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農村老人常說:“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什麼含義呢?有道理嗎?

農夫也瘋狂


自古以來,婚姻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要相當謹慎,絕不能有一絲的馬虎。畢竟這是關係到孩子們一輩子的幸福,也從此是兩個家庭從陌生走到“聯姻”。成為親戚當中關係最近,親情最親的。不過,農村的老話還是有“親家上門,不值半分”的說法。如今,還被訛化成了“男親家上門,不值半分”了。這不是徹底顛覆了男親家的形象嗎?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高彩禮不斷地改變著對男親家的認可

擱在過去,只要親家們登門來了,都會準備好飯好菜,好煙好酒,來一頓熱情周到的招待和促膝長談。非弄出個不分彼此不可。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與時俱進”了。有些人家,還對男親家“另眼相看了”。雖然婚姻自由了,兩個人的結合寬全取決於他們之間的那份感情。問題是不得不面對彩禮這個“攔路虎”。現在的天價彩禮,主要原因還是攀比之風。而對女兒彩禮有直接決定權的還是男親家。因為絕大多數家庭還是“男權”制,別人家女兒多少彩禮,咱家女兒也不能少於這個數,這可都要得到男親家的“拍板”。

殊不知,高彩禮是男方家傾其所有,還要欠下一屁股的外債。給兒子娶了媳婦,正如人們戲謔“一夜回到解放前”。之所以負債前行,艱難度日,還不是因為男親家“手下不留情”造成的。男親家你來了就來了,打聲招呼也算高抬了。

為了兒子娶上媳婦,男親家自降了“身價”

人活在世上,總想子孫綿長,家族興旺。殊不知,現在兒子娶媳婦難於上青天。兒媳婦沒過門之前,程序之多,令人咋舌。相親、看家、說彩禮、訂婚到結婚,男方的父親都要給女方錢,還要備上菸酒等禮品。這還不算,說話處處要小心。就是自己比女方父母年長,也要賠著笑臉,說著好話。不然還是那句“嫁夫看爹”的老話,弄不好會留下口舌的。不得不自降“身價”,其實,對女方父母來說,也未必和你往肩膀一樣齊那裡去想。

婚姻的存續也留有男親家慫恿的影子

兩個人的婚姻關係著兩家人的未來和希望。可有些時候,事情並不是所期盼的那樣。男女結婚後,大都是男方去打工掙錢,女方在家撫養孩子,照顧老人,這就是當下“假寡婦”的現象。孩子的淘氣,任性,有些兒媳的“不自重”,有些父母絮絮叨叨,家庭也會出現不和諧的音符。還真有些父親給遠在外地的兒子“彙報”兒媳的“不良”行為,是兒子與媳婦漸行漸遠。違背了娶媳婦不容易的初衷,也是女方父母更加瞧不起男親家的人格。

有些男方父親如此,有些女方父親也不遜色。不得不說,儘管男方有“劣跡”的多,但能包容的也不少。首先提出離婚的又多是女方,其原因也與一些女方父親脫不了干係。父親總是以威嚴的面孔出現,尤其是女孩子向來還是懼怕自己的父親的。偏偏就有些做父親“護犢子”思想嚴重,總是挑男方的不是,甚至教唆女兒離婚。因為他存有“私心”,女兒若再嫁,還能少了些彩禮?做為男方父親覺得男親家有一定的責任。

隨著社會的變化,親家之間的關係也確實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了反轉。女方父(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地位,都是現在“男多女少”,女孩成了香餑餑所造成的。不過,娶個兒媳本來就相當困難,在處理雙方父母,尤其是男親家的關係上更應該注重“溝通”,取得“理解”。“男親家上門,不值半分”的情況,是不能出現,更不會出現了。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我雖然第一次聽說,親家登門,不值一文。可是我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我女兒出嫁己有二十年,我去的次數也就是五次吧,最後一次是在七年前,今年我親家公有病,為了面子,我便約好時間前去探視。可是到了女兒門前感到挺陌生,想進沒敢進,我還怕闖入別人的家,我就在門口高聲呼喊,我女兒聞聲出來才把我領進去。我進去一說找不到女兒家的大門時,親家婆一邊笑,還一邊批評我。我好幾年沒去,中午就弄了幾個小菜把我給打發了。


顏6868668


親家不同於血親,這種“姻親”的關係維持本就不容易,而且也擔心親家交流多了言多必失,影響兒女的關係。

“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話雖然對於這種關係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分時代的,在過去男尊女卑的時代確實存在“女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但當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在農村男多女少,娶一個老婆幾乎會耗費全家心血,對於女孩都是哄著供著,反而出現了“男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現象。

我嫂子和我哥結婚十年了,我父母和嫂子父母幾乎沒有來往過,平時過年過節都是嫂子和哥哥在兩家互相往來,除非遇到家中有老人去世這樣的大事,親家才會走動一下。所以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親家登門這樣的事還是很少的。

印象中我嫂子父母來找過我爸媽兩次,都是因為我哥嫂鬧離婚這樣的大事;我妹妹結婚後,親家也來往過兩次,一次是我奶奶去世,一次是妹妹和妹夫吵著要離婚。總之除了這些必須來往的事,平時親家之間是很少走動的,即便是過年,也是我們這些小輩去親家拜年。

所以,親家登門必然有事,十有八九還不是好事,因此在我們農村親家交際來往密切的也並不是很多,一般大家也機會親家登門。

在古代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更是如此,往往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過去之後就是男方家的人了,而古代男方家如果是權貴或有錢人家,親家登門表現得就更加不平等,而古代物質生活差,親家登門一般還不是因為小兩口有什麼問題,有可能是因為親家揭不開鍋了,借錢借糧借物,並且因為關係不對等表現得還唯唯諾諾,因此才有“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說法,更確切點說,應該是“女親家登門,不值半文”。

現在人們講究人人平等,那些親家間不對等的關係早就不存在了,但由於娶媳婦困難,男方家裡一般都慣著兒媳婦,有什麼事都不敢過於多言,甚至有“女尊男卑”的姿態,而女親家登門,也都是笑臉相迎,生怕照顧不周。

反倒是存在“男親家登門,不值一文”的戲說。不管是女親家還是男親家,“親家登門,不值一文”都是說親家沒份量,不值一文。

放到現在來看,男女親家之間很少交流,主要還是害怕說的多了,影響兒女之間的感情,鬧出笑話來可就不好了。


李阿冰


我不懂這話意思,也沒聽說過。不作評論。但我拿我的兩個兒女親家情況說一下:我有兩個女兒,她們自己找的對象,都是城裡的,並都有兩個孩子。並且我的女婿都是小的,一個有哥,一個有姐。一個當時是高知,一個在企業當幹部。我是最低層的。他們都各自來過我家一次。年齡都比我們大十多歲。大親家那邊邀我全家去過一次,住了幾天,安排了旅遊。他們不單邀我小女兒一起去,還邀我妹妹去玩。可惜因為遠,我們就再沒去過。經常邀我們的。逢年過節我們雙方都請小孩帶禮品的。並雙方都要求小孩多關心對方父母。小孩春節放假我儘量叫他們去親家處過年,因為他們年齡大了,我們還小。而親家總是叫他們年初二,三再來我家幾天,弄得他們挺辛苦。開始幾年沒車都是擠火車的。我心疼他們,也為了省錢經常為這亊跟他們發脾氣,(我的心挺好的,可是個爆脾氣,小孩不聽我的我就發脾氣。好得女婿都不計較的。)叫他們少來我這裡,其實我也希望小孩多來家聚聚的。若知道那個親家生病住院等都互送慰問金的。就是我小女兒身體不好我大親家知道後都送慰問金的。大親家開始還跟我講,待離休了要上我們這兒來養老。可因為我們這裡是農村,就醫不方便,就沒有成行。我大女婿的兄嫂對我們也挺好的。主動關心我們。我們第一個冰箱還是他主動幫我們買了請人免費送到我市的。我小女兒跟他們關係都很好的。雖然距離遠難得見。

我小的親家在本市,我們也經常去女兒家。小女婿的姐姐為了騰出房子給我們住,想盡辦法跟她父母一起搬出去住。她姐姐把我們也當親人相待的。也經常送禮物給我們。逢到我們生病她總是和她媽一起帶了錢物來看望我們。知道我六十九歲那年生日,她和我親家母都分別送來大禮。其實我們只吃碗麵而已。我老伴生日(正好跟她母親同日,只是親家大十歲。)她在網上訂了一個大老壽星蛋糕叫我女婿帶下。我們都很暖心的。這次我們拍全家福照邀請她一起拍,她也欣然答應。她把我們也當親人待的。大親家年齡大了不便帶小孩。我外孫女小時侯全由我們帶,我們養。我們也心甘情願的。從保胎服侍一直到上班。以及放假後都是我們在帶,所以小孩對我們特親。女婿外掛職期間全由我老伴去接送孩子。我親家跟我女婿說,這就是對你們的最大支持。要記得報恩。總之我們的親家之間如同一家。關係挺好的。我還是那句話,人心是肉長的。你對人好,他也會對你好。我講的都是實話,目的是為宣傳正能量,要不然誰願意把家亊講出來。

親家親家親如一家。願天下所有親家都親如一家。


山上人279


我不這麼看。我是個獨生子女父母,只有一個兒子,四代居住城市,我老兩口退休多年,兒子國企工作,家庭條件還算可以。兒子二十多歲時,很多親朋爭相介紹對象,其中不乏我們都很喜歡的,不知什麼原因,兒子執意看上了一個外地進城打工的農村姑娘,而且是在我們非常反對的情況下結了婚,我們當然不高興。但是,我們沒有固執己見,經過短暫的共處,我們接受了這個事實,對媳婦處處關心,視如女兒,兒媳也很孝順,鄰裡交口稱讚。親家也經常來往,我們每年暑假也到鄉下小住,雙方相敬如賓,我也覺得挺好。十年來,從沒有不高興事情發生,我也感覺挺好。親家是什麼,就是親如一家的人。


明月清風72277


我是農村人,個人看法,≈09年兒結婚(雙方都是獨子女,虛19),雙方條件都一般,就算訂婚2萬8,結婚4萬8,金另外,我可是舉洪荒之力,又在溱東富強花元給她們代款8萬買了婚房(預售),婚後第二天(望招,蘇北風俗),兒媳婦孃家人,浩浩蕩蕩來我家,喜盤上放的8萬8〈其中結婚時傢俱電器是女方陪嫁),真出乎咱預料,以後全家遷南京,因為老婆娘家都是5千萬級別富豪,看不起我家,走動少,所以,每次法定假日回家,都跟兒子兒媳婦回親家家,有人說,不值半文,我親家講,都是獨子家庭,要常走動,雖說一對夫妻要負擔4個老人,但沒有那個規定4個老人同時患病,時代不同了,誰有困難幫助誰,既體現了社會和諧,又為自己兒女減負,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門,不管錢多少,尊重親家,就是尊重自己!


溱湖早茶


這種說法是一面之詞。我是五十年代生人,對這種說法真沒聽說過。

不過,男方的父母真沒有去女方孃家的,而女方父母去閨女家是常事,閨女的公婆也非常熱情招待。我記事較早,五八年大躍進的一些事有的還記憶猶新。父母去姐姐家也是常事,不存壓瞧不起的情況。我母親會抽菸,我大姐的公公在院心種煙,有時沒有人來往時,就通過集上,靠熟人把菸葉捎來。


用戶826912038760


農村老人說的男親家上門佈置半分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對於我這個70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年人還真的有點印象。我記得我們家,是住在城裡和奶奶爺爺一起住的。我媽媽是農村的,後來他跟爸爸結了婚以後,姥姥姥爺也跟著進了城,領著舅舅們就在郊區的附近。靠著編織一些花筐等手藝掙錢吃飯,那時候我記得奶奶是很有威嚴的。我奶奶對兒媳婦兒都關注,也就是對我媽媽特別的嚴厲。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媽媽擀的手擀麵,切的有些寬了,我奶奶就在一旁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這時候我爸一生氣就把我媽一頓打。現在想一想,你說就為了一個面至於動手打人嗎?可是沒辦法,那時候男尊女卑的想法就是根深蒂固的。媽媽在家裡受氣,自然我的姥姥姥爺也不願意上門。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外面玩耍,我老爺賣花筐路過我的家,姥爺就輕聲的告訴我,讓我把媽媽叫出來。我把媽媽叫出來的時候,姥爺從自己的懷裡拿出一個烤紅薯給媽媽。那時候的情景,真的就有一些地下黨員接頭的感覺。
過後等我長大了也問過母親為什麼那樣。媽媽說那時候姥姥姥爺是很要志氣,就怕爺爺奶奶瞧不起鄉下人。所以也不願意登門去做那種巴結人家的事情。所以說這句話叫做男親家登門,半分不值。我是深刻的理解這層含義的。聽到這句話,我依稀的好像還能看到那種老爺疼愛女兒的那種眼神,讓我心中有一些酸楚。不過現在的社會變了,女的更被男人所尊重。孃家人的底氣更足了,婆家怎麼敢對人家有半點挑剔的想法!


伊春美食美客


這個有好幾種說法,大體分為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是跟婚姻家庭有關,第一種說法是關於婚姻彩禮的事情,一般上門提親之前都是要雙方商量好彩禮的事情,這種事情一般都是男方的父母上女方家跟女方的父母商討,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就是一種上門求親的過程之一,求親為什麼叫求親或者提前,其實古時候叫提親,現在絕大多數稱為求親比較適合。

現在的婚姻關係已經發生了改變 ,男方處於被動地位,女方處於主動地位,被動地位的處於劣勢,會在婚姻事情上面屬於弱勢群體,弱勢群體被動的基本上在佔主動的人面前都會低人一等,救形成了上門的人都是沒有多少地位可以的,就好比你有求於對方你才會主動上門低聲下氣的,婚姻其實也是一樣的,男方父母去到女方家除了提親求婚,剩下的就是去處理家庭矛盾去了。

所謂的家庭矛盾就是孩子婚姻造成的家庭矛盾後,女方回孃家不願意回去,所以男方父母會到孃家說情還要把事情解決,迎回兒媳婦,這種情況下孃家人一般不會給好臉色,不管兩個人的婚姻誰有錯在先,只要男方父母主動上門解決問題,大多數孃家人會認為婆家人有錯來認錯了,所以不會給好臉色,這種來的誠意就完全不值錢的。

正常情況下絕大多數親家之間很少有直接來往的,要有來往就基本上都是發生了一些大事情才會有來往,而排除大事情必須有來往之外就是,真正親家上門大多數是女方家去男方家看看孩子這些,如果男方父母在婚後上女方家,除了小孩鬧矛盾兒媳回孃家後去認錯接兒媳回家外,還有就是兒媳跟兒子之間有可能過不下去了所以上門解決,再者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性就是男方父母有事情求助於女方家,還有就是男方是上門女婿,男方的父母去看望孩子 不管哪一樣,基本上都不會有得到好臉色,完全不給值錢的臉面。


無法超越的足跡


“親家”是原本互不相識的兩家人的父母,因為兒女婚姻,成為親戚關係的人。這種沒有任何血緣關係而攀扯的親戚其實是一種比較尷尬的角色。


由於數千年的封建傳統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作為女方的父母,在男方父母的眼中是非常受輕視和怠慢的。所以,農村有俗語稱“親家登門,不值半文”。


意思就是指,如果女方父母沒有受到男方父母的邀請而擅自去女婿家中,就一分錢也不值。


舊社會傳統觀念中,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那麼,為什麼會有“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種說法?這種說法又有道理嗎?有書君想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有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


①門第差異


舊社會男女結親,除了男女雙方滿意之外,最重要的是講究“門當戶對”。不僅雙方家庭社會地位、經濟條件要相當,而且文化教養,社會關係也要相當。


一旦女方家庭條件乃至自身素養都低於男方,僅僅憑藉年輕美貌贏得男子的喜愛,就猶如灰姑娘嫁給王子一般,就有了高攀的嫌疑。


因此,假若女方父母不請自來,會被男方父母當作套近乎,沾男方的光。


而且由於雙方父母地位和文化的差異,雙方几乎沒有共同話題,男方父母會表現出愛理不理的架勢,所以,女方父母被男方父母怠慢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②家事不可外揚


女兒嫁到婆家以後,需要適應婆家的各種規矩和生活習慣,協調好與婆家各種人相處的關係,重新融入一個新的家庭環境,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是需要長時間的調整和比較高級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的。


即便如此,各種家事繁瑣細碎,婆媳之間、夫妻之間、姑嫂之間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


父母則是女兒最好的傾訴對象,女兒的父母經常到女婿家裡去,女兒難免會把家中加長理短的事情告訴自己父母,這樣一來,使原本清官難斷的家務事更加複雜化。


同時,由於各人所站的立場不同,維護的對象也不一樣,所以親家摻和到女兒的家事中不僅不利於化解家庭矛盾,反而有可能激化。


所謂“家醜不可外揚”,誰會喜歡一個外人對自己的家事指指點點?所以,“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③有些父母會借看女兒的機會向親家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女兒攀高枝嫁入豪門對有些父母來說,他們會覺得是很臉面,很光彩的事情。


他們不僅到處炫耀自己女婿家多麼有錢,有排場,辦事如何有能力,還會趁去看女兒的機會在女兒或者女婿面前吹風,讓他們出面為自己違規辦事,給自己的家庭謀取利益。


還有一些市井氣很重的父母,藉著奉承親家的機會,順口把女兒家裡的一些貴重物品討要回家。所以,親家到女兒家串門,往往也不受待見。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中,麻油作坊主因為孃家貪錢,把聰明伶俐的女兒曹七巧嫁給了姜姓大戶人家得了軟骨病的二兒子做妾,後來因為二公子的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才把她扶為正房。


可是,就因為她出生低微,不僅太太、太爺瞧不起她,家裡的叔伯姑嫂也瞧不起她,連家裡的僕人都瞧不起她。


每次七巧的父母或者兄嫂到姜家來,不是要辦事,就是來要東西。這不就是典型的“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例子嗎?


二、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一方面體現的是婚姻中男女雙方門戶不當時的階層歧視。


其實無論是男方父母還是女方父母,當雙方階層不匹配,且所處高級階層的那一方自帶階層優越感時,另一方的父母就難免會受到“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冷遇。


另一方面也提醒女方父母不要插手女兒家事,以免把雙方家庭牽扯進來,把事情越弄越複雜。


兒女成家以後,各家有各家的過日子的方式,只要小兩口過得開心就好,女方父母不需要對女兒家的生活說三道四,指指點點,既討人嫌,還容易被牽扯其中,弄得自己心煩。


第三個方面“親家登門,不值半文”也從一個側面告誡女方父母,不要把女兒當成“搖錢樹”,不要養成佔便宜的壞習慣,否則,不僅自己受辱,而且連累女兒也難在夫家抬頭做人。


所以,親家即便家境貧窮也應該做到“人窮志不短”,自立自強。


“親家登門,不值半文”舊時多指女方父母不受男方父母待見。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獨立能力更強,許多年輕人成家後自立門戶,雙方父母都很少去幹涉他們的生活,如果不是辦什麼大事,雙方父母也不會經常見面了。“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漸漸的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