後來和曹操決裂了,正是因為曹操在權力的漩渦中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初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曹操所代表的漢朝集團東征西戰,稱王稱帝公開叫板劉協的人早就一大把了。

其次,劉備雖然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他這個宗族關係和當時的劉表、劉璋想比,那簡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荀彧就算是有遠見看穿了曹操的野心,忠於漢室的他也會去輔佐劉表、劉璋,而不是選擇劉備。有人可能會說劉表、劉璋難成大器,輔佐也沒什麼結果,荀彧當然也知道劉表和劉璋不行,更知道劉協也不太行。所以他才找曹操來一起服務漢室,相比於劉表、劉璋,劉協這個名正言順的皇帝,豈不是更能代表大漢。

再看劉備發家起勢前的立場,根本就不堅定,在公孫瓚家裡呆過、袁紹家呆過、袁術家呆過、還跟著劉表混過,後來還把劉璋連窩端了,自己佔下了。這樣一個人就算最後一統天下了,哪還有劉協的事,肯定自己當皇帝了。

最後時間上也不允許,荀彧配合曹操平定半邊天了,劉備還是個讓人攆著跑的破落戶呢。荀彧心哪有那麼大,去賭劉備能成大業?上文也提到了荀彧和曹操脾氣相投,曹操的能力的確也大於劉備,所以荀彧更不可能去輔佐劉備了。

其實,荀彧和曹操最後的衝突放到他和劉備身上也同樣適用,忠於劉協的荀彧無論是輔佐曹操還是輔佐劉備,下場都是亡國之臣。看看荀彧死前的朝廷生態,誰眼裡還有劉協,丞相曹操說什麼就是什麼。假如他輔佐劉備得了天下,朝廷之上何嘗不是眼裡只有劉備。

所以荀彧這位真漢臣註定了是一個悲劇角色,我們以一個後人的視角去看荀彧的一生,就像一個矛盾體。曲線救國的過程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不過人家最後都已經以死明志,我們也只能為其嘆息了。在歷史的洪流中荀彧和諸葛亮一樣,都無法逆天而行,只能盡人力,毫無疑問荀彧的死,是他最後能為自己心中的漢,所做的唯一的事。

一聲嘆息!

楊角風發作


荀彧對曹操一統北方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但是在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他覲言曹操不應該如此,曹操並沒允納,最後荀彧鬱鬱而終。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兩人本應該是合作的最佳拍檔,可為什麼荀彧不與劉備合作,反而選擇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幹了一件讓世人覺得他忠於漢室的事件。當時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敗。後撤兵回酸棗時,曹操還進言應該再次作戰,可無人聽從。曹操這般行為感動了袁紹的一個謀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漢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賣力地討伐董卓,對於漢室的忠心比袁紹要真實多了,且曹操野心沒有膨脹,荀彧自然是想歸附曹操。而當時的劉備,依附公孫瓚,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實力過於弱小,且沒有做出任何效忠漢室的表現,只有空口號,相比於曹操顯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棄劉備,選擇了曹操。

就算劉備後面逐漸擴大勢力,手下兵多將廣,佔據荊州並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話語權,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陣營效勞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劉備,失掉自己的名節。曹操以為荀彧可以為自己謀天下,荀彧以為曹操可以匡扶漢室,但是他們沒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當曹操都野心一步步顯露出來時,荀彧覺得匡扶漢室無望,抱負得不到實現,便鬱鬱而終。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甚至可以為了忠於漢室而去死!為何偏偏又選擇輔助曹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後來才發現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賢。

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凱撒


在討論之前的話題的時候,我們說過,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

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左將軍


《三國演義》裡荀彧一心匡扶漢室,為什不去輔佐劉備,而是跑去輔佐曹操?這麼說吧,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的確是沒有去幫助劉備,但他也的的確確沒有去幫助曹操!

為什麼不去扶助劉備,原因有這麼幾個:

其一,劉備集團以及劉備後來創立的蜀漢政權從來都不是漢室正統。曹丕篡漢前,漢獻帝雖然是空殼一個,他人家畢竟是正宗漢家天子。曹丕稱帝之後,雖然演義裡將其醜化為篡位,但不論實力也好,還是形式也好,曹魏政權都是從漢朝那裡正式繼承而來。不論民間人士怎麼摸黑,曹魏都是王朝傳承的正朔所在。

其二,劉備在益州稱帝,是自己給自己加冕,沒有法理授權,頂多算一個割據皇帝。實力離統一華夏還差的遠。

其三,劉備雖稱皇室子弟,但那也是幾百年前的遠方親戚,可信度不高,很難考證。即使是真,天下劉姓皇族也多如牛毛,並不稀罕!

再說他為什麼不幫曹操?荀彧名為助曹,實際上還是在助漢!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王而為其所忌,傳說被曹操贈一空盒子,寓意無祿可享,兩者分道揚鑣!也就是說荀彧在幫助曹操時,曹操還沒有稱魏王,而至多是大漢丞相之職。這個時候,荀彧幫助曹操也是在幫助大漢,兩者的奮鬥目標一致。而到了曹操企圖稱魏王,表露出篡漢的意圖時,荀彧果斷的跟曹操決裂。所以,荀彧至始至終是漢臣,是在為大漢效忠,而非為曹操盡力!

傳說曹操稱魏王前,送給了荀彧一個空盒子,荀彧接到這個盒子後便說:“荀彧今日終無漢祿可食。”其妻十分不解,問荀彧何出此言。荀彧緩緩解釋道:”空者,無物也,不見容也。盒者,何也“。其寓意就是”即不見容,何(盒)能留你“,其妻聽罷痛哭,荀彧便服毒自盡,保住了自己漢臣的身份,盡了自己漢臣的本分。



週週說古今


荀彧為什麼不跟著劉備打天下呢?我認為:

第一,曹操前期也是要光復漢室的,至少臨死前也沒有稱帝(魏武帝追封的),曹操也是盡心盡力的保護漢獻帝的,荀彧所以要和曹操一起了。

第二,荀彧是在初平二年,即191年投奔曹操的。我們看看那個時候的劉備。劉備那時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袁紹也是這一年從韓馥手中哄來了冀州】,因為有功,所以做了平原縣縣令。後來才升到了平原國相。平原是個比較小的地方【夾在冀州和兗州之間】。陶謙把徐州交給劉備,還是三四年後的事情。

第三,那個時候的漢朝君主是獻帝,劉備只是個遠親,不能因為他姓劉,就好像他是正統。姓劉的人多了去了,劉表啊,劉璋啊,甚至是袁紹舉兵要立的劉虞,這麼多,難道都要一一投靠嗎?很明顯,荀彧的眼中只認準了獻帝一人而已。





小史微課堂


從時間節點上看,荀彧不是不跟隨劉備,而是當時的荀彧看不上劉備。為什麼說看不上,從時間節點和人物來說,荀彧沒理由去跟隨劉備。

荀彧在公元191年就投靠曹操,而公元211年劉備才佔領了劉表的地盤,公元221年才真正的稱為蜀漢,為什麼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去投靠一個藉藉無名的人,為什麼不去投靠本身就是一代梟雄的曹操呢。

荀彧當時出生的是名門望族,而劉備只是一個賣草鞋的,那個年代的鄙視鏈極為嚴重,貴族是極為看不起平民的。

更加不要說什麼劉備也是皇室宗親啊,怎麼就是平民了?劉表、劉寵、劉焉那個不是當時名動天下的漢室宗親,還不是老老實實的捱打。戰爭亂世中,拐了八道灣的漢室宗親?別說八道就算是三道兩道灣,沒有能力在人家眼裡就是看不上,沒有人把所謂的漢室宗親當回事,只有靠實力才能站著說話。

另外一點,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沒有篡漢,當時的荀彧應該也抱有幻想,希望曹操能夠平定天下,收復漢室。

或者說荀彧的底線是保住漢室,興復漢室是不可能的,只希望劉氏能夠保著一個虛假的名號,知道劉氏一族的沒辦法崛起,只需要安安穩穩的當一個提線木偶就可以,讓天下的梟雄來平定戰亂就好。所以說荀彧對於漢室的架空無動於衷。

而最後荀彧選擇終於漢室的決定是看到曹氏一族的野心不斷擴張,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曹操,所以選擇赴死。



回到最初的話題,為什麼不追隨劉備,答案就很顯然了,不管是在身份還是影響力上來說,當時的劉備都不值得文若去追隨。


空夢歷史


曹操果真是漢賊?


▲曹操

史書記載中稱曹操為“漢賊”的是東吳周瑜,曹操親領大軍南征東吳即赤壁之戰發生前夕,孫權與東吳大臣們討論如何抗拒曹操之時說出。其他記載中要麼稱“曹公”或者“曹操”,著名的“隆中對”也稱“曹操”並非“漢賊”曹操。

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三國志》

▲周瑜

東吳人周瑜稱曹操為“漢賊”當然有其目的,東吳和曹魏勢力是對立的,所以貶低曹操為“漢賊”無可厚非,但其他陣營或者中立者未必稱曹操為“漢賊”。處在不同立場,肯定有不同見解,曹操是不是“漢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

▲荀彧

荀彧出身於潁川荀氏,荀子之後。其祖父為荀淑,順、桓帝期間知名當世,號為神君,順帝時太尉李固和有“天下楷模”之稱的“八俊”之首李膺是他的學生。有八子,世人稱之為“八龍”,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彧在父親荀緄的安排下,娶了中常侍唐衡女兒,唐衡是桓帝時期,誅滅外戚大將軍梁驥的“五侯”之一,封為汝陽侯;其弟唐珍為官至司空;其兄唐玹為官至京兆尹。因為荀彧年少時有才名,才得以免被人譏笑。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大為驚異嘆道:“王佐之才也!”

劉備四處奔波

▲劉備

劉備大於荀彧二歲,公元184年討伐黃巾軍起,開始奔波於東南西北,中平三年(188)年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毒打督郵而棄官逃命。之後跟隨母丘毅到丹陽募兵途中,在下邳斬殺盜賊有功而被任命為下邳丞,又不知什麼原因辭官。

之後擔任過高唐尉、高唐令,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投奔公孫瓚,拜為別部司馬。初平二年(191),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功遷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

▲孔融

賣草鞋出身的一介草民劉備,在諸侯並立的東漢末年,只能算是一位不起眼的小角色,如北海相孔融被賊寇圍攻,派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時,劉備驚愕地說:“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還有袁術寫信給呂布時候,說道:“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當時,劉備東奔西走,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還投靠故友公孫瓚,寄人籬下,別說照顧別人,連自己生計也顧不好。

門第觀念極深的東漢末年,出身世族大家的荀彧不可能,投奔連自己個都照顧不好的劉備,或者根本瞧不上草民劉備,如袁術一樣根本不知道還有劉備此人。

荀彧投奔曹操

▲董卓

中平六年(189),被薦舉為孝廉,任亢父縣令,董卓作亂時,棄官回到家鄉。當時董卓挾天子號令天下,世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荀彧認為潁川處於四戰之地,將遭受戰亂,不是久留之地,於是帶領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此時,袁紹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以上賓之禮對待荀彧,但接觸一段時間之後,荀彧認為“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總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191),炒袁紹魷魚,投奔曹操。

▲袁紹

為什麼離開當時實力更強大的袁紹,而投靠相對實力弱的曹操呢?從當時世人們的評價中,窺見一斑。

“鬼才”郭嘉曾經也服務於袁紹,他認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而離開袁紹。

討伐董卓的關東軍,十二路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目睹袁紹脅迫韓馥,奪取冀州之時,說道:“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

▲鮑信

相反世人對曹操的評價相當高,太尉橋玄曾對曹操說道: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名士何顒也曾說過:“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陳留富豪衛茲,見到初到陳留的曹操就說:“平天下者,必此人也。”這句話就是當時投奔曹操的人們想法,加之曹操起兵之前,在洛陽當北部尉時候,不畏強權棒殺當朝皇帝紅人蹇碩之叔;任職濟南相的時候,整頓官場風氣,罷免管轄內十餘個縣令(長)中的八個人等行為深得人心,所以荀彧也同大部人當時世人,持有相同想法而投奔曹操。

總結

▲公元191年,諸侯勢力圖

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遭殃生靈塗炭,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急於解救國家的危難。但時運艱難,非“命世之才”就沒有能力挽救東漢王朝。

回看當時的諸侯們,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孔融等等。荀彧不可能投奔反賊董卓、闇弱的劉表、不能成就大事的袁紹、空有虛名的孔融,其他袁術、公孫瓚等諸侯們能力上遠不如袁紹,所以不是考慮對象,更不能投奔連根據地也沒有的劉備。

心繫急於救國的荀彧來說,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加上當時曹操很理智地控制自己,未漏出狼子野心,此種情況下,荀彧投奔曹操是最佳選擇。


敘三國


荀彧出身宦門,舉孝廉入仕,任守宮令,因董卓亂政棄職,避兵亂遷冀州,袁紹敬為上賓,以袁紹難成大事,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任別部司馬。

荀彧很少隨軍征戰,時常留守後方籌備後勤給養,處理軍政要務,使曹操無後顧之憂。先後為曹操舉薦人才,鍾繇.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時,曹操的地盤也就許昌附近,勢力小,以奉天子,令諸侯的政治策略,開始東征西討,那時曹操雖然不是很強,但是卻是有名的忠臣,散家產募兵,討伐董卓,拯救漢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漢室,匡扶正義,有濟世安國的雄才大略,才追隨扶佐,旨在匡扶漢室。而此時的劉備不過是一個投機倒把,四處流竄的小股軍閥頭子,雖有名氣傳揚,但沒有發展勢力的條件機會,整天遊弋在軍閥諸侯間投機,好多優秀人才對劉備這個無立足之地的遊俠很不屑。更談不上扶佐追隨。

正史的曹操是當時名存實亡樂漢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劉備,孫權如不聽曹操調遣,即是背判朝廷,將受討伐。

可以說這麼說,當時不受朝迋節制的諸侯軍閥,都是亂臣賊子,劉備的合法認可,是唐玄宗時期開始的。演義的出世,把曹操與劉備的位置翻了個個.,劉成合法,曹卻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會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頭的劉備。


厚土高天識君


荀彧,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謀士,曾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汗馬功勞。荀彧在晚年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而遭到貶職,最終憂鬱成病而亡。因為此刻,荀彧還是心向大漢的,既然他心向大漢,為什麼卻去輔佐曹操而不去幫助劉備呢?

因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劉備還只是個平原令。兩個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苟彧是穎川名士,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之後,長得一表人材。年輕時舉孝廉為官。董卓之亂時辭官回鄉,後避亂舉族遷往冀州。袁紹敬其為上賓。但荀彧經過觀察袁紹並不是成大事的人,於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還是剛剛起步時的曹操。曹操大喜稱"我之子房”。

這個時候劉備才從平原令升至平原國相。在當時群雄割據時代,連個地盤都沒有,只有個漢室宗親的牌孑根本沒什麼用處。當時大漢立國四百多年了,劉邦的子孫有幾十萬人。冀州劉虞,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才是當朝皇室宗親。

苟彧是當時的戰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發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業。劉備真正成氣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戰之後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書令十八年矣!


所以荀彧的選擇並沒有錯,但思想上於腐朽保守,人家都四處立帝稱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興漢理念,未免有點刻舟求劍,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個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漢朝的名存實亡空殼子,語帶雙關,若荀彧過於執著於漢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義,荀彧這麼聰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無奈自己心繫漢室難為水,最終還是選擇自殺,其實曹操是有讓他選擇的意思,換句話說:“荀彧想活命也不難。”但這是荀彧個人的原則性問題,誰也無法改變他的立場!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獨秀文苑


荀彧作為鐵桿兒的忠漢派,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會去盡心輔佐漢賊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興大漢的劉備呢?關於這個問題,本人看過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去推論回答,就是回答不到點上。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以上這個問題,首先是因為我們一般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小說畢竟是小說,會帶有很強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們習慣以結果論過程,認為只要結果是這樣的,那麼他努力的過程也是奔著這個方向去做的。這種觀點是帶有主觀臆斷的,不是以科學的態度,嚴謹的邏輯去探討歷史問題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依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曹操的早期經歷。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經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舉薦為洛陽北都尉,棒殺了當時皇帝最寵信的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此事在整個洛陽城引起了軒然大波。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後因公被任命為濟南相,在任上整治貪官汙吏,肅清邪亂之事。曹操認為黃巾之亂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由於百姓太過迷信鬼神之說,便下令拆毀祠廟。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謀劃廢掉漢靈帝,擁立合肥侯。找曹操過來商量廢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決。

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權後想拉攏曹操,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願與董卓同流合汙。便逃歸鄉里,散盡家財,首倡義兵討伐董卓。然而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都是想借這個機會起兵反抗朝廷,爭奪自己的利益。沒人願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卻不顧生死,帶著自己新招募的幾千兵馬與董卓對抗,結果寡不敵眾,大敗而歸。

公元191年,袁紹與韓馥謀劃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時,又找去曹操商量,結果曹操再一次嚴正拒絕,他認為:“皇帝方才年幼,並沒有什麼罪過,天下大亂是因為皇帝身邊的奸臣掌權,現在要做的是該如何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而不是連皇帝一塊廢掉。況且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詳的事,沒有伊尹、霍光那樣的威望和能力是無法成功的,就憑袁紹和韓馥根就做不成這事”。後來,袁紹和韓馥也以失敗告終。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許昌,漢獻帝劉協至此不在流離失所。東漢宗廟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環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設置天官,興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經濟基礎,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將。便對不臣服東漢王朝的地方諸侯開始四處征伐,各個擊破。

從曹操的早年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不畏強權,立志報國的熱血青年,他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拯救整個大漢王朝,雖然起初由於得罪權貴,四處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經過曹操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們再縱觀各路諸侯,沒有一個是真心為國效力的。不是想篡漢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當初,荀彧在袁紹手下任職時,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才果斷離開的。其實荀彧離開袁紹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紹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韓馥以商議,認為獻帝年齡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遠在長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作為忠漢派的荀彧毅然離袁紹而去,投奔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時的劉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先來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劉備的早期經歷。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縣尉。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派毋丘毅到丹陽一帶募兵,劉備在途中加入,因打敗下邳盜賊立功,被任命為下密縣令。不久又投靠公孫瓚,被任命為別部司馬。



公元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對抗袁紹,劉備又因功被任命為平原縣令。後來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居然驚奇的說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便即刻發兵去救孔融。可見劉備此時卻是沒什麼名氣。荀彧也正是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懷疑此時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還有劉備這一號人物,何談輔佐劉備呢?

我們熟知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三國演義》杜撰的,就連在討伐董卓的行動中,也沒有看到劉備的身影。此時的劉備應該是在公孫瓚手下任職,公孫瓚同樣也沒有參加過討董戰爭。所以荀彧不會選擇輔佐劉備是理所當然的。



反觀曹操早期的表現,棒殺蹇圖、肅清汙吏、首倡義兵、反對王芬、韓馥和袁紹廢立皇帝等事件,無不體現出了曹操不畏權貴,勇於奮鬥,為國為民的精神。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所以荀彧選擇曹操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後,野心開始逐漸膨脹。曹操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東漢朝廷的司空。接著就是罷三公自立丞相,然後是魏公,魏王,甚至還想著改朝換代。


曹操與荀彧起初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他們憑藉著滿腔熱血除暴安良,為了把大漢王朝建立成一個高效廉潔的太平國家,而不斷努力奮鬥。眼看勝利在望之際,曹操在巨大的權力面前,背離了自己的初衷。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輔佐的戰友,如今卻成了大漢王朝的掘墓人。此時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著曹操一起改變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對大漢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沒有改變。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不只是諸葛亮的代名詞,荀彧也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