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许多电影对“爱”这个主题,都是用宣扬或赞颂的态度来呈现的。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个字渐渐沦为陈词滥调。

如《神奇女侠》中戴安娜的结尾陈词,几乎等同于用“爱”来当超能力,还有许多人每年平安夜必看的《真爱至上》,也不断地用旁白将“love”灌输给观众。我们多数人看完总会发出“虽然很老套,但我还是被感动了”的感慨。

或许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了这个字的另一面。而《钢琴教师》则帮我们补全了附带在“爱”上面的枷锁。

钢琴教师

La pianiste(2001)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伯努瓦·马吉梅尔 / 安妮·吉拉尔多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7.3分(豆瓣)

钢琴教师

131 分钟

剧情/情色/音乐

在这部电影里,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艾丽卡是一名钢琴教师,围绕在她身边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爱慕她的学生华特。

电影的第一场戏,是艾丽卡深夜回家,受到妈妈的盘问,两人遂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冷静过后又相拥而泣。然后镜头一转,两人居然同床而眠,要知道,艾丽卡看上去已经年过四十了。

几场戏看下来,我们对艾丽卡与母亲的关系已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单亲家庭,艾丽卡被长期禁锢在母亲近乎心理疾病的控制欲之下。这为艾丽卡这个人物在后面剧情中的发展打下了心理基础。

走出家门,艾丽卡就从一个叛逆期少女变成一个庄重严肃的钢琴教师。她在一次沙龙上的演奏吸引了年轻人华特的注意。华特对她展开了追求,不惜考到艾丽卡执教的钢琴班去学艺。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按心理年龄论,艾丽卡与华特可以说是年纪相仿。但艾丽卡住在一个“毒舌老师”的外壳里面,她拒绝了华特的各种攻势,却暗地里跟踪他。

然而,两人不一样的地方是,艾丽卡并非正常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她对爱的理解自然与华特不同。长期以来,关于性的体验,她只能通过成人影碟中的浮夸影像,以及偷窥车震情侣来获得。

她既渴望又恐惧,在卫生间与华特调情时不准华特说话,并威胁他如果不按自己的指示去做就会离开。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她看到华特与自己正值豆蔻的女学生说笑后,会妒忌到采取行动去废掉女学生的手。种种非正常行为,都源于她在非正常的成长环境种下的种子。并且,这颗种子除了在她身上茁壮成长之外,还会其他人的脑中生根发芽。

艾丽卡写了一封信给华特,并让他按照信中的内容去做。华特发现信中写的尽是些令人作呕的性虐指令,其中包括捆绑双手,嘴塞丝袜,拳打脚踢。华特看完信后当场愤然离去。

可是自此之后,他却一直在幻想信中的内容,他跑到艾丽卡的家,对她大吼:“你想把精神病传染给别人,对吗?但休想对我这样做!"然后对艾丽卡施暴。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艾丽卡扭曲的精神世界,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提到的meme那样,以一段思想基因的方式,传播到了华特的脑中,并不断自我复制,占据了华特。在许多电影中,性代表反叛,艾丽卡想要反抗母亲的独裁,自己却也成了华特的独裁者。

这是爱的种子结下的果。母亲对艾丽卡畸形的爱,结下禁锢与伤害的果。艾丽卡又继续将种子传给华特,三人之间,互相禁锢,互相伤害,却都是以爱为出发点。

一个中年女人的叛逆期

当华特虐待完艾丽卡离去之后,两人在影片结尾再次相遇,此时艾丽卡已经带上刀具,准备传达最终极的爱意,可是华特却亲切地叫了她一声老师,彷佛一切从未发生过,华特已经抛弃了爱,艾丽卡将刀插入自己的胸膛,鲜血像一副别致的胸针一样别在她的胸前,随后她扬长而去。

《钢琴教师》用一个近乎变态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爱至上》所说的爱无处不在,在这里似乎反而成了屈辱与虐待的催化剂。

我们所说的爱,除了积极意义的存在以外,本质上也附带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枷锁。轻者发展成为情感勒索,重者则如同这部电影一般,令人窒息。导演用沉着冷静的视听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人性脆弱和丑陋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在片中,以一个优雅严厉的钢琴老师的形象,演出了内在叛逆少女的灵魂。这种无论导演在视听语言上下多少功夫都无法生产的灵性,实在可遇不可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