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明末清初時期,吳三桂開關投降多爾袞,致使清兵入關,此舉至今仍為世人所唾棄。

談及這段歷史,很多朋友都會假設,如果吳三桂嚴防死守,誓不獻關會怎樣呢?

如果這麼有骨氣,那麼吳三桂將會面臨四種死法:

①被北京方向直抵山海關的李自成殺掉。

②被北京方向直抵山海關的多爾袞殺掉。

③被寧遠部隊或者山海關原有駐軍殺掉。

④在被敵方殺掉之前,自己把自己殺掉。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甲申國變,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崇禎帝殉國。

京師二千餘京官陷於大順軍勢力掌控,不會再有人給山海關駐防將士輸送糧草、餉銀。山海關全體將士面臨的是在沒有任何薪水的情況下,還極有可能被活活餓死。

李自成為了收攬吳三桂部隊,向其示好,輸送足夠使用四個月的糧草和白銀四萬兩。

也就是說如果吳三桂有能力抵禦李自成大順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支撐四個月,四個月後糧餉告罄,等待他的還是李自成無休止的進攻,那麼吳三桂會死掉,因為糧餉對於吳三桂來說是不可再生,無法憑空出現的。

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如果吳三桂直接打敗李自成,繼而向北京方向推進會如何呢?

可以假設,但是不能完全脫離歷史去假設,因為就實際戰力而言,吳三桂不差,但是部隊士兵數量相對太少,李自成也不會這麼厚道,你吳三桂四萬人,所以我也拉四萬人去打,不可能的。

山海關大戰表面是膠著狀態,實際上不是沒有結果,如果吳三桂能勝,那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資本和多爾袞談條件,他當然想勝,可是他卻幾次三番的要求多爾袞進入戰場,原因很簡單,打不過······

在強弱已分的情況下再去假設吳三桂能勝,那要不要順便分析一下吳三桂耗時多久可以統一全國呢?這不現實。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在這裡,我們排除兩種情況:

①吳三桂不會被兩面夾擊

因為多爾袞是應吳三桂的要求中途改道馳援山海關的,不改道的話,當時的多爾袞已經翻入邊牆了,而並非多爾袞本來就要路過這裡。

②吳三桂與李自成的矛盾不可調和

吳三桂與唐通換防,繼而領軍向北京進發歸順大順軍,半路跑來的家奴向其彙報了京師情況,全家被劉宗敏下獄遭受毒打,陳圓圓被擄。

如此對待一個指揮四萬人部隊將領的家屬,答案只有一個,李自成要的只是部隊力量,對吳三桂,李自成並不放心,他不會任由吳三桂繼續指揮這支部隊,因為這對他來說風險很大,最穩妥的方式就是把實際指揮者幹掉,否則只要吳三桂不死,還是有能力對這支部隊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如果沒有家奴報信,吳三桂到了京師就會死,吳三桂看透了李自成的底牌自然不會再次上當,所以從明白被騙開始,他倆不再有合作的機會。

所以總結一下,沒資源的吳三桂打不過有資源的李自成,兵力不濟,因崇禎帝殉國軍心不穩也是原因,拼死也要有個前途,問題是皇帝死了,他們算是誰的兵,為誰而戰呢。

李自成VS吳三桂,吳三桂OVER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為什麼是北京方向的多爾袞大軍直抵山海關,而不是由關外而來呢?

京師淪陷,多爾袞急召請病假在溫泉療養的老幹部范文程,他倆的意見不謀而合,都是要進軍北京,不同的是此次進軍的目標不再是掠奪人畜、資源,而是佔領京師繼而控制全國。

在多爾袞行軍半路之際,吳三桂的求援信送到,多爾袞及時調整方面直奔山海關而去,他的目的當然是想直接通過山海關奪取京師。

如果沒有吳三桂的求援信,多爾袞又不走山海關,那麼他從哪裡進入中原腹地呢?

繞路蒙古,實際上,從皇太極時期到滿清入關前,清兵共七次經由蒙古進入中原腹地,而且每次都是大肆劫掠滿載而歸,後幾次入關,已經無人敢出面戰鬥或者阻攔。

對於多爾袞而言,無非多走幾天路而已,有沒有山海關,吳三桂是否駐防都無所謂。

皇帝歸天,軍心渙散,多爾袞的部隊遭受不到什麼抵抗就能拿下北京,為使遼東地區輸送兵源和物資更加便捷,這時的山海關對於多爾袞來說才多少有些用處,他會首先讓遼西走廊這條通路直插關內,不再受山海關的鉗制,這毋庸置疑。

前文講過,以綜合條件來說,吳三桂打不過李自成,而從現實戰績來看,李自成也絕對打不過多爾袞,因為多爾袞沒有親自殺入戰場,僅讓多鐸和阿濟格帶四萬人,兩個衝鋒就打散了大順軍,戰力可見一斑。

那麼如果多爾袞對陣吳三桂呢,吳三桂必敗無疑,毫無懸念。

所以我說如果吳三桂不被李自成殺掉,就會被北京方向而來的多爾袞大軍殺掉。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吳三桂做為遼東總兵,是寧遠部隊和山海關駐軍的實際領導者,但古代的軍隊很不好帶,兵仙韓信所說的多多益善就是這個道理,統軍要具備統軍的能力,韓信可以多多益善,劉邦就沒這個能力。

出身高級軍官家族,多年的從軍經驗,又屬於遼東根系,吳三桂統兵能力沒有問題,但是他卻面臨一點,資源問題。

如果彈盡糧絕,等待他的不僅僅是外敵的攻擊,在此之前,他要面臨軍隊士兵的逃亡、譁變甚至刺殺,餓極了的士兵不管你是不是遼東總兵,誰官大他們就找誰,吃不上飯的話,吳三桂這個總兵恐怕要死在當場,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古代死於士兵譁變的將軍還少麼。

對於歸降問題,不是吳三桂想怎麼來就怎麼來自己做主,他也要和人商量,當初向多爾袞求援,吳三桂寫得很清楚,是求援不是投降,而且徵求過頂頭上司王永吉的意見,領導同意。

向誰投降這個問題,吳三桂也開過全軍大會,給士兵們分析了形勢,最終是讓士兵做決斷,而不是他吳三桂,最終所有士兵都同意聽從吳三桂的決定,吳三桂才敢自己拿主意,否則關鍵時刻馬上要投降了有兵士不同意,那麻煩就大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統軍不像演電視劇,不是將軍說什麼手下就肯定會聽的,尤其在明末那種特殊時期,很多部隊連令行禁止都做不到了,何況打仗。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子曰成仁,孟曰取義。

限定吳三桂決不投降的話,敵人或者戰友下手之前,就只剩下自裁一條路走了。

如果既不歸順大順,也不歸順大清,那種敏感時期,主將的一舉一動都被“有心”的軍官和士兵們盯著,沒有可能跑掉,即便總兵能跑出去,絕超不過10分鐘,全軍就會潰散,各回各家。

吳三桂的歷史問題,沒有人能洗白,但是我們也要從多角度的來看待問題,當時的士兵大多是從寧遠撤防回到山海關的,其中有吳三桂多年的袍澤,還有一定比例家將、家兵,做為全軍統帥他也要考慮這些人的安危。

吳三桂同樣有華夷之辨,所以皇太極生前幾次與他溝通,他並沒有投降,舅舅祖大壽多次通信,他也沒有投降,最後也還是要投降李自成而非多爾袞,但是李自成言而無信,對吳三桂想除之而後快,吳三桂也不想死,所以最後只能投降多爾袞。

做為一個軍人,做為一個高級將官,無論有著多麼充分的藉口,都不能做為投降的理由。但同時也要看到,至少在入關之初,多爾袞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武官們大多不戰而降,吳三桂只是其中一個罷了。

山海關失守造成大明帝國覆滅,真的是這樣麼?

那為什麼吳三桂比其他將官更可恨呢?因為明末清初的時候,清兵七次繞路進入腹地曾經圍攻北京城、搶劫財物無數,劫掠人口更是超過了滿洲自身人數,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所以雖然投降可恥,但是吳三桂和其他武官相比也沒什麼不同,一千多京城文官不也都投降了麼,更何況清兵完全可以不走山海關。

但後來的人瞭解當時真實狀況的人就少了,所以就形成了

這樣一種觀點: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中原就不會淪陷於滿清之手。

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差幾天路程而已,該怎樣還怎樣。

至於大明帝國的國運,完全可以排除吳三桂這個無足輕重的影響,大明走向覆滅完全是自身原因,並不僅僅是戰力不足的問題,更不會是區區一個關隘失守的問題,這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清也是一樣,無論左宗棠是否健在,無論曾國藩、李鴻章是否能長生不老一直為大清效力,無論皇室少壯派怎麼折騰,甚至可以假設袁世凱對大清忠貞不二,但無論如何假設,大清都會走向覆滅,這是必然,這是規律,誰也逃不開,如有變數,不過早晚幾年的問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