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功率與功率因數的區別是什麼?

用戶6286351666042


功率與功率因素的區別是什麼?

電力系統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就是題目說的功率因數,其是衡量電氣設備功率高低的依據。在交流電力系統中,負載元件阻性負載、感性負載、容性負載。

對於阻性負載;流過電阻的電流和加在阻性負載兩端的電壓相位差是相同的。因此,阻性負載消耗的功率需要其它能源轉換而來,例如水能、煤等。故,稱之為有功功率。

對於感性或容性負載;流過感性負載或容性負載的電流和加在感性或容性負載兩端的電壓相位差為90°。因此,在感性負載或容性負載上所形成的功率,就往返於電感(磁場)或電容(電場)的交換功率。其不需要其它能量的轉換。故,稱之為無功功率。在電路中,功率有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之分。於是把電流與電壓之間相位差的餘角弦稱之為功率因數。功率因數在數值上的表示,功率因數是有功功率和視在功率打比值,即cosφ=P/S。

在電力系統中,功率因數越低,說明電路中用於交變磁場轉換的無功功率大,從而降低電氣設備的利用率,增加了供電線路的損失。只有當用戶功率因數提高後,則向電力系統吸取的無功功率減少,所以電壓的損失也降低。

功率與功率因數的區別;功率是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的數量一定,時間越短,功率值就越大。而功率因數就是衡量電氣設備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綜上所述,這裡功率指的是電功率,即電功率的有效功率,而功率因數是電功率的有效功率與視在功率的之比。比如,熱得快是阻性負載,它的功率都是有功功率,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功率越大所產生的熱量也越大。因此,阻性負載向電力系統吸取的無功功率沒有,所以幾乎不存在電壓損失。反之,感性負載或容性負載,它會向電力系統吸取無功功率,造成電力系統供電電壓損失。


Talk工控小白


功率與功率因數的區別是什麼?

答;單位時間內電場力所做的功稱為電功率。 電功率又分為視在功率、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三種。 電阻性負載所消耗的功率稱為有功功率,用公式表示為P=UIcosφ=I²R(φ為功率因數角),它的單位用瓦特(W)表示、千瓦(Kw)、兆瓦(Mw)。

電抗性負載所消耗的功率稱為無功功率,用公式表示Q=UIsinφ,它的單位是乏(var)、千乏(Kvar)、兆乏(Mvar)。

電壓的有效值與電流的有效值的乘積稱為視在功率,用公式表示為S=UI,它的單位是伏安(VA),千伏安(KVA),兆伏安(MVA)。

它們之間,視在功率、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之間滿足S²=P²+Q²。

這裡需要了解一下電功率與電能是什麼關係;電功率與電能的區別在於,電能是指一段時間內電源所做的功,而電功率則是指 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它們之間的關係為;W=Pt W為電能(單位是KwH),P為電功率(單位Kw),t為時間(單位為小時h)。

功率因數指在交流電路中,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差φ的餘弦,用希臘字母cosφ表示。 換一種通俗解釋即;功率因數是有功功率與無功功率之比,稱為功率因數;cosφ=P/S。

常用的計算公式請看下圖所示


功率因數是反應電力供電線路或系統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例如一臺三相交流變壓器的額定輸出容量為100KVA,線路中三相負載都是三相電動機(它屬於電感性負載,而感性負載電路中的電流的相位總是滯後於電壓,此時0°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提問者有一定的幫助。

知足常樂2018.11.23日於上海


知足常樂0724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所說的功率是指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例如燈泡發的光,就是電源提供的電流在做功。每秒鐘電流所做的功,就叫做功率,在電工公式當中用字母P來表示。據實踐證明,電功率等於電壓乘以電流,P=U×I。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用字母W表示,千瓦既KW。過去的時候功率在實用中常以馬力為單位,1馬力等於0.736千瓦,反過來說1千瓦等於1.36馬力。

那麼功率因素是什麼意思呢?功率因數是衡量電氣設備效率高低的一個係數,它是交流電路中有功功率與視在功率的比值,即功率因數=有功功率/視在功率,大小與電路的負載性質有關,比如白熾燈、電爐子等電熱性質的設備,功率因數基本為1,而電感設備比如電動機等,功率因數小於1。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數的關係是:P=UIcosφ,cosφ就是功率因數。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電感性質電氣設備的功率因數,我們都是按照cosφ0.8計算。功率因數低,說明電路中用於交變磁場吞吐轉換的無功功率大,從而降低了設備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線路供電損失,所以供電部門對於用電單位的功率因數,都有一定的標準要求。


電工基礎課


功率與功率因數的區別是什麼?

答:功率分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而功率因數就是有功功率與總功率的比值。

總的來講有功功率就是從輸電線路輸送過來後被消耗掉的電能,而無功功率是在能量轉換過程中用來建立交變磁場的,僅在電負荷與電源之間來回交換,無功功率反映了內部與外部往返能量交換的情況。

在電力系統中為了避免這種無功功率的長距離輸送,所以定義一個功率因數,要求大功率用戶使用電能中無功功率的量,所以一般大型廠房或輸變電站都有兩塊電錶:有功電錶、無功電錶。

如果電網中無功功率不足,致使用電設備沒有足夠的無功功率來建立和維持正常的電磁場,就會造成端電壓下降,不能保證設備在額定的技術參數下工作,從而影響用電設備的正常運行。

由於電網中的端電壓下降會導致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均增加,使得負荷側的電壓進一步下降,負荷設備輸出功率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嚴重時會無法工作。無功功率的輸送在線路總並不是無損耗的,輸送電路近似為純電阻電路,無功功率在輸送電路上的熱損耗依然是存在的。

電網中的有功功率損耗不超過負荷的10%,而電網中的無功功率損耗缺佔無功負荷的30-50%,無功功率在傳輸過程中的損耗要比有功率大3-5倍。而功率因數就是計量這一現象的參數。



鳳棲夕陽


功率好理解,就是做了多少有用的功。功率在電氣工程上用千瓦表示,在其他力學工程上則多用馬力表示。1千瓦=1.36馬力,反之1馬力=O.76千瓦。做功的較率越接近1,說明效率越高!

功率因數是有些用電器由於存在電感與與電容,如電動機,電容器等。用在交流電路內就會出現感抗與容抗,從而降低了效率!感抗是電流達最大值時,電壓還未達到(根據電感量的大小不同)最大值,可能滯後幾度到九十度之間。電容恰好相反!它們的單獨運用,都會降低做功的效率。但這兩種電器互補,如計算合適時,可以將功率因數提高到接近於1!如老式日光燈,由於鎮流器的存在,功率因數只有.45左右。如加一個4.75uf的電容後,功率因數可提高到0.85以上!所以在大量使用交流電動機,電抗器,變壓器一類感性負載時。供電部門都要求用戶進行無功補償(用電容移相),以提高用電效率和可供電容量!

一般電感負載的功率分視在功率與實際功率。還以上面日光燈為例,40w日光燈的電流是0.45A,視在功率為220x.45A=99W。接入4.75uf電容後電流降為0.18A,計算220vX.18A時才約等於40w(補償最佳時)的實際功率。可見同一電器,補不補償,功率是相差很大的。所以提高功率因數的實際意義是很大的!補償後不但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線路損耗!


乾杯安德烈


這實際問的是電功率和電功率因數。

現說說電功率:

電路做功的總的表觀總功率P視=U*I。當電路只有電阻負載時,負載功率=電路表觀總功率。當電路中有電容和電感時,有部分能量是儲存在電容的電場和電感的磁場中的,條件具備時,電容和電感中的能量又會釋放到電路中來,這樣,總體來說,電容和電感不消耗電路的能量,但電容和電感表面上也有一個交流功率S=U*i=P視*sinθ,雖然S的時間積分等於零,可是,電容充放電、電感存儲和釋放能量都是有電流的,而線路本身有電阻,電路上存在線路損耗功率:P損=(I*R線路)*I,這個線路損耗功率就變成熱量在線路上消散了。另外,電路中除了電容和電感以外的負載上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有功功率: P有=[l*(R負載+R線路)]*I=P視*cosθ。有公式:"P視"的平方="P有"的平方+"S"的平方。"P損"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因為P負載正常工作是需要流過電流"I負載","I負載"會造成線路損耗功率"P損1";另一部分是行為電感和電容上的無功功率S引起的線路電流i,i會造成線路損耗功率"P損2"。P有=P負載+P損1+P損2。

功率因數:COSθ

交流電路中存在電感或電容時,電壓和電流的正弦曲線實際是不同步的,兩者之間存在一個相位差θ的角度。功率因數就是這個相位差θ角度的餘弦值。

另外,補充一點:電路的做功效率η

η = P負載 ÷ P有 × 100%

η和cosθ有明顯區別。η取決於電路線路上的損耗功率;而cosθ取決於電壓和電流的相位差角度θ。


鷗洋10


通俗的講,功率是描述做功能力的,好比一個人力氣越大,搬運貨物的能力越強;

功率因素反映的是做功的效率,好比還是剛才那個人,他用水桶打水,一個是很輕的塑料桶,一個是較重的鐵桶;花相同的力氣搬運相同的重量貨物,鐵桶裝的水要比塑料桶的少,用鐵桶打水比用塑料桶效率低,這就是功率因素反映的是做功的效率


電滷藥丸


能力,效率,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