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輝縣青年兒 作者 紅顏健


周莊位於太行山和華北平原銜接的山坡上(東經113.4,北緯35.4,海拔154米),太行山大峽谷(峪河溝)谷口,峪河東岸。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村名的由來:馬武莊的龍王廟背依疙瘩爺坡,疙瘩爺坡上曾有個疙瘩爺廟,後毀於戰亂。當地的百姓說,疙瘩爺就是武王姬發。相傳,武王伐紂時,一次戰敗,他和愛妃子魚逃到了此地,當時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很蹊蹺,武王剛到不久,這一帶就暴發了傳染病,幾乎人人身上長疙瘩。當時,百姓迷信,都說是武王帶來的瘟疫,群情激奮,非要把武王打死不可,深愛姬發的子魚邊伏在武王身上護著他,邊哭著向群眾解釋,並答應把大家的病治好。後來,武王的援軍趕到,軍醫讓百姓勤洗澡、勤換衣服、趁天晴多曬被褥並在患者的疙瘩上塗上硫磺膏,這場瘟疫漸漸退去。當地百姓為了感謝武王,就親切的喊他疙瘩爺,修建了疙瘩爺廟紀念他,並把村名改為周莊。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大王廟正門


大王廟的來歷:以前,馬武莊有個地主,家有良田百頃。這個地主心眼特別壞,收租放貸,強搶民女……無惡不作。他與地方官員勾結,又養著一群惡奴,老百姓是有冤無處伸,敢怒不敢言呀!他的財富像滾雪球一樣膨脹,可謂“富甲一方”。過年時,他寫了副對聯貼在了大門外。上聯是七十二盤龍拉磨(水磨),九十九頃不靠天(良田);下聯是要想讓我低了頭,非得天塌龍叫喚。他的狂言觸怒了河大王,河大王派黑龍王和白龍王去教訓教訓他。一時烏雲滾滾、電閃雷鳴,暴雨陡至,洪水瞬間就湧進了地主家,地主摟著賬本就往山上跑,可他跑到哪兒,洪水就跟到哪兒,後來地主把賬本全拋到洪水裡,洪水才退去。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河大王,集資修建了大王廟。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大王廟內古戲臺

大王廟曾是太行南區的秘密醫院。1938年10月後,太行南區遊擊司令部(司令員劉子超)根據上級指示,率一、二、五支隊和整編後的四支隊,離開武陟,北上太行山,輾轉於修武黑崖、輝縣薄壁、陵川奪火。11月,經輝縣峪河口上山,在陵川縣柏寨編入一二九師獨立遊擊支隊(即趙譚支隊)。當時,周莊的大王廟是太行南區的秘密醫院,廟前的山坡上掩埋著許多烈士的遺骨。現太行南區第五支隊鄒作梅烈士的墓碑屹然立在輝縣市薄壁鎮周莊的山坡上(立碑時間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五日)。

村頭的峪河口大橋帶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峪河口大橋位於馬武莊村西頭,建造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聯拱石橋,有八個大拱,大拱上有九個小拱,造型優美,排洪能力極強,位於太行山大峽谷(峪河溝)谷口,橫跨峪河,是焦輝公路上最長的跨河大橋,位置特殊,景色壯觀,《舉起手來》《紅色娘子軍》《雙雄會》等多部電影在此處拍攝。峪河口大橋改變了村民的思想,使他們的思想跟上了時代步伐,帶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周莊的歷史變遷。周莊原先轄周莊、馬武莊、閆莊、大王廟和杏樹莊五個自然村,後部隊用地圈佔了杏樹莊,杏樹莊的村民遷至周莊。隨著,大王廟和馬武莊人口的增多,村域面積增大,兩村併成一個村,村名定為馬武莊。周莊土著居民主要有馮家、馬家和王家,晚晴災荒年,武陟小巖莊部分村民遷至周莊。

周莊發展的廣闊前景。周莊背依太行山,南眺華北平原,西鄰峪河,村內大王廟、馮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古建築保存完整。民居房前屋後盡是桃、杏、梨、核桃等果樹,自然風光優美,景色迷人。向西8公里就是國家AAAAA級景區焦作雲臺山,向東20公里就是國家AAAA級景區輝縣八里溝,國建AAAA級景區寶泉就在其境內,當地的土特產紅香椿、芋頭遠近聞名。周莊發展旅遊、服務業前景廣闊。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疙瘩爺廟的由來:馬武莊的龍王廟背依疙瘩爺坡,疙瘩爺坡上曾有個疙瘩爺廟,後毀於戰亂。當地的百姓說,疙瘩爺就是武王姬發。相傳,武王伐紂時,一次戰敗,他和情婦子魚逃到了現在的周莊(此村名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週武王姬發才起的),當時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很蹊蹺,武王剛到不久,這一帶就暴發了傳染病,幾乎人人身上長疙瘩。當時,百姓迷信,都說是武王帶來的疾病,群情激奮,非要把武王打死不可,深愛姬發的子魚邊伏在武王身上護著他,邊哭著向群眾解釋,並答應把大家的病治好。後來,武王的援軍趕到,軍醫讓百姓勤洗澡、勤換衣服、趁天晴多曬被褥並在患者的疙瘩上塗上硫磺膏。這場瘟疫漸漸退去,當地百姓為了感謝武王,就親切的喊他疙瘩爺,並修建了疙瘩爺廟紀念他

新鄉故事:輝縣薄壁、峪河裡邊的故事真不少

御河(峪河)名字的由來:運河最主要的功能是漕運糧食,而我們新鄉的衛河就是大運河永濟渠的一部分。唐朝初年,北方民生凋敝,急需從南往北漕運糧食,可久旱不雨,運河水淺,無法行船。龐大的軍隊需要給養,黎民百姓需要救濟,這可怎麼辦呀!這事急壞了唐太宗李世民,群臣也一籌莫展。恰在此時,南太行暴雨連天,山洪暴發,滔滔洪水注入衛河,“水深好行船”呀,漕運的船隊如期到達,解了唐太宗的燃眉之急。事後,太宗調查,漕運官說:“從太行山的峽谷中衝出一股洪水使運河水漲,漕運船隻才得以通行。”太宗問那條河叫什麼名字,漕運官說沒名。太宗說,這是天助我也,就叫他“御河”吧!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故事,慢慢地就把御河喊、寫成了峪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