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淺析中華傳統"孝"的源頭——夏禮之"孝禮"、"孝養"、"孝祖"

引言:

俗話說,百行孝為先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對"孝",一直都是加倍推崇的,甚至可以這麼說:"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

這裡不止是因為在道德上,人們與生俱來的親情本性如此,更有甚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人類對自身繁衍的"生存"需求,而想要實現這個需求,就必須以"孝"為先。

中國自古以來就號稱禮儀之邦,數千年來我們也以此為驕傲,上一篇 ,筆者講到夏禮為中華民族"禮"的源頭,這一篇就重點講一講"禮"中之禮——夏禮的基石"孝禮",及延伸的"孝養"、"孝祖"思想。



01 "孝感動天"是真實的"愚孝",還是"孝禮"的起源

"孝"一直以來都是古代統治者們為了維護"尊尊、親親"的宗法封建制,比較有利的"武器",但也不僅僅出於維護長幼尊卑的階級統治,更重要的還在於人類本身繁衍生存的"本能"需要。


淺析中華傳統

二十四孝之孝感動天


而元代的《二十四孝》一書,更是對"孝禮"的詮釋集大成者,雖然以我們後世的眼光看來,或許書中的故事有荒唐、誇張的嫌疑,甚至多個故事被打上"愚孝"的標籤,如"臥冰求鯉"、"埋兒奉母"等等。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孝"本身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相對的"形式"。

即使《二十四孝》本身略感誇張之嫌,但其中的故事任有一定程度上的"真實"存在,如開篇的"孝感動天",就是從《史記》而來,也直接說明了"孝"禮的來源夏禮,正是禹從舜身上繼承而來。

"孝感動天"說的就是舜的故事:

舜的父親是個盲人,而母親早早離世,於是父親娶妻又生了個兒子象,父親愛妻子和兒子,於是想要除去"多餘"的舜,幾次三番想害死舜,都讓舜"幸運"地逃過。

父親即便如此對舜,舜出於內心的"孝",依舊

"順事父母及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於是舜的"孝"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名滿天下,甚至正在找"繼承人"的堯,都聽聞了,於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還把舜派到最艱苦的地方"歷練"。

但是舜卻做得非常好,每到一地,都十分受百姓愛戴,所謂"一年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所到之處,當地皆得到極大的發展,最後舜成功踐天子位。

舜的"孝"就被後世編入《二十四孝》中的開篇,所作所為被總結為第一孝——"孝感動天"。

舜做天子歷三十九年,他身邊"最"信任的人就是有"治水之功"的禹,舜在位二十二年時,就道:"乃豫薦禹於天",由此可看,或許正是因為兩人的思想和"價值觀"的相近,禹才能"順利"地繼承舜之位,後禹定夏禮,也必然被舜"孝"的行為所影響。



02 夏禮之"孝禮"

那麼何為"孝"禮?

繼承了舜"孝"觀念的禹,對"孝禮"是如何理解的?

這或許可以結合現有的"遺址",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1. 孝"祀":

在上古三皇五帝時代,按照一定時節祭祀自己的祖先及"神",就叫"孝祀"。

而如二里頭遺址中,就發現了祭祀相關的建築遺址"壇",而二號殿中更是"留"有"夏后氏世室"的專門祭祀先王的宗廟"痕跡"。從"正面"印證了當時夏人的"孝祀"之舉。


淺析中華傳統

二里頭遺址示意圖


《史記》有載:"禹居外十三年,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可見,當時的人,如禹也一樣,對於"孝祀"的看重,可見一斑。

解釋一下,這裡的"鬼",並非後世或者如今理解的"靈魂"、"靈異"之物,而特指當時人的祖先們;

這裡的"神",也不是所謂的"泛神",而是特指"有用"的"神",例如和自身息息相關(或者說主宰自身"命運"相關)的"山神"、"水神"等等。


總的來說就是,在禹時,他以及夏人們,已經有了具體祭祀的"對象":

一為"慎終追遠不忘本"(《論語》)的祭祀"祖先";

二為"相關"名山、大川的祭祀"山神"和"水神"。

也正是此,開創了後世一直沿用的"大"祭祀之禮,如後世秦始皇、漢武帝等"封禪"(祭祀)。

而對於夏人來說,孝祀即是"心祀",也就是誠心與"祖先"、"神"們,"共享"他們的美好生活,正如筆者在上一篇文提到的夏禮之"儉",夏人祭祀之禮,通常都使用"日常"之物祭祀,如"明水"、"水菜"等等,而不是如後世的大魚大肉的奢靡,正是突出夏人十分虔誠之"心祀",心誠則"靈"。


2. 孝"敬":

所謂孝"敬",其實就是夏禮強調的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敬"

與今天的觀念其實有些許差別,夏禮的孝"敬",可以理解為兩個詞,一個為"應有",一個為"敬",也就是說,不管父母"如何",孝都是"應有"的,"敬"也是必須存在的。

正如舜和禹一般,即使舜的父親三番兩次"謀害"舜,舜還是數年如一日地孝敬父母,友愛弟弟;

而禹亦然,禹的父親因為治水不利(實則本人剛愎自用,治水之法"胡亂"使用,而失利),而把"爛攤子"遺留給了禹,禹還是毫無怨言地接過"衣缽",為父填補"漏洞"。


淺析中華傳統

舜像


那麼,如此一來,以我們今天眼光看來,舜和禹的做法就是"愚孝",是"不對"的做法,但是當時夏禮之中的孝禮則相反,推崇的正是這種孝"敬"之孝禮。

那麼以夏人的角度,或許可以這麼理解:

2.1父母親情為"天生"之本性

人之所以與其他的"動物"不一樣,還是因為長期"陪伴"的血脈親情的羈絆,大部分動物,一出生不到"一會"就能獨立行走,而人則不一樣,可以說至少一、兩年之內,都要在父母懷抱中一點一點地"長大",此後才能獨立"行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長期的"陪伴"(養育),才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得到培養,從而產生相互的依賴,所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正是最好的寫照,有付出就應該有所得,父母生養之恩,何以報?當然是以"孝"報之。


2.2選擇成為什麼人,就能成為什麼人

以舜為例,在孝禮中,很大一個重點是強調"本性"的部分,也就是強調"敬",舜的父親是為又盲,又"糊塗"的人,不但取妻後,偏心只愛後妻與後子,還三番五次害舜,按"理"來說,舜有這樣一位"壞"的父親,是"倒黴"的。

以我們現代的觀念,即使不"怨恨",通常都會敬而遠之吧。但是舜的做法則是"敬",準確地來說是以自身實際的"敬",來感化"糊塗"的父親,"負罪引慝",把父親的"罪",看做自己的"罪",以自己的誠心去感化父親,使父親最後真的"改過",這就叫做"至誠感神"(《尚書》)。


2.3有則改之,走自己的"路"

這一點,其實比較接近我們現代的觀念,就是父母一輩的"做法"(或者說功、過)歸父母本身,我們自己的"人生",需走自己的"路",父母做得好的部分學習,不好的部分則吸取教訓,改之。


淺析中華傳統

大禹治水


正如禹的做法一般,"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國語》)禹沒有學習父親鯀的剛愎自用,繼續使用"錯誤"的方法治水,而是吸取父親的失敗經驗,從而改進,走自己的"路",最終歷時十三載,終於治水成功,光耀門楣,為後世所稱頌。


3. 孝"幼"

對於孝禮來說,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上愛下曰慈"

準確來說,可以從《韓非子》中:"慈於子者不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園者不敢舍規矩。"進行全面理解,總的來說就是"孝"的基礎,還在於"慈幼",就是先有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之恩,再有後來孩子回報父母"孝"敬之"義"。



03 夏禮之"孝養"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

這是古人所設想的最美好的"大同世界",後在孟子的口中更是道出了一個更為"理想"的社會:"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這裡不管是"大同世界",還是孟子的"以天下養",其實理論上說的就是上古原始公有制社會的雛形,那個時候各氏族、部族彼此不分你我,所有"財富"、"資源"都是大家共享的,理所當然老有所養,但是話說回來,那個時候人們普遍"生存"艱難,與其說老有所養,不如說老"養"則養。(換句話說,就是能養就養,實在養不了,就......)


但是夏時則不同,當時夏正是公有制轉為私有制的社會轉型之時,禹作為夏的統治者,一項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孝"禮,自然也希望把"孝"禮推而廣之。

"孝"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老有所養",尤其當時夏時相對於前,人們相對豐衣足食,不管是"財富",還是"資源"都相對豐富,於是"養老"這一社會民生"大事"自然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淺析中華傳統


《禮記》有載:"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於犬馬盡然。"


這一段說的其實是關於"養老"的三個層面:

首先"基礎"要做的是,讓老人吃飽穿暖睡好;

然後就是,讓老人心情愉悅,舒暢,比如不惹他們"發脾氣";

最後就是,要終身奉養老人直至"最後"。

此雖是後世總結,但是不難得出是由前人的事蹟,結合"現世"總結而得,所以也可以算作由夏禮之"孝養"繼承而來。由此"簡單"的三條,其實也可適用於今時,可見我們先人夏人們的"先進"之處。


而筆者之所以要特別指出夏禮之"孝養",還是因為當時的夏,其實還提出了一個至今都沒能"完全"做到的,可以說的理想版的"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國家養老"。

"凡養老,夏后氏以饗禮。"(《夏小正》)得出,這裡的"饗禮"說的就是"國家養老"制度,結合後世各種夏時遺蹟及資料看來,或許可以這麼理解:


1. "饗"為"鄉"

夏時,人們的聚落,基本是以由此前氏族和部落演變過來的"鄉"為主,所以這裡可理解為夏當時"國家養老"是以"鄉"為單位,進行集體、集中供養老人。


2. "饗"為"食"

養老養老,以"養"而老,其實就是說以"鄉"為基本單位,對本鄉的老人的吃、住等,根據"需要",統一供養。


3. "饗"為"禮"

夏時,有

"一身而二任焉"的固定,以"集會"結合"祭祀"兩種功能的活動,作為一種養老的"福利",每年定時舉行,使老人們"不孤獨"。


當然以夏人的祭祀之禮,此時的"饗禮"還是一次"大吃大喝"的享受機會,對於老人們來說,可以想象,平時即使"有所養",必然不會特別"好",每年定時的"福利",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好的,也是一種"饗禮"。(這裡"饗"通"享",為享受之禮。)


佐證還有《禮記》中有載:"夏后氏樣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這句,就是夏時"國家養老"政策的最好"證明",說的是夏時,"國老"(大致指的是對國家有"功",或者是貴族身份的老人)由國家"養老"於"東序",而"庶老"(指的是"有貢獻"的普通百姓老人)又國家"養老"與"西序"。

或許可以說,從古流傳至今的"國家養老",就是由夏開始的。



05 夏禮之"孝祖"

"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


——《禮記》

人不能忘"本",說的就是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宗",牢記先輩之恩澤,不忘先賢之功業,這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


淺析中華傳統

祭祖之禮


"夏造"之夏禮中的"孝祖",說的就是祭祀禮儀中的祭祀"鬼"之禮,也就是祭祀先祖之禮。

但是這裡的"孝祖"之禮,說的不單單只是祭祀先祖之禮,雖然人不能忘本,沒有先祖的"奮鬥",就沒有後世我們的"廕庇",先祖當然是我們"必須"奉以祭祀之禮的首要之人。


但是後者"先賢"們,準確地說是曾經"有功於天下"的賢人們,也是我們應該奉以"孝祖"之禮的人。

正如《禮記》中有載:"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

就是以"聖王"的口吻,總結了約五類我們應該奉以"孝祖"之禮,進行祭祀的"人"。


1. "法施於民"

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能夠制定,或有效推行"法"的實施,大家應該"孝祖"禮之;(這裡的"法",說的既是"法律",也是道德之法的"德行")


2. "以死勤事"

說的是"恪盡職守,精忠報國"的"人",應該奉以"孝祖"之禮;


3. "以勞定國"

說的是"勞心勞力"為國解憂,有"安邦定國"之功績的"人",應該奉以"孝祖"之禮;


4. "能御大災"

說的是可以"平定"天災(可以廣泛延伸至各種"大"的自然災害)的"人",應該奉以"孝祖"之禮;


5. "能捍大患"

說的是能夠"保家衛國、守衛國土"的"人",應該奉以"孝祖"之禮。


在《禮記》中,明確提到了後世之所以總結上述約五類"重祀"之"人",皆從最初的"夏后氏褅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這"四位"被奉以"孝祖"之禮的"人"而衍生出來的。


淺析中華傳統

“三皇五帝”像


黃帝對應"法施於民",準確地說是因為"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禮記》),相當於把"法"告訴民眾,使民眾們知"百物之名",曉"百物之序"。

顓頊對應"以勞定國",說的是他"能修之",就是承黃帝之"則",而使天下安樂,準確來說是他"勞心勞力"地治理了國家,使民眾享有"太平"的生活。

鯀是"例外",準確地說是因為夏人祭祀"鬼"(祖先),因為禹"能御大災",於國於民有"大"功績,於是其父也"配享"祭祀之位,相當於光耀祖先之後的"成果"。

應該來說,正是由夏人開始的"孝祖"之禮,才奠定了後世歷朝歷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們,祭祀祖先的"規矩",如庶民祭祀祖先,"神",以及天子祭祀"神"(如祭天、求雨、封禪等)及"先賢",祖先(如專門的祭祀用的太廟、宗廟中供奉的歷代先祖們)等。



結束語:

之所以筆者特別想"追尋"一下"孝"的源頭,還是因為"孝"(文化)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之根本。

我們從小被教導"孝禮",正是因為此,所謂"禮儀之邦",並不是單單隻把"孝"浮在表面,而是"沉"下去。

先從源頭尋找"孝"的本來"面目",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深層次的意義,所謂"愚孝",所謂"殘留"等,還是以現代思想角度去理解"孝",凡是應有兩面,筆者想,理解了"孝"的源頭之後,或許我們對於"孝",也有了新的理解吧。




文:長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對面,理性觀察)

圖:網絡,侵刪




參考:《史記》、《論語》、《尚書》、《國語》、《禮記》、《夏小正》、《文明開端·夏》、《古代社會》、《夏史》、《中國大考古》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