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八路軍的服裝是誰設計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用戶61431949


近期播放的抗日電視劇《鐵血戰團》中,關於八路軍的軍裝是經過認真考證的,1937年底,王震率領的第359旅717團最初到達河北平山縣時,身著的確實是“黃綠色”軍服。

因為八路軍剛剛改編時的軍服並非是由自己設計的,而是需要統一著裝“國民革命軍”軍服,根據1931年國民政府頒佈的軍裝條例,正規軍的軍服從顏色到樣式都是有規範的。




1937年8月25日,根據國共聯合抗日的談判決定,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原來是廣東地方部隊的曾用番號,粵系軍閥“南天王”陳濟棠擔任過第八路軍總指揮,下轄第59、第62、第63三個師的番號,“兩廣事變”後該路軍的番號被蔣介石取消。紅軍改編後,軍事委員會軍政部將此番號下撥使用,同時將東北軍被消滅的三個師番號劃給第八路軍,分別是第115、第120和第129師,從已有歷史上看,多少有故意的成份。

八路軍最初完成整編的約有45000餘人,這是經過軍事委員會派員“點驗”的,既然是正規軍序列,國民黨方面提供了4.5萬套單、棉軍服,軍帽、皮帶、綁腿等軍需品,以及琺琅制的“青天白日”帽徽,當時曾遭到許多紅軍戰士的牴觸。國軍軍裝的樣式脫胎於黃埔軍服,翻領外袋,但主顏色已經從灰藍更改為“黃綠色”,由於八路軍提倡官兵平等,所以沒有軍銜領章和番號胸章,僅有“八路”字樣的臂章。



八路軍軍服分夏常服和冬服兩種,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袋中,上面兩個袋底為圓形、下面兩個為方型;戰士與幹部服裝的唯一區別是在上衣腰後左右衣縫各加一個布絆。1939年起國民政府就減少了軍需品供給,到1940年徹底停供。而隨著八路軍隊伍的發展壯大,又不可能從國民黨政權繼續獲得軍裝及琺琅制帽徽,八路軍總部和各大戰略區紛紛建起被服廠,自力更生解決軍裝問題。1939年中期,總部被服廠可以日產軍服400套,《亮劍》中的李雲龍免去團長職務後,就曾經在此工作過,復職後還順走200套新軍服。

但八路軍沒有專業的印染廠,只好土法上馬,用草木灰、槐花子等染製成當年紅軍的“灰藍色”軍裝,其實不少部隊的軍裝顏色已經接近“灰白”,這也是後勤困難的無奈,當時有專門的稱呼叫作“八爺灰”;沒有帽徽,就在軍帽上只縫制兩粒鈕釦拉倒,1941年“皖南事變”後,很多部隊乾脆扯下了青天白日帽徽。



八路軍最初整編的部隊根據延安的指示,1938年以後大部分化整為零開闢新的根據地,成為擴軍的骨幹,身著“黃綠色”軍裝的幹部戰士已經被嚴重稀釋,再加上戰鬥的損失,後期逐漸統一為“八爺灰”,因此到抗日戰爭中期,八路軍的軍服基本全都是灰藍色了。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時,已是1937年10月,並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軍需補給,從一開始就是自制的灰藍色軍裝,但樣式基本與八路軍相同。



關於國民黨部隊從黃埔建校到建軍的服裝演變,可以關注筆者的相關解答。


度度狼gg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陝北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同年9月改為第十八集團軍,隸屬於第二戰區的戰鬥序列。八路軍屬於國民革命軍,其軍裝樣式和國民黨軍軍裝的樣式一樣。

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軍裝也換上了國民革命軍的樣式。軍裝樣式為中山裝樣式,顏色多為土黃色,並佩戴有“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軍帽分為夏裝和秋裝兩種,樣式為直筒圓頂式。帽簷和帽圍皆為弧形,其中帽圍兩端有兩顆小紐扣(國民黨軍的為小銅釦),冬天的時候可以將釦子解開,從而達到保護脖子和耳朵的作用。紐扣上面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帽徽。軍上衣為立翻領,中間5顆釦子,另外還有四個兜,上下各兩個。

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的軍餉和制式軍裝全部由國民政府供給。皖南事變之後,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斷絕了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一切供給。面對國民黨的封鎖,中國共產黨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由於八路軍沒有統一的被服廠,導致軍裝的顏色、用料等不統一。各個根據地只能自己生產軍裝,這時的八路軍取消了帽徽上的“青天白日”,顏色變成了清灰色和草黃色,在現在的影視劇中八路軍的軍裝基本上是清灰色。如晉冀魯豫根據地八路軍的軍裝顏色為灰色;陝甘寧邊區的八路軍為灰色和藍色;晉察冀根據地為土黃色……所用的布料也大多為土布。


歷史軍魂


首先我們要明確八路軍出現的時間,八路軍成立於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紅軍主力部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八路軍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隸屬國民革命軍。

(八路軍成立之初)

所以八路軍的服裝設計應該從此時間開始算起,所以像中山裝八角帽自然不能算是八路軍的軍裝,他們的佩戴者是八路軍的前身紅軍。所以在八路軍建立初期,八路軍的服裝與國民革命軍衣服一致,多為黃綠色服裝,為了體現出自由平等主義,摘取了軍銜、徽章,僅是左臂佩戴了象徵著八路軍標誌的臂章。

而國民革命軍的軍裝並非由一人設計,早先年是由孫中山所設計的黃埔軍校服裝演化而來,到了1926年以後,則是參考了當時各國的軍裝後,結合自身特點所設計出的一款軍裝,而早期的八路軍軍裝便是與其同源。

(八路軍軍服)

再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八路軍的軍裝便開始自給自足,但由於當時物資匱乏,由百姓與軍人們手工縫製,這便導致了八路軍軍裝色調出現混亂,有的部隊是草木灰顏色,有的是仿德國灰色,等等。

(人民解放軍55式軍服)

一直到40年代後期,我軍取消八路軍稱號,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裝訂為草綠色,佩戴有一個小帽簷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至此便是我軍第一套軍裝,而“八路軍”也到此結束了。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兵器次元


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或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所以他的服裝原則上自然就是國民革命軍的服裝了。為什麼說原則上呢?因為八路軍的軍服其實並沒有嚴格遵循國民革命軍的著裝規範。

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達成,國共合作抗日,陝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隨後又變更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師的編制,約有4.5萬人。我軍於是統一換上了國民政府軍隊的服裝,是一套黃綠色的軍裝,帽徽為青天白日。

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進行,老蔣對我軍開始各種剋扣軍餉,服裝也不能按時發了,我軍響應領袖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服裝當然也是自己的服裝廠生產的。由於條件有限,當時只能把軍裝染成土灰色。帽子上沒有青天白日帽徽,就盯上三顆釦子代替。這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那套耳熟能詳的八路軍軍裝的樣子。

以上就是我八路軍在艱苦的八年抗戰中的軍服的情況,樣式自然是中山裝式,顏色嘛,前期紅綠,後期土灰,就是這樣。


林屋公子


沒有人設計八路軍的服裝,因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服裝都穿的是國軍的制服。不過你要是非得要一個答案的話,那麼總結起來差不多就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中山裝+德式制服+西褲或者馬褲。所以應該是孫中山先生的設計摻雜了德式軍裝。故可以推理出來,原設計師為孫中山先生,經過後人的改動,最終成為了國軍以及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制服。要是問設計理念,請自己自覺到牆角去背中山裝的含義去。

八路軍軍裝大體樣式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佩戴的是白底藍字長方形臂章,八路軍佩戴的是印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字樣的臂章,而新四軍佩戴的則是印有“新四軍”或者是“N4A”樣式的臂章。

軍帽分為單帽和棉帽。不過一般都是單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園帽頂,還有弧形帽簷和帽圍,帽圍的兩端是靠兩粒小紐扣組合在一起;在冬天,帽圍可以放下來,能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

軍衣是立翻領,對襟單排有五粒釦子有,四個明貼袋,其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是“二尺五。”軍褲方面,幹部是西式褲,士兵是改良中式褲。

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有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而士兵沒有袋蓋),後開衩。八路軍軍裝以土黃色為主,而新四軍則為灰色為主。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布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晉察冀軍區的制服大都為土黃色,陝甘寧邊區的部隊分灰藍兩種,山東地區的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土黃色。其用料以土布為主,其中參雜些洋布。


在抗戰初期,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黨應該給八路軍,新四軍支援部分武器彈藥和軍需裝備,其中就包括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服裝。可是到了1940年,國民黨政府逐漸減少了對棉衣的供應,只發放了棉衣和用來縫補的服裝布料,而被裝就只能由各部隊自行來解決。

八路軍的服裝生產,採取了工廠群眾部隊三結合的辦法,在抗戰時期各軍區都擁有服裝廠,紡織廠和鞋廠,他們主要承擔著服裝的生產任務,但是由於技術落後各服裝廠的生產條件都非常的有限,滿足不了部隊的需要。所以也得依靠群眾來幫忙生產服裝,另一方面,全軍指戰員也廣泛開展紡織和縫紉的活動,這三大力量成為了當時八路軍生產服裝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八路軍新四軍的一部分服裝也靠取之於低的戰略,平型關大捷就繳獲了日軍的大批服裝,光軍大衣都是人手一件。

由於根據地經濟落後,再加上自然災害和敵人的破壞,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服裝標準是低水平的一般每人每年發單衣兩套,棉衣一套和若干雙鞋子。但即使是這樣低的標準也不是都能保證的,有時,各部隊不得不延長服裝使用期,無論如何破爛,都必須照此規定用褲面縫補再穿一年,不得有任何藉口……

所以八路軍很多一線作戰的部隊大多數很破舊,加上武器裝備簡陋,被鬼子和國民黨軍隊戲稱為“窮八路”“土八路。”而“土八路”這三個字道出了在當時八路軍對敵鬥爭環境的艱苦。但是,那一身破舊的軍裝中,凝聚的血與火,凝聚的保家衛國的信念,是無法用語言所比擬的。

沒錯,他們是窮八路,他們更是“神八路”,是真正的中國脊樑!


二戰吐槽君


八路軍基實沒有獨立設計什麼軍服,而是國軍系列軍服的樣式和制式,是國共合作的通用樣式,理念基本參照德國國防國軍服樣式,軍帽是圓筒加帶狀摺疊護耳,可翻下,易於剪裁加工,顏色傾向於山石地灰,基本不保證官方供應,多為自行製作所以做工不怎麼樣,多數軍帽護耳不能展開,就是個樣子。德系軍裝實用性強,是世界軍史上最務實的軍裝之一,但八路條件不濟,只能做到大概其。軍服設計談不上,有統一的衣服己經不錯了。

正規點的,有摺疊帽耳,衣服比較寬,有個綁腿,德系是原版,獵裝。

德系的理念是軟帽,有摺疊帽耳,有備用釦子,保暖,軟翻領可擋後脖風,(中山裝是硬翻領,不能翻)釦子很結實,上衣有後腰橫帶和開口或褶子便於騎馬或抬腿。口袋有中縫可擴展。德國工業比中國發達,德國咔嘰布結實。

八路的軍服就是瞎糊弄。

李雲龍那種領一百套軍服能招五百個兵,能有什麼理念?加工簡單唄。

貼袋和吊袋。都保證不了,中縫就更沒戲了。


星輝650


八路軍的服裝應該是中華民國政府設計的,當時的國民黨在軍事上推崇德國,所以裝備也主要是德國的模樣,理念也是德國的設計風格。八路軍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的簡稱。隨著日本的全面侵華,國內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全民抗日。原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路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彭德懷任副總司令,葉劍英參謀長。下轄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裝備式樣由國名政府提供配給。


pcz


是國民黨仿造德國的軍服設計的,帽子是德國的山地帽子,衣服是中山裝,褲子是馬褲八路軍的服裝是為和國民黨配合作戰是為了區分敵我友軍時和國民黨穿的同一款服裝就是質量上沒有國民黨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