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美國獨立戰爭標誌性的導火線,是我們歷史書上學過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一幫反對《茶稅法》的北美人(那時候還沒有美國人的說法)偽裝成印第安人的模樣,潛入波士頓灣上停靠的東印度公司茶葉商船,然後將茶葉全部倒入海中。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為什麼要反對《茶稅法》呢?因為北美人認為這項法案侵犯了他們作為英國公民“無代表不納稅”的權利。所謂的“無代表不納稅”,指的是在英國國會中沒有北美人的直接代表,那麼他們就不必納稅啊。

如果說,茶葉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那麼朗姆酒就是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的催化劑。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朗姆酒是一種烈性酒,由甘蔗發酵蒸餾而來,原產地為古巴。16世紀加勒比海地區盛產甘蔗,在用甘蔗製糖的過程中衍生出了朗姆酒,後來由英國商人銷售到世界各地,成為全球性商品。

在後來的17、18世紀,朗姆酒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成為了一種硬通貨。當時黑奴貿易發達,可以用朗姆酒買黑奴。朗姆酒還成為了海盜的最愛,一艘海盜船上沒有十幾桶朗姆酒,都不好意思去打劫。因為喝朗姆酒可以防止壞血病,包括海盜在內的水手們都喜歡喝這玩意兒。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十七世紀下半葉,朗姆酒風靡到了北美大陸,南方到處都是甘蔗園,朗姆酒廠也一間間開起來了。不過北美大陸產的朗姆酒品質不咋地,無法像加勒比海地區的朗姆酒那樣暢銷全球,只是在北美大陸各殖民地間流通。

朗姆酒在北美大陸的生產十分保障,在當時缺乏娛樂活動的情況下,這東西成為了北美殖民地人們最大的娛樂。隨之而蓬勃興起的就是酒館。我們在很多美國西部片中可以看到,一個不知名的小鎮可能會沒有警長,但絕對不能沒有酒館。電影中打架鬥毆的場面也多是在酒館裡發生,三兩句話不對頭便掏出左輪一頓狂轟……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事實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酒館已成為凝聚社區政治力量的場所。酒館是人們吹牛皮、交易、聚會、政治宣傳、吐槽英國、表達政治不滿的必到之地。美國國父華盛頓和第二任總統亞當斯都曾在酒館裡高談闊論,這裡是他們積累政治資本的最初場所。波士頓傾茶事件中那些北美人都是一個叫“自由之子”組織的成員,他們也是在酒館中凝聚,建立組織和謀劃“傾茶”的。

所以,酒館成了當時的民間政治論壇,三杯兩盞朗姆酒下肚,北美人的社群身份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越來越感覺與英國那些老爺有本質的區別。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朗姆酒的重要成分還包括糖蜜,主要由法國出口到北美。也就是說北美人要喝到朗姆酒,離不開法國出口糖蜜。然而在1733年英國頒佈了一個《糖蜜法案》,對英國殖民地以外的糖蜜徵收重稅。北美的朗姆酒廠從法國進口糖蜜成本提高了不少,朗姆酒也就得跟著漲價,這對於離不開朗姆酒的北美人來說真是要命。由此加重了他們對英國的不滿。

後來英法之間又爆發了“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英國大量軍隊進駐北美,要求北美殖民地承擔軍費。同時還推出一個《關稅法》對進口紙張、顏料、玻璃和茶收重稅,這更加刺激了北美殖民人民,造成了多次與英國殖民者間的衝突。這就是“波士頓傾茶事件”的一系列前奏事件。

朗姆酒:美利堅民族形成的催化劑

我們可以想象,這些前奏事件的促使地多在酒館,北美人一手端著朗姆酒,一手舉起高喊趕走英國人。他們關心政治的搖籃就在酒館裡,民族身份意識的認同也誕生於酒館裡。而朗姆酒就是美利堅民族意識形成的催化劑,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的助燃劑!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