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大冶紀氏宗譜 譜序 編號《01》

譜序原文

餘奉簡命,司鐸武邑,夙夜兢兢,惟以不克,甄陶士類,獎掖人倫為懼。凡講讀會課,諸生以時來謁,詢厥素履有克,自樹立振風化者,餘必再四慰勉,期與有成。

紀生萬春①,同弟燦五,暨孝廉公士奎②,篤學積行,不與流俗伍。壬午八月,奉續修族譜,未訂藁本,請正於餘,且願一言以弁於譜端。餘聞而喜,閱畢,尤不勝擊賞焉,曰:“嗟乎!族譜一書,非仁人孝子,篤宗親親,所當加意也乎!”顧家之有譜與國史等,譜鮮實錄,行與穢史同訉。

今觀紀氏派演,上古皇佐帝師③。而下漢信公④,國爾忘身,忠烈貫星日。三國亮公⑤、騭公⑥,仕尚、中書令,父賢子肖,眷殊朝常。晉瞻公⑦,南金比價,文武全才。瑜公⑧,東宮授學,文章絕世。歷唐、宋、元、明,珮公至天一公,西江遷楚武邑。五世而文忠公⑨,太守河南,政績炳著,簪纓冠一時。都與今諸賢紳輩,源源本本,支派不爽。其他,是其族,雖卑微必存,非其族,又何嘗攀榮附顯?如通元老之系者,取譏帶令,假名士之裔者,貽笑梅枝乎!

且生之志,尤有可嘉者。夫人之生也,非甚不肖,鮮不念切所親。第上溯祖源,下收旁系,或世遠難稽,或派分難合,未必不諉諸,莫可誰何。孰若生水陸舟車,形疲神瘁,越省者,幾歷寒暑者,豈續百代呼吸之氣於一時,聯各莊渙散之脈於一身。稽查實錄,昭列諸譜而後已,則甚矣!生之仁孝之思,不可沒也矣!

今聖天子《廣訓十六條》⑩,所頒族譜一則,餘於同志屢為宣颺。如生者,真可稱奉行無負異日,蜚英上苑,奏績彤廷。移其仁人孝子之思,固天潢於苞桑,奠百姓於閭閻,餘於生又能無厚望乎!

若乃藁中所載宗法、族圖、傳贊、家訓等,例悉本廬陵、眉山⑪之舊,而神明增補之,固當無容易。抑聊以餘所尤心嘗者,筆之於柬,而因以為敘焉。

乾隆廿七年 歲在壬午 孟冬月 穀旦

特簡武昌縣儒學教諭熊鵬程⑫拜撰


譜序譯文

我奉命擔任武昌縣儒學教諭以來,時刻小心謹慎的工作,擔心學業優秀的學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育,品德端正的學生不能得到更好的褒獎,而影響了他們的前程。在平常講讀會課時,學生們都會按時拜見與我,當發現那些質樸無華、抱負遠大以及能夠促進優良社會風氣形成的學生,我一定會多次鼓勵,期待他們將來成為棟樑之才。

紀萬春先生,與弟燦五,以及孝廉公士奎,好學積善,不與世俗陋習同流。乾隆壬午年八月,蒙家族重託,編修族譜,未定稿之時,請我給予指正,並期望我作序放在譜端。我聽後很高興,閱讀完畢,十分讚賞地說:“唉呀!編修一部族譜,若不是仁人孝子,忠實於宗族事業和愛自己親屬的人,誰會格外用心血去做這件事呢!”所以家族有族譜與國家有史書一樣重要,倘若沒有把實際情況體現出來,那麼族譜與歪曲歷史本來面目的野史沒有區別。

今觀紀氏支派繁衍,上古有侗公是羲皇的輔臣,後公是舜帝的老師。下有西漢信公赤心為國慷慨赴死,忠義壯烈之舉光照千秋。東吳亮公仕尚書令,騭公仕中書令,父賢子肖,皇恩臣寵。西晉瞻公,江東俊傑,文武全才。南朝少瑜公,東宮授學,文章絕世。歷唐、宋、元、明,從珮公至天一公,自江西遷徙湖北武昌縣。五世有文忠公在河南為官,政績卓著,名聲顯赫。這些都與如今各位賢紳之輩同源同本,支派一致。其他,是本族,即使地位卑微,也要完整記載入譜,不是本族的人,又何必因為顯貴而攀附呢?就像通元老一系,把自己說成和貴胄是同源的,是某名人的後裔,招致後人譏諷,豈不貽笑大方啊!

萬春先生的志向,尤其值得稱道的。尋常的人,只要不是非常沒有孝道,都會念及親人。但是在向上追溯祖源,向下接收旁系時,或因年代久遠無案可稽,或因遇到支派紛亂難以接續,未必不推諉不放棄,不知道該怎麼辦。哪有像先生這樣,忍受舟車勞頓之苦,身心交瘁,穿越數省,歷經幾個冬夏,終將子孫百代的關係理順,各莊渙散的脈絡連通。先生詳細地核查事實,明確列出各支派族譜為止,這真是非常了不起呀!對於先生仁愛孝順的品格,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啊!

如今,天子頒佈的《廣訓十六條》中寫了一條有關族譜的內容,我對志同道合的人大力宣傳。像萬春先生這樣的人,真正可以稱作是矢志不移,無愧於未來,名聲必將傳遍宮廷,功績定當奏報朝廷。而他的仁孝的思想,則可用來鞏固皇室的根基,安定天下百官和黎民百姓,我對先生寄予無限的期望。

至於稿本中所編纂的宗法、族圖、傳贊、家訓等,都是參考的歐蘇舊譜式,並且智慧地進行了增補,因此就再不可以更改了。謹把我心中讚賞的事情寫在紙上,而作為譜序了。

一七六二年 十月 吉日

特簡 武昌縣儒學教諭 熊鵬程 拜撰


注 釋

①譜名曰棟,生卒(1714年—1785年),字柱石,冊名春,庠生,系靈三里塘下紀莊人,首修族譜首功臣。

②譜名士奎,生卒(1725-1789),字聊壁,號西村,乾隆丙子科舉人,實授德安府隨州學正,系湖西林老屋紀莊人。

③上古伏羲氏之臣中有叫紀侗。在舜還未為帝時,身邊有個老師名叫紀後。

④紀信(?-前204年),字成,漢朝將軍。中國大多紀氏尊為祖先,但都缺乏足夠依據。

⑤紀亮,揚州丹陽郡秣陵(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東山鎮)南秣陵)人,東吳尚書令。

⑥紀騭,系紀亮之子,字子上,為中書令。孫休時代,父子同朝為臣,每逢朝會,騭公侍父坐席,己立不坐。帝憐之,賜以雲母屏風,隔障而坐。現今廣東省潮汕地區紀氏稱本族為“雲屏世家”。大冶紀氏尊紀亮為遠祖八世,紀騭旁支。

⑦紀瞻,字思遠,丹陽郡秣陵(今南京)人,父紀騭,祖紀亮,為江南士族代表之一。西晉滅吳,紀瞻舉家遷徙至歷陽郡,東晉初年名士、重臣。大冶紀氏尊紀瞻為遠祖十二世,父紀驥。史書可信,族譜世系恐有訛謬。

⑧紀少瑜,字幼場,本姓吳,養於紀氏,因而命族,南朝文士,丹陽秣陵人。

⑨武昌紀氏族譜載:紀文忠系仕銘公三子,生卒不詳,娶潘氏,葬石頭嘴。推算約為明朝1460年前後人,傳曾任河南太守。存疑的是在明朝沒有太守這一官名。且暫未在歷史文獻中查到其相關記載。

⑩即《聖諭廣訓》,是由清朝官方頒佈,並運用政治力使之廣為刊行的官樣書籍。分為康熙〈聖諭十六條〉與雍正〈廣訓〉兩個架構。〈聖諭十六條〉乃摘錄自康熙九年(1670)所頒上諭, 每條七字,結構工整,如: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

⑪借指廬陵歐陽氏、眉山蘇氏的譜式。

⑫乾隆年武昌縣誌記載:熊鵬程為武昌學訓導,是當年修縣誌的協修。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大冶紀氏宗譜 譜序 編號《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