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寒門如果不出貴子,又如何改變命運?

這幾天,各地的高考成績陸續公佈。

除了考生和家屬激動萬分外,還有一個全民可參與的重頭戲——圍觀狀元。

千百年過去了,世事滄桑,但有一點我們和老祖宗是一樣滴。無論古代人、現代人都想扒一扒,獨佔鰲頭的狀元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今天,品藏君和大家一起湊湊熱鬧,來一場古代狀元和高考狀元的家世大揭秘,看看到底怎樣的家庭走出了最多的天之驕子。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古代狀元來自哪裡?

科舉制度初創於隋代,唐朝時逐步完善,一直沿用到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前後後共實施了1000多年,縱跨好幾個朝代,但每個朝代科舉的情況不太一樣,聽我慢慢道來。

在唐朝289年中,有名有姓的狀元共151名,但能查到具體家世背景的只有74人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除了5位狀元出身寒族或者沒落士族外,剩餘69名狀元要麼出身宗室、要麼是名人之後,要麼是一般官員的子弟侄孫,其中還有孔子的後代。

宋代,逐漸從世家大族壟斷的社會走向了庶民社會。

這一時期,無論是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還是中狀元的,出身平民子弟的人數相比唐朝都大大增加。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對比唐宋兩朝,宋代文狀元大多來自低級官員或平民家庭,真正的權貴子弟非常少,與唐代形成鮮明反差。

這表明,宋代在科舉、打破士族壟斷等方面的改革卓有成效。

這讓普羅大眾看到了讀書的意義和價值,一般家庭的孩子也能通過寒窗苦讀改變命運,光宗耀祖,甚至走上統治階級。

此後明清兩代的莘莘學子更是深受啟發。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代的科舉制度最為完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寒微之士,均可以報考。

有研究者對清代112名狀元進行了研究發現,49%的狀元出身於老百姓,其父輩沒有做過官。

但這裡面又可以分為兩類,其中35%狀元的父親是沒有功名傍身的讀書人,剩餘的14%家裡是商人或者農民,貧富不一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現代狀元來自哪裡?

看完了古代,再來看看現在高考狀元的家庭情況。

2016年單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家庭中,母親為教師的比例最高,高達27.59%,其次是母親是財務或審計人員的,佔比達10.34%。

而父親是管理人員的比重最高,為17.24%,父親為教師的佔比次之,為13.79%。

綜合2007-2016年近10年的數據也是類似的發現,父母是教師或者公務員家庭的比例最大。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這10年來,父母為大學老師、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等“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狀元比例日漸上升。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數據調查

古代現代狀元的大同

縱觀唐宋元明清五朝科舉考試和現代高考中湧現的狀元,有“背景”的狀元佔據了其中的大部分。

且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古代和現代,政府官員和讀書人的家庭走出了最多的狀元。

我們不得不承認,家庭的殷實程度,對於一個狀元的誕生,影響是很大的。

特別在古代,能供養得起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學文,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更要在科舉考試上有所斬獲,更是殊為不易。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因此我們看到,有相當多狀元出生於官僚家庭和世家大族。

不能生於官僚世家,出生在一個教書先生家裡也行,最起碼精神文明做的不錯,孩子更容易受影響去讀書學文。

現在也是一樣,高考狀元的家庭,大多數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產階層。

狀元奪魁真的那麼有用嗎?

圍觀了古代和現代的狀元以及他們的家世,滿足了好奇心之餘,我們還需要回歸本源問一個關鍵問題:“狀元頭銜真的那麼有用嗎?”或者是,那些狀元后來怎麼樣了?

在古代,狀元奪魁是通向光明仕途的敲門磚,比如宋代的狀元,半數以上都做到了四品以上官職,有一部分甚至進入了中央的執政圈子。

現代的狀元,大學畢業後,一般選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日後在職場,職業發展的平均水平也明顯高於非狀元群體的平均水平。

雖說如此,但

無論古代狀元還是現代狀元,他們的職業發展,普遍低於人們的期望值。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王維

中國古代592名狀元,大眾熟悉的只有寥寥幾個名字:王維、柳公權、郭子儀、文天祥、翁同龢、張謇等等,大多數狀元都籍籍無名。

反觀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人物,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沒有一個是狀元。即使在政治領域,為中國歷史做出巨大成就的,也很少有狀元出身的。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現在的高考狀元也是如此。中央教課教科院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3000多名狀元, 沒有一個成為行業領袖

所以,從隋朝科舉制度誕生一直延續到現在的,中國人的狀元情節,得辯證地看待。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從根本上說,社會對狀元的追捧是件極好的事情。

這說明,普羅大眾擁戴“讀書有用論”,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相信“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

這比單純拼爹、拼房子吃老本,或認命自己的出身、甘心呆在固有階層等等消極三觀正確的多。

但人生是一場沒有裁判的馬拉松,高考只不過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未來還有漫漫漫長路,終點到底在哪裡,一場考試無法決定。

學業這條路上,也許不必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對於任何人來說,努力都是個永不過時的詞,別說逆襲了,不上學不讀書你準輸,而好好努力,說不定還能夠贏。

在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牌匾館”,收藏了不少古代科舉狀元題寫的匾額。下面,我們選取一些供大家欣賞:

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高考啟示錄】狀元郎的考場秘密武器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乾隆狀元 王傑題【選魁】匾

吳其濬(1789-1847),字瀹齋,號吉蘭,別號雩婁農。清朝植物學家。河南省固始縣城關鎮人,卒於故鄉。嘉慶進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吳其濬是清代河南唯一狀元。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道光狀元 吳其濬題【恭慎傳芳】匾

劉繹(1796-1878),字瞻巖。江西永豐人。少時即以文章聞名鄉里,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參加府、院試,補博士弟子員。道光十五年(1835年)狀元(成為江西最後一名狀元)。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道光狀元 劉繹題【典重引年】匾

林鴻年(1804-1886),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十六年狀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道光狀元 林鴻年題【眉齊杖國】匾

章鋆(1820-1875)浙江鄞縣人。字酡芝,號採南。清咸豐二年(1852)狀元。章鋆少好學,擅長詩文。取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侍奉上書房。咸豐五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咸豐九年,充順天鄉試、會試同考官。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同治狀元 章鋆題【椿庭愛日】匾

洪鈞

(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同治年間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後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陝西、山東鄉試,並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

高考狀元告訴你:也許不再寒窗,但苦讀是必須的!

清·光緒狀元 洪鈞題【修德養壽】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