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評價劉墉?乾隆時期的劉墉是個什麼職位?

用戶9773280871334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於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享年八十五歲。劉墉出生在官宦家庭,曾祖父劉必顯曾是明末舉人,順治九年時高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卒於任上;父親劉統勳 是乾隆二年進士,清正廉明,官至內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是乾隆皇帝股肱之臣,諡號文正(范仲淹諡號亦如此)。生長於名門相府的劉墉,從小受到極為良好的教育,養成做事幹練,清正廉潔的為官風格。

在書法上頗有造詣。

為官五十一年,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以恩蔭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考試,這裡夾雜了一點貴族子弟的特權,考取第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起點就是與其他進士一樣,擔任皇帝的文秘,陪皇帝讀書。

1755年,劉墉父親因為處理新疆伊犁軍務不當,被革職入獄,身為長子的劉墉受到牽連,被降為翰林院編修,不久,第二年,劉墉被外放為官,正式開始其長達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地方官生涯

外放之後,乾隆帝對劉墉寄予厚望,先是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而後提拔為安徽學政,赴任之前乾隆帝寫詩相贈,大意表達了乾隆帝希望劉墉不辱門楣、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願望。隨後調任江蘇學政,對考場舞弊實施切實打擊,糾正了不良的考試之風。這樣的政績是乾隆皇帝大為滿意,之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使江蘇考試井然有序。

1762年,被任命為太原知府,正式督導一方,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失察部下的貪汙案,被朝廷革職。這次風波也有其父親劉統勳(東閣大學士)出面解決,劉墉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被髮配軍臺效力,不到一年就被赦免,三年後再度啟用為江寧知府,在任上明察秋毫,斷案公正嚴明,保一方百姓平安,在地方上政績卓越,父親又是乾隆的股肱之臣,父親劉統勳病故後,乾隆帝感念劉統勳多年功德,將恩賜全部賦予劉墉,將劉墉召入京城,封為內閣學士,繼承父親遺願,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繼續編篡。

之後,再度外放,出人湖南巡撫,正式成為地方大員,緝捕劫匪竊賊,懲治貪官汙吏,興修水利,大建糧倉,僅僅一年有餘就庫銀充足,深受百姓愛戴。


入京就任,謊騙和珅

1781年,劉墉正式入京就職,但是當時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權勢熏天,劉墉也不敢與其正面對抗,只得裝瘋賣傻,討和珅歡心,目的就是降低和珅對自己的警戒心理。所以入京以來幹了很多糊塗事,甚至一度被皇帝罷免了大學士一職,而後幾年,劉墉在國家祭祀典禮又多次犯了禮制不和等錯誤,受到彈劾,擔任主考時,又發生學生賄賂堂官一案,受到處分,之後連連發生錯誤,被降為侍郎。

這些年一直被皇帝認為不真心實意為皇帝做事,雖然一直受皇帝責罵,但是仍然被皇帝授予體仁閣大學士,而且皇帝還是看他資歷老的份上。乾隆皇帝一死,嘉慶皇帝將和珅拘捕,這時候的劉墉就一改從前昏庸的風格,老狐狸出山了。徹查和珅所犯之罪,查明罪行二十餘條,將和珅處死。

和珅一死,從前的公正不阿的劉墉有回來了,憂國憂民,特別是處理為漕運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後嘉慶皇帝出巡,留京主持朝政的必然是劉墉。

浮人語

八十出頭的劉墉在朝廷依然是輕健如故。劉墉仕途相對於平坦一些,有其父親的因素,但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總的來說,劉墉是一個清官,憂國憂民,雖然後期昏庸,但是也是無奈之舉,或許不像電視劇中與和珅鬥了一輩子,但是是處理和珅一案的主要功臣,在那個複雜的朝廷中也做到了清者自清吧。

嘉慶九年(1804年冬),八十五歲的劉墉在家病逝。



《清史稿》

《湖南通志》


海浮人


劉墉乾隆年間的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劉墉並沒有做到宰相,對於劉墉的評價我只有十六個字,清正廉明、忠君愛國、才華橫溢、書法有成。

首先從乾隆六十大壽說起

乾隆六十大壽,大臣紛紛獻寶,富有四海的皇帝怎麼會覺得大臣敬獻的寶物是他們口中所說的奇珍異寶呢?不過由於主要是慶祝自己過六十大壽,對於禮物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珍貴。


等劉墉敬獻禮物的時候,眾人都蒙了包括乾隆皇帝。他提了一個大鐵桶上來,眾人看不到裡面放有的物品,認為劉墉可能會是將大量的錢財放到了鐵通裡,要知道當時的劉墉是乾坤欽點的清官。


不過等劉墉說出敬獻寶物時,引的鬨堂大笑,只有乾隆暗自生氣。劉墉說的是:臣敬獻鐵桶一個,生薑一桶。眾人笑的是就算你劉墉再清廉也不至於在乾隆爺大壽之日來上這麼一出吧,這難道不是打乾隆爺的臉嗎?


乾隆爺惱的是自己明明賜給劉墉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今日居然提了一桶生薑來給自己拜壽,難不成是在存心羞辱自己嗎?乾隆便問劉墉:劉墉這是何意?


劉墉便答:這桶裡的生薑是山,今日是皇上您的大壽,我劉墉在此祝皇上一統江山,此江山像鐵桶一樣的牢靠。乾隆當眾大喜重重的賞賜了劉墉一番,眾人皆看但卻傻了眼。難道這一桶生薑比自己辛辛苦苦弄來的夜明珠之類珍奇寶物還要入乾隆法眼?


因此可以看出劉墉清正廉民,才華橫溢,機智聰明。

其次從劉墉奔波各地為官來說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劉墉對於乾隆爺的做法絲毫沒有怨言,也能看出其忠君愛國的高貴品質。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四庫全書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


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是非常器重劉墉的,可劉墉對於政治方面並不善長,而對於書法文學展現出超人的天賦,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為清代政治家,書法家,生於公元1719年,卒於公元1804年。

著名的宰相劉羅鍋,便是劉墉,可以說劉墉為人剛正不阿,也可以說其人處世圓滑,乾隆年間,劉墉以清正廉明聞名於世,其書法造詣也讓後世之人稱其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一生很複雜,說他是剛正不阿也不錯,其人的確為官清廉,懲奸除惡,但面對和珅這樣的鉅貪時,卻又裝聾作啞。

仕途得志

劉墉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其曾祖父為順治九年進士,其祖父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而其父親為雍正二年進士,劉墉家長輩皆為清廷肱骨之臣,身為名門之後的劉墉,自然也不會差,乾隆十六年,劉墉同樣考中進士。

乾隆二十六年,劉墉任職安徽學政,就監生管理的問題,提出了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時間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認可,乾隆同樣都劉墉寄予厚望,畢竟劉墉為名門之後,若是真正的平庸下去,倒也不值得後世對其稱讚。

劉墉為政嚴肅,可以說正是靠著清正廉潔,劉墉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

其人為官一生,經歷了宦海浮沉,從一開始的在北京任職到被調往地方,在地方為官,劉墉的確嚴格管理,對待貪汙腐敗行為絕不姑息,但後來入京擔任左都御史以後,卻對大貪官和珅表現出其圓滑的一面,再也沒有了那種雷厲風行。

晚年的劉墉,卻在工作上經常出現紕漏,劉墉也因此經常被降職。

時機成熟,劉墉又恢復了過去的清正廉明

後來乾隆帝駕崩,嘉慶皇帝正式握住權柄,劉墉卻又勇敢的站出來指責和珅,列舉了和珅的數十項罪狀,將大貪官和珅一舉擊敗。

嘉慶年間,劉墉也常常因為工作出現紕漏被問責,但因為有打倒和珅這一功勞,劉墉卻是再次被任用。

在地方為官之時,劉墉雷厲風行,嚴厲打擊貪官,這是因為劉墉本身就是一個正直的人,地方官吏貪汙腐敗在劉墉看來便是不可忍受,所以劉墉能夠贏得清正廉潔的名聲,但進京以後,劉墉卻被大貪官和珅鉗制,不敢有任何觸怒和珅的舉動,畢竟和珅背後站著的是乾隆皇帝,觸犯和珅的下場可不是劉墉想要的,也為了避免與和珅有間隙,有過許多過失。

劉墉去世於嘉慶九年,死後被追封太子太保,得以善終,便觀劉墉的一生,可以知道,劉墉的確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但其人又擅長自保,在面對強大的和珅時,劉墉懂得進退,趨利避害,一旦時機成熟,劉墉又一次成為了清正廉潔的好官。


魏青衣


方圓論壇在線

劉墉出身於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被乾隆皇帝視為股肱之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後來劉墉因為父親連累失去了京官的職務被貶外放為官。雖然後來劉墉之父劉統勳官復原職。但劉墉依舊在外任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在劉墉在外為官期間,其行事風格雷厲風行,辦事力求完美,性格正直幹練,在任職期間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皇帝非常的欣賞劉墉。後來乾隆皇帝開始重用劉墉改革科考弊端問題 之後劉墉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大力改革科場選才存在的諸多弊病。劉墉的能力毫無例外得到了乾隆的認可。

乾隆四十六年,劉墉被任為左都御史監察天下。劉墉繼任左都御史之後開始監察國家貪汙舞弊案件。在此期間劉墉數次和和珅鬥法均無敗績。雖然劉墉以投機取巧之計數次壓制和珅。但正面交鋒劉墉卻不敢那麼去做。因為乾隆時期所有臣子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和珅。這一點無人能比。即使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雖然如此和珅也不敢過分刺激劉墉。畢竟劉墉也不是好惹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也曾說過,整個大清國除了阿貴和劉墉誰敢不賣他面子。也足見和珅對劉墉的忌憚。

乾隆五十一年,雖然劉墉官越做越大。但是劉墉也越來越不得乾隆的喜愛。因為在此期間劉墉不斷的犯錯導致乾隆開始厭惡劉墉。之後劉墉又因為洩密以及科考監察不嚴導致問題百出。所以劉墉越發在乾隆眼中失分。劉墉也更進一步被皇帝冷藏。嘉慶繼位後雖然提拔劉墉為體仁閣大學士,但嘉慶對劉墉說過並不喜歡他,而且也嫌棄劉墉做事不認真。要不是因為無人可用也不會提拔他劉墉。

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著手要剷除和珅。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後來劉墉又建議加強漕運監管和整治,使得劉墉開始逐步被嘉慶所接受與認可。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墉在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劉墉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早期藉助父親的權勢步入官場。後來數次升遷,也數次被貶。為官五十餘年繼承了他父親劉統勳的衣缽,忠君愛國盡職盡責,公正廉明。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了乾隆和嘉慶兩朝的重要大臣。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劉墉就是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劉羅鍋,電視劇中劉墉是個羅鍋,並且和乾隆皇帝關係很鐵,君臣二人時常鬥嘴,各種搞笑的段子很多。

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帝親口所封。某日乾隆帝閒來無事,故意拿劉墉的生理特徵取樂,賜封他為“羅鍋”,還題了一首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

這首詩夠刻薄和損人的,劉墉不慌不忙隨即“和”了一首詩: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安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得兩萬兩。”

原來按清朝慣例,凡是皇帝賜封了名號的官員,吏部每年要給2萬兩銀子。“羅鍋”二字的冠名費應該是歷史最高的吧。

當然以上都是野史傳說,當不得真。



(乾隆和劉羅鍋)

歷史上劉墉不是羅鍋,其實這個綽號與乾隆帝無關,是嘉慶帝賜封的,而且嘉慶帝說的不是“羅鍋”而是“駝子”。

據史書記載,嘉慶帝偶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劉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讀書,難免會彎腰駝背,不能以此推斷劉墉年輕時便是個羅鍋。

劉墉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東諸城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32歲的劉墉進京參加科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

任何一個人的仕途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劉墉也不例外。電視上我們看到了他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和皇上、和珅鬥智鬥勇,扶弱除強、嬉笑怒罵。

真實的劉墉是這樣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劉墉並不被乾隆帝欣賞和重用,反而有點厭惡他。他和和珅並沒有多少交集,劉墉比和珅大31歲,當劉墉走向仕途時,和珅還是一個普通侍衛。



(和珅)

劉墉最初的官職是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寫詔書,講經籍)後升遷為侍講(皇帝的顧問)。按說是皇帝的近臣,升遷的機會幾率很大,但是由於受到他的父親劉統勳“犯事”的牽連。劉墉只在宮中呆了5年,隨後,37歲時被外放到地方為官去了。

歷史有時候很有趣,劉墉失寵被外放地方為官,期間兜兜轉轉,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在地方做的還是比較出色的。誰知道這一放就是20年。

20年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別的不說,20年間和珅仕途就像點燃的火箭一樣直線上升,別看進入仕途比劉墉晚,經過乾隆帝的火線提拔,和珅身兼“黨政軍”要職,比如內務府總管、領班軍機大臣、步兵統領、禮部尚書等……



(劉羅鍋)

20年後,57歲劉墉遠離朝廷的權力中心,他一個地方官,最大不過是個知府大人,你覺得他有能力像電視說的那樣與和珅鬥智鬥勇嗎?況且當時26歲的和珅權勢炙手可熱,皇帝的紅人,估計劉墉連見和珅的面都很難。畢竟兩人的級別差的太遠了。

再者說了,二人沒有利益衝突,說實話,劉墉想巴結和珅都怕來不及,更遑論與和珅鬥了。

劉墉的仕途深受其父劉統勳的影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父劉統勳因病去世,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一般服喪時間是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去京城報到,乾隆念其父功勳卓著,於是把他留任宮中,讓他做了左督御史,內閣學士。

這次進宮後不久,劉墉第一次與和珅有了接觸,乾隆下旨讓他與和珅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和珅收了山東巡撫的銀子了,有意袒護,被劉墉秉公執法,最後使山東巡撫國泰伏法。



(和珅、劉墉審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這時與和珅有了交集,但是劉墉為官老奸巨猾,對和珅貪贓枉法之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皇帝不急太監何必著急呢?“反正和珅貪的又不是我家的銀子”。劉墉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劉墉這樣做的結果引起了乾隆的反感,隨後劉墉的一些錯誤被乾隆皇上無限放大,比如說劉墉懶散,做事不積極,再加上和珅的進讒言,劉墉的官職一降再降,許多國家大事的決議都把他排除在外,劉墉被徹底邊緣化。

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年2月7日乾隆駕崩,不到半月時間,嘉慶扳倒了和珅。劉墉被提拔加封太子太保,負責審理和珅貪汙、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很快查明瞭和珅20條罪狀,罪證確鑿,和珅被正法。



(和珅正法)

劉墉大事不糊塗,他勸嘉慶不要擴大打擊面,要儘快把和珅一案結束,以穩定人心,穩定壓倒一切,畢竟新朝執政需要人才,嘉慶採納了劉墉的建議。這件事表現了劉墉官場老辣的一面。

嘉慶九年(1805年),85歲的劉墉壽終正寢,據說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意思是:解脫)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劉墉一生也算善始善終吧!

——END——


秉燭讀春秋


提起劉墉,就不得不先說說劉統勳。

劉統勳是劉墉的父親,在乾隆打擊張廷玉時,劉統勳積極獻言獻策。當時擔任左都御史的劉統勳建議乾隆:

“敕下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吏部衙門,將張姚兩姓部冊有名者,詳悉查明。其同姓不宗與遠房親誼不在此例。若系親房近支,累世密戚,現任之員開列奏聞,自命下之為始,三年之內,停其升轉。”

對於劉統勳的彈劾和建議,乾隆表示讚賞,劉家從此開始飛黃騰達。

第一、劉墉的起點

在《宰相劉羅鍋》裡,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也就是乾隆的乾弟弟。但在清朝歷史上,根本沒這回事,乾隆從來沒有劉墉這位乾弟弟。

劉墉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從他家族的歷史來看,他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

劉墉的爺爺劉棨,28歲考中進士;

劉墉的爸爸劉統勳,26歲考中進士;

劉墉考中進士時,已經32歲,他不僅比祖父輩的晚,同輩甚至晚輩考中進士時也比他年輕。

話說,劉墉中進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議乾隆,給他點一個狀元,但有兩個人反對。一個是劉統勳,另一個是乾隆。

劉統勳反對自己的兒子點狀元,他打的是什麼算盤呢?

劉統勳當時是乾隆面前的寵臣,已經位極人臣,本來就已經很招人嫉恨了,然後將兒子點為狀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嗎?

點了狀元就要留在京城為官,對手不彈劾他,天天拿著“遊標卡尺”盯他兒子。劉墉哪件事辦的不如意,就會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罵槐地針對劉統勳。

所以,在劉統勳看來,劉墉不僅不能當狀元,叫榜眼、探花也別幹了,就有個普通進士算了。普通進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當官,山高皇帝遠。何況以劉統勳在廟堂的地位,天下無人不知,他兒子待在地方也不會有人欺負。

此外,劉統勳如此謙讓,既能為自己家族謀平安,還能博一個好的名聲,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點狀元又是為何呢?

他已經重用了劉墉的爸爸,如果再點劉墉為狀元,知道情況的人會覺得劉墉有文采,許多不知道情況的人就會覺得有裙帶關係。

乾隆如果真的點劉墉為狀元,劉統勳再關照一下他兒子,不利於劉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給劉墉狀元,只給了一個二甲第二名,但繼續留在京城,入翰林院,從基層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親而受牽連

1755年,劉墉考上進士沒幾年,從庶吉士做到了編修,又熬到了侍講,突然天降橫禍。這個不幸,來源於他爸劉統勳。劉統勳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麼事呢?

乾隆年間,回部有位首領阿睦爾撒納叛亂,出兵佔領了烏魯木齊,清軍被迫撤退,撤到東邊的巴里坤與哈密。

1755年,乾隆派劉統勳去新疆視察清軍駐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軍情和慰問將士。劉統勳實地考察形勢後,給乾隆寫了一封信,建議乾隆放棄巴里坤,全軍退守哈密,整軍備戰。等時機成熟,再反戈一擊。

乾隆受到信後,非常生氣,下令將劉統勳押送回京,抄家,劉統勳家人也被一起下獄。乾隆為何生氣?

他非常擔心劉統勳是漢人的代言人,與回部的阿睦爾撒納勾結一起。劉統勳是軍機大臣,在軍中頗有影響力,是能夠調動士兵的,萬一出現乾隆擔心的情況,大清就會不堪設想。

這些事完全是由於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視察的是滿人,乾隆段然不會大怒,更不會抄家。

兩年後,乾隆發現完全是自己多想,劉統勳是無辜的,就將財產還給了他,還讓其官復原職。經此一跌,劉統勳趕緊安排劉墉去外地當官。

這次抄家事給劉墉的影響特別大,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劉墉吸取經驗,此後為人處世風格、為官之道也發生轉變。

劉墉也開始變得會討好皇帝,這也是無奈之舉。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個人手裡,只有讓皇帝高興,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製造文字案件

1761年,劉墉擔任江蘇學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風、民俗之類的事情。這年春天,江蘇有個叫閻大鏞的舉人批評朝廷,被人舉報,這事歸劉墉負責(當時普通人由按察使負責,舉人的案件由學政處理)。

劉墉為了找證據,派人到閻大鏞家中搜查,搜出兩大個箱子,裡面全部都是罵朝廷的紙。然後,劉墉繼續審理,越審問題越多。這位閻大鏞對劉墉很不滿意,將劉墉自費出版的書給燒了。劉墉一看火來了,趕緊寫了兩封信,一封給江蘇巡撫,準備讓別人負責此案;一封給乾隆,把閻大鏞罵朝廷的事彙報上去。

在清朝那個環境下,辱罵朝廷的結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後很生氣,立刻下令殺掉閻大鏞。

這個事情對劉墉而言,好處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壞處是他有公報私仇之嫌。

1777年,劉墉第二次擔任江蘇學政,這次他製造一起“一柱樓詩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藝作品中,將此案算到了和珅頭上,但在歷史上,這事與和珅的關聯度不大,主要承辦人是劉墉。事情是這樣的:

江蘇徐家有本書——《一柱樓詩集》,裡面有些不正確的話,因而被人舉報。劉墉一查,發現書確實不符合大清規範,比如書中寫道“大明天子重相見”,很容易被解讀成反清復明;“且把壺兒擱半邊”,“壺”與蠻夷的“胡”同音,被解讀成辱罵清朝時胡人……劉墉故技重演,將此案情彙報給乾隆,同時還大力搜查相關人員的罪行。

最後,十幾人涉案,八人被處決,連同一些省、府、州、縣相關責任人也一併被問罪。

1780年,劉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撫。

第四、為官期間的善舉

一、他在擔任學政期間,提出過許多良好建議,比如依據學子的水平高低,分別管理。此外,他還為朝廷舉薦過許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這位潘世恩後來做道光朝的軍機大臣時,又發現並提攜了一位人才,叫林則徐。

二、處理許多積壓案件。他在擔任太原知府期間,短短三年,就將之前積壓的案件處理完,還與喬家合作,填補了太原的府庫虧空。

三、他在地方任職期間,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以至於他還未離任,就在當地產生許多歌頌他的民謠。比如,在當湖南巡撫時,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說:劉墉在乾隆朝,談不上有很大作為,為官以討好乾隆為準繩,這也是為了自保的無奈之舉。他的藝術形象,勝過他的歷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書畫界,可謂赫赫有名。


秋媚讀史


看官:看官場不倒翁劉老鍋值得我們反思為人之道,而“拼爹”,“圓滑世故”,“像坐過山車一樣的人生”,那個是他最適合的形容詞呢?


《仕途》:仕途之路全靠老爹

1:說起劉墉,就不得不提他爹劉統勳,他為人清廉正直、敢於直諫,深受乾隆信任,稱他為股肱之臣,劉墉很自然就沾了他爹的光。

2:年輕時候,就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從翰林院庶吉士很快遷為侍講,正是進入了仕途。劉墉在任山西太原知府時,因下屬貪汙國庫銀兩,未能及時處理,按照律例要革職被判極刑,乾隆只給發配一年,不久就再次出任江寧知府。在劉統勳病故,乾隆念他多年功績,還詔授劉墉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


《性格》從正直幹練到打太極高手

正直鐵臣:劉墉在踏上仕途初期,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嫉惡如仇、雷厲風行。在任江蘇學政期間,他嚴格把關,讓一些渾水摸魚考生難以進入考場,對徇私舞弊考官,按律給與處理。在任湖南巡撫時,因湖南水災嚴重,貪官汙吏猖獗,劉墉逐一查明原因,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很快就庫銀充實,民糧豐足。

《太極高手》:劉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候,終於和和珅有了交集。乾隆安排二人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劉墉微服私訪,終於查清案情,準備嚴辦山東巡撫,結果和珅亦有意袒護,但最終乾隆還是聽從了劉墉意見。不過由於乾隆聽信和珅,在以後政治較量中,劉墉開始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在這一過程中,劉墉為暫避鋒芒,對乾隆安排的事情經常辦理不好,官職也是一直下降。



老龍:不過讓人不敢揣摩的是在嘉慶帝時,將審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交於他,劉墉這次沒有隱忍退讓,再次展現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多項罪行,使得嘉慶隨記處死了和珅。

曲線官位:劉墉的官職可以說是曲線

劉墉被稱為濃墨宰相,可見他是書生氣的官員。在他仕途中,也是從學政監督科考開始,這正符合他的性格。他在這方面,嚴肅考紀,深受學子愛戴。因為政績突出,被乾隆委任擔任一方要員,在這過程中,他遭遇了仕途滑鐵盧,被罷官免職。雖然後來又得到重用,但因為與和珅衝突,結果又是被貶。在乾隆年間,好不容易給授予了體仁閣大學士,結果乾隆還說他懶政不幹活。。

喜歡老龍的小夥伴都點關注點點贊👍啊!

夏慈史


劉墉,由於受影視劇的影響,在當今中國老百姓的心中第一印象應該就是“羅鍋子”,那麼實際歷史中的劉墉是什麼樣的呢。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是大學士劉統勳長子。

說起其父劉統勳,比起劉墉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清朝近300歷史上僅有的獲得文人最高諡號文正之一的劉統勳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史稱其“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被自負的乾隆稱為股肱之臣,死後追授太傅,諡號文正,可見劉統勳的地位之高。

而劉墉也正是得益於父親劉統勳的關係,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一輩子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劉墉還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嘉慶九年,劉墉病死,享年85歲,死後被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後人評價他“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至於羅鍋子的來歷,據史料記載,嘉慶時期,劉墉已年屆八十歲,上朝時有些駝背彎腰,被嘉慶皇帝戲稱為“劉駝子”,由此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


史海小白丁


劉墉,別名劉羅鍋,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其實講的就是劉墉本人。與電視劇不同的是,由於歷史上的劉墉出生于山東的名門望族,從小在名門相府成長,家族又世代為官。所以,他後來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為家族的緣故,當然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關係。



劉墉,出生於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員,當官期間,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潔,不僅如此,他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還被世人尊稱為“濃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時,因為父親的關係,劉墉憑藉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會試和殿試,隨後被授予官職。在乾隆在位期間,劉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職。從最初進入官場起,到後來這四十五年來,劉墉的官職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斷變換著。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歲的劉墉在家族的庇護下,參加考試並考中進士,接著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擔任編修工作,不久又升遷為侍講,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點。

四年後,因為劉墉父親因辦理軍務不當而鋃鐺入獄,他自然也收到了牽連,被貶為翰林院編修。



又過了兩年,劉墉被外調為地方官,此後直到50多歲都在地方當官,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為安徽學政,三年後,調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認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寧道臺,次年因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被髮配軍臺。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擔任江寧知府一職。

三年後,調任陝西按察使,第二年,因為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又三年,服喪期滿還京,授內閣學士一職,任職南書房。隨後幾年官職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達到其事業頂峰(乾隆時期)。

劉墉在乾隆時期擔任過很多官職,有高有低,官職也一直處於不大穩定的狀態,但他為官期間一直兢兢業業,為民著想,所以說直到嘉慶年間官職還在不斷上升。從這就可以看出劉墉還是一個很不錯的人。


據史料記載,劉墉在為官期間,繼承了父親劉統勳正直幹練,雷厲風行的德行。他當政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相傳其出任學政時因為把關特別嚴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場。在劉墉任江寧知府時,在政期間,秉公辦案,為政公正清廉,這也使得他的名聲傳播開來,百姓們都稱讚他的品行和為官之道將其比做包拯。後來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做主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

不僅如此,連皇帝對他都多有嘉獎,在其上任之時還為其題詩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記載,在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當然,劉墉也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

從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來,劉墉是一個集才華和能力於一身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剛正不阿,值得託付重任之人,辦事認真嚴峻,只不過在晚年的時候經常犯錯以至於不太討乾隆歡心,官職也有所下降。


小姐姐講史


提到劉墉,我們總是會想到電視劇中那位瘦小、羅鍋、狡黠的老人形象,實際上,歷史中的劉墉長得十分符合山東大漢的形象。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今山東高密人。劉墉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為大學士劉統勳。劉墉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在乾嘉兩朝為官。劉墉不僅是一個好官,為官清正廉明,還是一名書畫家,其作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前,劉墉主要在地方擔任學政、知府、巡撫等官職;乾隆四十六年後,劉墉才正式在中央任職,先是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後署吏部尚書、授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為上書房阿哥的師傅們上班遲到,劉墉身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因而被降職,但不久就被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