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追夢人:吳曉紅

1971年生於瀏陽古港,湖南龍驤巴士有限責任公司員工,長沙市7路公交車司機。2015年4月,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2016年,在參加湖南首屆百萬車主百日零違法挑戰賽中一舉奪魁,獲“最牛老司機”榮譽。2017年5月,她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感言:每一趟出車,一車人將生命安全託付於自己,沒有理由不好好開,為更多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環境是我不變的夢想。

瀏陽日報記者 歐陽穩江 彭紅霞 長沙報道


“原來,一位普通的公交車司乘人員也能做到這樣的高度。別人可以,我同樣也可以。”1991年,20歲的吳曉紅還是長沙市公交技校一名新生。第一堂課,是由當時獲評全國勞模的一位6路公交車乘務員講授。這一堂課,影響她到如今。

兩年後,吳曉紅成為了長沙市7路公交車上的一名駕駛員。同一條線路來回跑了26年,安全行車130萬公里,吳曉紅在全國創造了奇蹟般的“三無”紀錄:無交通事故、無違章行車、無服務投訴。

“保證每名乘客的生命安全,這是司機的使命。”雖然很多人稱她為“最牛公交車女司機”,並當選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和黨的十九大代表,但吳曉紅始終嚴格要求自己,盡心服務好每一名乘客。時至今日,這位瀏陽籍女司機依然兢兢業業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吳曉紅始終用微笑面對每一名乘客,並耐心回答乘客的問題。


專業:

130餘萬公里保持“三無”紀錄

她是從瀏陽走出去的“最牛公交車女司機”


28年前,長沙市公交技校迎來了又一批新生。女學員裡,個頭中等的瀏陽姑娘吳曉紅是普通的一員。

公交車司機,在滿是憧憬的吳曉紅眼裡是這樣的:那一趟趟準時發車、到站準時報站、乘客爭先恐後上下的公交車,還有那格外神氣的公交車司機。而為數不多的女司機,更多了一份英姿颯爽。

“我想去學開公交車!”高考前夕,去了兩趟長沙的吳曉紅將自己的想法告知家裡人,隨即她將高考志願方向調整為長沙市公交技校。

“又累又髒,吃飯時間都沒有個準。”閨蜜好心勸她,也未動搖她想學開公交車的信念。

“印象很深,請來給我們上第一節課的老師是6路公交車的乘務員,也是全國勞模。”驚訝之餘,吳曉紅在心裡默默給自己加油鼓勁:“我也要做得像她一樣好。”1993年,她畢業分到了長沙市公共汽車交通總公司,成為7路公交車上的一名駕駛員。為了提高駕駛技術水平,她選擇跟榮獲“三八紅旗手”的駕駛員學習。嚴師出高徒,她的駕駛技術與應變能力大大提高。4個月後,她被調去開“三八號”車。按照慣例,從新手調往這個崗位,一般需要兩年的時間。這個進步,讓人驚訝,卻不得不服。

“早班和晚班都需要工作9個小時左右,一趟接一趟,中途沒有什麼休息。如果上早班的話,凌晨3點起床,從不拖沓。”7路車難開,在行內是公認的事實。從長沙火車站出發,途經五一大道、韶山路等市內繁華路段,最後到達汽車南站過渡站。單程30個站,一個單程快則一小時,堵車的話就不好說。線路長、路況複雜、乘客多,為了不誤一天8個單程的工作量,吳曉紅將時間擠得緊緊的:飯盒隨時帶在車上,在火車站扒兩口,又帶到汽車南站扒兩口;上衛生間多是跑著去,更多的時候選擇少喝水。

“剛開始當駕駛員的時候,公交車拋錨過兩次。按照慣例,請修理人員過來處理即可。想想,又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不用麻煩別人。”下班後,別人休息,吳曉紅選擇了往修理廠跑。遞工具、打下手,她的謙和使得修理師傅樂呵呵地收下了這個“編外徒弟”。從那以後,吳曉紅駕駛的這輛公交車從未在路上拋過錨:“這既是為自己節省時間,也是對乘客的安全負責。”


那麼,26年行車130餘萬公里保持“三無”紀錄又是怎樣一種奇蹟?


“兩個字,用心!”剛開始開車的時候,公交車的性能遠不如現在的車輛。吳曉紅髮現老舊的柴油車不僅車身長、盲區多,轉彎時是最難開的,一不小心就會與迎面開來的車輛發生剮蹭,甚至碰到行人。每次在遇到難開的路口時,老師傅總是在百分百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通過。這給了吳曉紅很大的啟發,那就是不管技術多好、開了多久,都要時刻提醒自己細心再細心,決不逞能。至於創下“三無”紀錄,她表示訣竅很簡單:不急,不搶,嚴格遵守交通法規。


“要做到像吳師傅這樣,太難。”顏文啟是另一輛7路公交車的司機,與吳曉紅相識十多年了。在他看來,公交車司機每天在同一條線路上來回穿梭,違章有時實在難以避免。除了要掌控好方向盤與剎車,還要應對突發情況,基本處於一種高壓狀態。一天下來,別說體力稍弱的女司機,男司機都表示“吃不消”。


吳曉紅為什麼不覺得厭煩或疲勞?對此,男司機們曾專門守在吳曉紅的車上向她“取經”。直到看到她手握方向盤、腳踏油門與剎車時的那份細心與穩當,以及對交通法規的嚴格遵守,大家心服口服感嘆道:“她開車看上去很輕鬆的樣子,應該是那份專業才能讓她如此收放自如。”


“在我認識的司機中,吳師傅是當之無愧的‘最牛老司機’,沒有之一。”對於吳曉紅,值班線長鄧師傅直豎大拇指。


“每一趟出車,一車人可是將生命安全託付於你,你沒有理由不好好開。”對於自己26年間創下的130餘萬公里的“三無”紀錄,吳曉紅認真地說:“保證每名乘客的生命安全,這是司機的使命。”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汽車修理,吳曉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修車技能,修車、檢查車輛成為她工作中的一部分。


敬業:

業餘時間鑽研地圖與急救知識

她精益求精力求把服務做到極致


“呀,第一次看到這樣美的公交車。”


上的是晚班,按照既定的時間,吳曉紅像平時一樣提前半個小時到達了調度站。15時16分,發出了第一趟車。20分鐘後,便到了第三站袁家嶺站,原本空蕩蕩的車廂一下上來了好幾名乘客。

一上車,便有兩名女乘客被吳曉紅的車給“驚豔”到了,隨即便掏出手機開始拍照發朋友圈:在每一個扶手的高處都用匝線固定了一瓶瓶的綠植,將車廂裝點得格外溫馨。

“可不是麼。我每週都要坐兩趟7路車,車美,司機更美。”76歲的周奶奶家住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每週都要到袁家嶺來看看外孫。對於吳師傅,她喊不出名字,卻認識她。在她眼裡,這位女公交車司機與別的公交車司機不一樣:7路車的路線長,因此白天的乘客中有很多出來溜達的老年人。每到一站,這位女司機總是很有耐心的樣子。遇到行動不便的,她還會上前攙扶。座位不夠時,則會特別在喇叭裡提醒大家給老年人讓座。一路上,車開得又穩又平,很少遇到她踩急剎。

為什麼會在公交車上放置綠植?

“每逢冬夏車內開了空調,空氣不流通,綠植本身有淨化空氣的作用,其次也是為了給乘客們一抹綠色好心情。”除了綠植,在快過年的時候,吳曉紅還會在車上掛上紅色小燈籠。這樣一輛美麗的公交車,一時成了長沙城裡的“網紅公交”,還引來了媒體記者。

“師傅,這車去王家衝嗎?”“不走那裡經過,您坐107路可以直達。”

雙手從容地扶著方向盤,腰板筆直,眼神專注地盯著前方路況,視線偶爾掃過後視鏡,在開車的過程中,吳曉紅是專心致志的那種。每到一站,公交車隨著她的輕踩剎車會穩穩停靠在站邊。人來人往間,總有不熟悉方向的乘客站在門口問話。

對此,吳曉紅沒有半點的厭煩,而且能夠非常精準地為乘客指路。因此,她在行內還有兩個綽號——“城市活地圖”和“編外急救人員”。到長沙的背街小巷需要坐幾路車,幾乎沒有吳曉紅答不出來的;遇到一些身體不適的乘客,她還會利用自己的急救知識給予幫助。

“人家問路多是抱著希望來的,如果回答一句‘不知道’,作為司機自然是省事了,但問路的人心裡會有或多或少的失望。遇到那種身體不舒服的,更應該施以援手。”從當上公交車司機的第一天起,吳曉紅便將業餘時間多用來鑽研兩件事:看地圖與學習急救知識。漸漸地,她便有了“最美司機”的稱呼。

面對無理的乘客,吳曉紅也想過放棄,但天性樂觀的她總能及時調節好自己的心態,“這幾年乘客的素養越來越文明,連在車廂吸菸的都很少看到。”

夜幕降臨,這個城市的燈火輝煌襯成了背景。燈光在車窗外流淌,將每一名乘客平安地送達目的地,成了她最大的快樂。收工後,顧不上一天的勞累,吳曉紅習慣性地拿起了拖把和抹布,將自己的老夥計收拾得乾乾淨淨。

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對於吳曉紅自己而言,她的時間只分為兩大塊:睡醒了就起來開公交車,收了車則是回家睡覺。26年來,她從未請過一天病假,對於親朋好友的聚會邀約她基本都會“爽約”。對此,大家開玩笑地說:“要想約到吳曉紅好好聚聚,起碼是她退休之後的事了。”

在7路線這條繁華的公交線路上開了26年車,家人曾勸她從“一線”退下,或換去開更輕鬆的城郊線路。當年和她一批分來的同學,如今只有她堅守在崗位上。“我現在是將開公交車當成一種享受。”對於公交車司機這個充滿壓力和焦慮的工作,她卻表示可以做到化壓力為動力了。這個城市的飛速發展,這個城市的一年四季,這個城市的人情事物,在她皆是一種見證,更是一份平凡生活裡的美。

“當我們精益求精地把服務做到極致,也就更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對於公共交通出行習慣和氛圍的養成也就更為有利。”對於自己的職業,吳曉紅表示會一直堅持到退休,“能開好車,為更多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務與環境,這就是我不變的夢想。”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13:30 在家裡整理好工作服,吳曉紅準備出發去上班。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14:45 一壺熱水以及一份做好的飯食,是吳曉紅每天上班要帶的物品。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20:16 到站後有幾分鐘的休息時間,吳曉紅趕緊拿起下午帶上車的飯吃起來。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21:28 利用到站後的空檔時間,吳曉紅拿起掃把清掃車上的垃圾。


全國勞模吳曉紅:開公交26年保持“三無”紀錄,當之無愧“最牛老司機”

22:08 夜已深,車上乘客少了許多,吳曉紅仍認真駕駛著公交車。


【記者手記】

在時光中磨礪匠心


家、火車站、汽車南站過渡站。這三點一線的生活,吳曉紅的記憶是互相重疊的,每一天的氣息卻又是各不相同的。

家在距離火車站10公里之外,騎自行車要50分鐘,坐公交至少要40分鐘,自己開車也需要半個小時。這個距離的出行時間,吳曉紅是從1993年便開始丈量的。

早班是凌晨五點發車,三點必須起床,下午兩點多方能結束一天的工作。晚班則是從下午三點開始交班,直至零點方能收車。早晚班交替,亦是時間與心境的交替。


12月6日,星期五,又是一個普通的晚班。出家門之前,兩個自己炒的家常菜裝進飯盒,慰藉的不僅只有胃,更有心。從成為公交車司機的第一天起,她便不曾因私事請過假,甚至連過年休假都不超過三天。女兒小時候想見媽媽,只能選擇以“乘客”的身份坐上7路公交車;父母日漸年邁,連陪他們去公園逛逛的時間都抽不出來……日常生活的細微裡,未免會留下很多遺憾,更多的是來自於家人那份心照不宣的體諒與支持。

長沙火車站、曙光路口、袁家嶺、湖南省圖書館……車窗外,是流動的街市,車水馬龍的繁華在述說著這個城市的日新月異;車窗內,吳曉紅專注於手中的方向盤,已經整整26年。

哪個岔路口會飆出電動車,哪裡的行車道被小車佔用,哪個公交站臺的乘客需要引導上車,哪個路口人流量大,哪個站乘客數量高出其他站……這份瞭如指掌的背後,靠的全是經驗;而行車的平穩,踩剎車的幅度,堪稱完美的駕駛技術卻是在時光中磨礪而來。

一年四季,週而復始。從黎明破曉到華燈初上,時光在車廂裡流淌。對於吳曉紅而言,那一張張或熟悉或陌生的臉,不僅是一面之交,更是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能將安全託付於我是莫大的信任,無法辜負。”

“我是個一根筋的人,認準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完美,而且會一直堅持下去。”榮譽加身,臺上臺下的她淡泊如常。行業內外,卻有無數人佩服她的匠心。在流水線碾壓的時代,匠心足以令浮華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