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评价刘墉?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用户9773280871334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享年八十五岁。刘墉出生在官宦家庭,曾祖父刘必显曾是明末举人,顺治九年时高中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卒于任上;父亲刘统勋 是乾隆二年进士,清正廉明,官至内阁大学士(宰相)、军机大臣,是乾隆皇帝股肱之臣,谥号文正(范仲淹谥号亦如此)。生长于名门相府的刘墉,从小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养成做事干练,清正廉洁的为官风格。

在书法上颇有造诣。

为官五十一年,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以恩荫初入仕途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考试,这里夹杂了一点贵族子弟的特权,考取第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起点就是与其他进士一样,担任皇帝的文秘,陪皇帝读书。

1755年,刘墉父亲因为处理新疆伊犁军务不当,被革职入狱,身为长子的刘墉受到牵连,被降为翰林院编修,不久,第二年,刘墉被外放为官,正式开始其长达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地方官生涯

外放之后,乾隆帝对刘墉寄予厚望,先是担任广西乡试正考官,而后提拔为安徽学政,赴任之前乾隆帝写诗相赠,大意表达了乾隆帝希望刘墉不辱门楣、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愿望。随后调任江苏学政,对考场舞弊实施切实打击,纠正了不良的考试之风。这样的政绩是乾隆皇帝大为满意,之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使江苏考试井然有序。

1762年,被任命为太原知府,正式督导一方,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失察部下的贪污案,被朝廷革职。这次风波也有其父亲刘统勋(东阁大学士)出面解决,刘墉也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被发配军台效力,不到一年就被赦免,三年后再度启用为江宁知府,在任上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严明,保一方百姓平安,在地方上政绩卓越,父亲又是乾隆的股肱之臣,父亲刘统勋病故后,乾隆帝感念刘统勋多年功德,将恩赐全部赋予刘墉,将刘墉召入京城,封为内阁学士,继承父亲遗愿,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继续编篡。

之后,再度外放,出人湖南巡抚,正式成为地方大员,缉捕劫匪窃贼,惩治贪官污吏,兴修水利,大建粮仓,仅仅一年有余就库银充足,深受百姓爱戴。


入京就任,谎骗和珅

1781年,刘墉正式入京就职,但是当时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权势熏天,刘墉也不敢与其正面对抗,只得装疯卖傻,讨和珅欢心,目的就是降低和珅对自己的警戒心理。所以入京以来干了很多糊涂事,甚至一度被皇帝罢免了大学士一职,而后几年,刘墉在国家祭祀典礼又多次犯了礼制不和等错误,受到弹劾,担任主考时,又发生学生贿赂堂官一案,受到处分,之后连连发生错误,被降为侍郎。

这些年一直被皇帝认为不真心实意为皇帝做事,虽然一直受皇帝责骂,但是仍然被皇帝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而且皇帝还是看他资历老的份上。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将和珅拘捕,这时候的刘墉就一改从前昏庸的风格,老狐狸出山了。彻查和珅所犯之罪,查明罪行二十余条,将和珅处死。

和珅一死,从前的公正不阿的刘墉有回来了,忧国忧民,特别是处理为漕运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嘉庆皇帝出巡,留京主持朝政的必然是刘墉。

浮人语

八十出头的刘墉在朝廷依然是轻健如故。刘墉仕途相对于平坦一些,有其父亲的因素,但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总的来说,刘墉是一个清官,忧国忧民,虽然后期昏庸,但是也是无奈之举,或许不像电视剧中与和珅斗了一辈子,但是是处理和珅一案的主要功臣,在那个复杂的朝廷中也做到了清者自清吧。

嘉庆九年(1804年冬),八十五岁的刘墉在家病逝。



《清史稿》

《湖南通志》


海浮人


刘墉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刘墉并没有做到宰相,对于刘墉的评价我只有十六个字,清正廉明、忠君爱国、才华横溢、书法有成。

首先从乾隆六十大寿说起

乾隆六十大寿,大臣纷纷献宝,富有四海的皇帝怎么会觉得大臣敬献的宝物是他们口中所说的奇珍异宝呢?不过由于主要是庆祝自己过六十大寿,对于礼物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珍贵。


等刘墉敬献礼物的时候,众人都蒙了包括乾隆皇帝。他提了一个大铁桶上来,众人看不到里面放有的物品,认为刘墉可能会是将大量的钱财放到了铁通里,要知道当时的刘墉是乾坤钦点的清官。


不过等刘墉说出敬献宝物时,引的哄堂大笑,只有乾隆暗自生气。刘墉说的是:臣敬献铁桶一个,生姜一桶。众人笑的是就算你刘墉再清廉也不至于在乾隆爷大寿之日来上这么一出吧,这难道不是打乾隆爷的脸吗?


乾隆爷恼的是自己明明赐给刘墉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今日居然提了一桶生姜来给自己拜寿,难不成是在存心羞辱自己吗?乾隆便问刘墉:刘墉这是何意?


刘墉便答:这桶里的生姜是山,今日是皇上您的大寿,我刘墉在此祝皇上一统江山,此江山像铁桶一样的牢靠。乾隆当众大喜重重的赏赐了刘墉一番,众人皆看但却傻了眼。难道这一桶生姜比自己辛辛苦苦弄来的夜明珠之类珍奇宝物还要入乾隆法眼?


因此可以看出刘墉清正廉民,才华横溢,机智聪明。

其次从刘墉奔波各地为官来说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刘墉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按律革职被判极刑。但乾隆皇帝爱其才,加恩诏免,仅发配军台效力赎罪,第二年被赦免后在修书处担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墉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宁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为政公正清廉,声名远播,百姓叹服刘墉的品行,将其比为宋朝的包拯。 刘墉对于乾隆爷的做法丝毫没有怨言,也能看出其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四库全书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是非常器重刘墉的,可刘墉对于政治方面并不善长,而对于书法文学展现出超人的天赋,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公元1804年。

著名的宰相刘罗锅,便是刘墉,可以说刘墉为人刚正不阿,也可以说其人处世圆滑,乾隆年间,刘墉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其书法造诣也让后世之人称其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一生很复杂,说他是刚正不阿也不错,其人的确为官清廉,惩奸除恶,但面对和珅这样的巨贪时,却又装聋作哑。

仕途得志

刘墉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曾祖父为顺治九年进士,其祖父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而其父亲为雍正二年进士,刘墉家长辈皆为清廷肱骨之臣,身为名门之后的刘墉,自然也不会差,乾隆十六年,刘墉同样考中进士。

乾隆二十六年,刘墉任职安徽学政,就监生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时间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同样都刘墉寄予厚望,毕竟刘墉为名门之后,若是真正的平庸下去,倒也不值得后世对其称赞。

刘墉为政严肃,可以说正是靠着清正廉洁,刘墉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其人为官一生,经历了宦海浮沉,从一开始的在北京任职到被调往地方,在地方为官,刘墉的确严格管理,对待贪污腐败行为绝不姑息,但后来入京担任左都御史以后,却对大贪官和珅表现出其圆滑的一面,再也没有了那种雷厉风行。

晚年的刘墉,却在工作上经常出现纰漏,刘墉也因此经常被降职。

时机成熟,刘墉又恢复了过去的清正廉明

后来乾隆帝驾崩,嘉庆皇帝正式握住权柄,刘墉却又勇敢的站出来指责和珅,列举了和珅的数十项罪状,将大贪官和珅一举击败。

嘉庆年间,刘墉也常常因为工作出现纰漏被问责,但因为有打倒和珅这一功劳,刘墉却是再次被任用。

在地方为官之时,刘墉雷厉风行,严厉打击贪官,这是因为刘墉本身就是一个正直的人,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在刘墉看来便是不可忍受,所以刘墉能够赢得清正廉洁的名声,但进京以后,刘墉却被大贪官和珅钳制,不敢有任何触怒和珅的举动,毕竟和珅背后站着的是乾隆皇帝,触犯和珅的下场可不是刘墉想要的,也为了避免与和珅有间隙,有过许多过失。

刘墉去世于嘉庆九年,死后被追封太子太保,得以善终,便观刘墉的一生,可以知道,刘墉的确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但其人又擅长自保,在面对强大的和珅时,刘墉懂得进退,趋利避害,一旦时机成熟,刘墉又一次成为了清正廉洁的好官。


魏青衣


方圆论坛在线

刘墉出身于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被乾隆皇帝视为股肱之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乾隆十六年,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后来刘墉因为父亲连累失去了京官的职务被贬外放为官。虽然后来刘墉之父刘统勋官复原职。但刘墉依旧在外任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在刘墉在外为官期间,其行事风格雷厉风行,办事力求完美,性格正直干练,在任职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皇帝非常的欣赏刘墉。后来乾隆皇帝开始重用刘墉改革科考弊端问题 之后刘墉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大力改革科场选才存在的诸多弊病。刘墉的能力毫无例外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被任为左都御史监察天下。刘墉继任左都御史之后开始监察国家贪污舞弊案件。在此期间刘墉数次和和珅斗法均无败绩。虽然刘墉以投机取巧之计数次压制和珅。但正面交锋刘墉却不敢那么去做。因为乾隆时期所有臣子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和珅。这一点无人能比。即使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虽然如此和珅也不敢过分刺激刘墉。毕竟刘墉也不是好惹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也曾说过,整个大清国除了阿贵和刘墉谁敢不卖他面子。也足见和珅对刘墉的忌惮。

乾隆五十一年,虽然刘墉官越做越大。但是刘墉也越来越不得乾隆的喜爱。因为在此期间刘墉不断的犯错导致乾隆开始厌恶刘墉。之后刘墉又因为泄密以及科考监察不严导致问题百出。所以刘墉越发在乾隆眼中失分。刘墉也更进一步被皇帝冷藏。嘉庆继位后虽然提拔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但嘉庆对刘墉说过并不喜欢他,而且也嫌弃刘墉做事不认真。要不是因为无人可用也不会提拔他刘墉。

嘉庆四年,嘉庆皇帝着手要铲除和珅。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后来刘墉又建议加强漕运监管和整治,使得刘墉开始逐步被嘉庆所接受与认可。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刘墉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早期借助父亲的权势步入官场。后来数次升迁,也数次被贬。为官五十余年继承了他父亲刘统勋的衣钵,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公正廉明。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了乾隆和嘉庆两朝的重要大臣。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刘墉就是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刘罗锅,电视剧中刘墉是个罗锅,并且和乾隆皇帝关系很铁,君臣二人时常斗嘴,各种搞笑的段子很多。

据说,“罗锅”二字是乾隆帝亲口所封。某日乾隆帝闲来无事,故意拿刘墉的生理特征取乐,赐封他为“罗锅”,还题了一首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这首诗够刻薄和损人的,刘墉不慌不忙随即“和”了一首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安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

原来按清朝惯例,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银子。“罗锅”二字的冠名费应该是历史最高的吧。

当然以上都是野史传说,当不得真。



(乾隆和刘罗锅)

历史上刘墉不是罗锅,其实这个绰号与乾隆帝无关,是嘉庆帝赐封的,而且嘉庆帝说的不是“罗锅”而是“驼子”。

据史书记载,嘉庆帝偶尔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刘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读书,难免会弯腰驼背,不能以此推断刘墉年轻时便是个罗锅。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32岁的刘墉进京参加科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之路。

任何一个人的仕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刘墉也不例外。电视上我们看到了他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和皇上、和珅斗智斗勇,扶弱除强、嬉笑怒骂。

真实的刘墉是这样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刘墉并不被乾隆帝欣赏和重用,反而有点厌恶他。他和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刘墉比和珅大31岁,当刘墉走向仕途时,和珅还是一个普通侍卫。



(和珅)

刘墉最初的官职是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写诏书,讲经籍)后升迁为侍讲(皇帝的顾问)。按说是皇帝的近臣,升迁的机会几率很大,但是由于受到他的父亲刘统勋“犯事”的牵连。刘墉只在宫中呆了5年,随后,37岁时被外放到地方为官去了。

历史有时候很有趣,刘墉失宠被外放地方为官,期间兜兜转转,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在地方做的还是比较出色的。谁知道这一放就是20年。

20年宫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别的不说,20年间和珅仕途就像点燃的火箭一样直线上升,别看进入仕途比刘墉晚,经过乾隆帝的火线提拔,和珅身兼“党政军”要职,比如内务府总管、领班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礼部尚书等……



(刘罗锅)

20年后,57岁刘墉远离朝廷的权力中心,他一个地方官,最大不过是个知府大人,你觉得他有能力像电视说的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吗?况且当时26岁的和珅权势炙手可热,皇帝的红人,估计刘墉连见和珅的面都很难。毕竟两人的级别差的太远了。

再者说了,二人没有利益冲突,说实话,刘墉想巴结和珅都怕来不及,更遑论与和珅斗了。

刘墉的仕途深受其父刘统勋的影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父刘统勋因病去世,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一般服丧时间是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去京城报到,乾隆念其父功勋卓著,于是把他留任宫中,让他做了左督御史,内阁学士。

这次进宫后不久,刘墉第一次与和珅有了接触,乾隆下旨让他与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和珅收了山东巡抚的银子了,有意袒护,被刘墉秉公执法,最后使山东巡抚国泰伏法。



(和珅、刘墉审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这时与和珅有了交集,但是刘墉为官老奸巨猾,对和珅贪赃枉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帝不急太监何必着急呢?“反正和珅贪的又不是我家的银子”。刘墉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刘墉这样做的结果引起了乾隆的反感,随后刘墉的一些错误被乾隆皇上无限放大,比如说刘墉懒散,做事不积极,再加上和珅的进谗言,刘墉的官职一降再降,许多国家大事的决议都把他排除在外,刘墉被彻底边缘化。

嘉庆四年(1799年),这一年2月7日乾隆驾崩,不到半月时间,嘉庆扳倒了和珅。刘墉被提拔加封太子太保,负责审理和珅贪污、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很快查明了和珅20条罪状,罪证确凿,和珅被正法。



(和珅正法)

刘墉大事不糊涂,他劝嘉庆不要扩大打击面,要尽快把和珅一案结束,以稳定人心,稳定压倒一切,毕竟新朝执政需要人才,嘉庆采纳了刘墉的建议。这件事表现了刘墉官场老辣的一面。

嘉庆九年(1805年),85岁的刘墉寿终正寝,据说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意思是:解脱)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刘墉一生也算善始善终吧!

——END——


秉烛读春秋


提起刘墉,就不得不先说说刘统勋。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在乾隆打击张廷玉时,刘统勋积极献言献策。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对于刘统勋的弹劾和建议,乾隆表示赞赏,刘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第一、刘墉的起点

在《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也就是乾隆的干弟弟。但在清朝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乾隆从来没有刘墉这位干弟弟。

刘墉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从他家族的历史来看,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刘墉的爷爷刘棨,28岁考中进士;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26岁考中进士;

刘墉考中进士时,已经32岁,他不仅比祖父辈的晚,同辈甚至晚辈考中进士时也比他年轻。

话说,刘墉中进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议乾隆,给他点一个状元,但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刘统勋,另一个是乾隆。

刘统勋反对自己的儿子点状元,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刘统勋当时是乾隆面前的宠臣,已经位极人臣,本来就已经很招人嫉恨了,然后将儿子点为状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吗?

点了状元就要留在京城为官,对手不弹劾他,天天拿着“游标卡尺”盯他儿子。刘墉哪件事办的不如意,就会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骂槐地针对刘统勋。

所以,在刘统勋看来,刘墉不仅不能当状元,叫榜眼、探花也别干了,就有个普通进士算了。普通进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当官,山高皇帝远。何况以刘统勋在庙堂的地位,天下无人不知,他儿子待在地方也不会有人欺负。

此外,刘统勋如此谦让,既能为自己家族谋平安,还能博一个好的名声,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点状元又是为何呢?

他已经重用了刘墉的爸爸,如果再点刘墉为状元,知道情况的人会觉得刘墉有文采,许多不知道情况的人就会觉得有裙带关系。

乾隆如果真的点刘墉为状元,刘统勋再关照一下他儿子,不利于刘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给刘墉状元,只给了一个二甲第二名,但继续留在京城,入翰林院,从基层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亲而受牵连

1755年,刘墉考上进士没几年,从庶吉士做到了编修,又熬到了侍讲,突然天降横祸。这个不幸,来源于他爸刘统勋。刘统勋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么事呢?

乾隆年间,回部有位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出兵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被迫撤退,撤到东边的巴里坤与哈密。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去新疆视察清军驻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军情和慰问将士。刘统勋实地考察形势后,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建议乾隆放弃巴里坤,全军退守哈密,整军备战。等时机成熟,再反戈一击。

乾隆受到信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抄家,刘统勋家人也被一起下狱。乾隆为何生气?

他非常担心刘统勋是汉人的代言人,与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勾结一起。刘统勋是军机大臣,在军中颇有影响力,是能够调动士兵的,万一出现乾隆担心的情况,大清就会不堪设想。

这些事完全是由于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视察的是满人,乾隆段然不会大怒,更不会抄家。

两年后,乾隆发现完全是自己多想,刘统勋是无辜的,就将财产还给了他,还让其官复原职。经此一跌,刘统勋赶紧安排刘墉去外地当官。

这次抄家事给刘墉的影响特别大,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刘墉吸取经验,此后为人处世风格、为官之道也发生转变。

刘墉也开始变得会讨好皇帝,这也是无奈之举。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只有让皇帝高兴,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制造文字案件

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风、民俗之类的事情。这年春天,江苏有个叫阎大镛的举人批评朝廷,被人举报,这事归刘墉负责(当时普通人由按察使负责,举人的案件由学政处理)。

刘墉为了找证据,派人到阎大镛家中搜查,搜出两大个箱子,里面全部都是骂朝廷的纸。然后,刘墉继续审理,越审问题越多。这位阎大镛对刘墉很不满意,将刘墉自费出版的书给烧了。刘墉一看火来了,赶紧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江苏巡抚,准备让别人负责此案;一封给乾隆,把阎大镛骂朝廷的事汇报上去。

在清朝那个环境下,辱骂朝廷的结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后很生气,立刻下令杀掉阎大镛。

这个事情对刘墉而言,好处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坏处是他有公报私仇之嫌。

1777年,刘墉第二次担任江苏学政,这次他制造一起“一柱楼诗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将此案算到了和珅头上,但在历史上,这事与和珅的关联度不大,主要承办人是刘墉。事情是这样的:

江苏徐家有本书——《一柱楼诗集》,里面有些不正确的话,因而被人举报。刘墉一查,发现书确实不符合大清规范,比如书中写道“大明天子重相见”,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清复明;“且把壶儿搁半边”,“壶”与蛮夷的“胡”同音,被解读成辱骂清朝时胡人……刘墉故技重演,将此案情汇报给乾隆,同时还大力搜查相关人员的罪行。

最后,十几人涉案,八人被处决,连同一些省、府、州、县相关责任人也一并被问罪。

1780年,刘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抚。

第四、为官期间的善举

一、他在担任学政期间,提出过许多良好建议,比如依据学子的水平高低,分别管理。此外,他还为朝廷举荐过许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这位潘世恩后来做道光朝的军机大臣时,又发现并提携了一位人才,叫林则徐。

二、处理许多积压案件。他在担任太原知府期间,短短三年,就将之前积压的案件处理完,还与乔家合作,填补了太原的府库亏空。

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以至于他还未离任,就在当地产生许多歌颂他的民谣。比如,在当湖南巡抚时,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说:刘墉在乾隆朝,谈不上有很大作为,为官以讨好乾隆为准绳,这也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他的艺术形象,胜过他的历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书画界,可谓赫赫有名。


秋媚读史


看官:看官场不倒翁刘老锅值得我们反思为人之道,而“拼爹”,“圆滑世故”,“像坐过山车一样的人生”,那个是他最适合的形容词呢?


《仕途》:仕途之路全靠老爹

1:说起刘墉,就不得不提他爹刘统勋,他为人清廉正直、敢于直谏,深受乾隆信任,称他为股肱之臣,刘墉很自然就沾了他爹的光。

2:年轻时候,就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很快迁为侍讲,正是进入了仕途。刘墉在任山西太原知府时,因下属贪污国库银两,未能及时处理,按照律例要革职被判极刑,乾隆只给发配一年,不久就再次出任江宁知府。在刘统勋病故,乾隆念他多年功绩,还诏授刘墉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性格》从正直干练到打太极高手

正直铁臣:刘墉在踏上仕途初期,和他父亲一样,都是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在任江苏学政期间,他严格把关,让一些浑水摸鱼考生难以进入考场,对徇私舞弊考官,按律给与处理。在任湖南巡抚时,因湖南水灾严重,贪官污吏猖獗,刘墉逐一查明原因,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很快就库银充实,民粮丰足。

《太极高手》:刘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候,终于和和珅有了交集。乾隆安排二人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微服私访,终于查清案情,准备严办山东巡抚,结果和珅亦有意袒护,但最终乾隆还是听从了刘墉意见。不过由于乾隆听信和珅,在以后政治较量中,刘墉开始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在这一过程中,刘墉为暂避锋芒,对乾隆安排的事情经常办理不好,官职也是一直下降。



老龙:不过让人不敢揣摩的是在嘉庆帝时,将审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交于他,刘墉这次没有隐忍退让,再次展现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多项罪行,使得嘉庆随记处死了和珅。

曲线官位:刘墉的官职可以说是曲线

刘墉被称为浓墨宰相,可见他是书生气的官员。在他仕途中,也是从学政监督科考开始,这正符合他的性格。他在这方面,严肃考纪,深受学子爱戴。因为政绩突出,被乾隆委任担任一方要员,在这过程中,他遭遇了仕途滑铁卢,被罢官免职。虽然后来又得到重用,但因为与和珅冲突,结果又是被贬。在乾隆年间,好不容易给授予了体仁阁大学士,结果乾隆还说他懒政不干活。。

喜欢老龙的小伙伴都点关注点点赞👍啊!

夏慈史


刘墉,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在当今中国老百姓的心中第一印象应该就是“罗锅子”,那么实际历史中的刘墉是什么样的呢。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是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说起其父刘统勋,比起刘墉本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清朝近300历史上仅有的获得文人最高谥号文正之一的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史称其“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被自负的乾隆称为股肱之臣,死后追授太傅,谥号文正,可见刘统勋的地位之高。

而刘墉也正是得益于父亲刘统勋的关系,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一辈子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刘墉还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刘墉病死,享年85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后人评价他“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

至于罗锅子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嘉庆时期,刘墉已年届八十岁,上朝时有些驼背弯腰,被嘉庆皇帝戏称为“刘驼子”,由此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


史海小白丁


刘墉,别名刘罗锅,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其实讲的就是刘墉本人。与电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的名门望族,从小在名门相府成长,家族又世代为官。所以,他后来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为家族的缘故,当然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系。



刘墉,出生于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当官期间,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还被世人尊称为“浓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时,因为父亲的关系,刘墉凭借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随后被授予官职。在乾隆在位期间,刘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职。从最初进入官场起,到后来这四十五年来,刘墉的官职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断变换着。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的刘墉在家族的庇护下,参加考试并考中进士,接着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编修工作,不久又升迁为侍讲,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点。

四年后,因为刘墉父亲因办理军务不当而锒铛入狱,他自然也收到了牵连,被贬为翰林院编修。



又过了两年,刘墉被外调为地方官,此后直到50多岁都在地方当官,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为安徽学政,三年后,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认命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次年因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被发配军台。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亲的缘故被重新起用,担任江宁知府一职。

三年后,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因为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又三年,服丧期满还京,授内阁学士一职,任职南书房。随后几年官职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达到其事业顶峰(乾隆时期)。

刘墉在乾隆时期担任过很多官职,有高有低,官职也一直处于不大稳定的状态,但他为官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为民着想,所以说直到嘉庆年间官职还在不断上升。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墉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据史料记载,刘墉在为官期间,继承了父亲刘统勋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德行。他当政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相传其出任学政时因为把关特别严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场。在刘墉任江宁知府时,在政期间,秉公办案,为政公正清廉,这也使得他的名声传播开来,百姓们都称赞他的品行和为官之道将其比做包拯。后来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

不仅如此,连皇帝对他都多有嘉奖,在其上任之时还为其题诗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记载,在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当然,刘墉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从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刘墉是一个集才华和能力于一身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值得托付重任之人,办事认真严峻,只不过在晚年的时候经常犯错以至于不太讨乾隆欢心,官职也有所下降。


小姐姐讲史


提到刘墉,我们总是会想到电视剧中那位瘦小、罗锅、狡黠的老人形象,实际上,历史中的刘墉长得十分符合山东大汉的形象。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今山东高密人。刘墉出身官宦之家,其父为大学士刘统勋。刘墉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在乾嘉两朝为官。刘墉不仅是一个好官,为官清正廉明,还是一名书画家,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前,刘墉主要在地方担任学政、知府、巡抚等官职;乾隆四十六年后,刘墉才正式在中央任职,先是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署吏部尚书、授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为上书房阿哥的师傅们上班迟到,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因而被降职,但不久就被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