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重新解讀蕩氣迴腸的移民史--湖廣填四川

重新解讀蕩氣迴腸的移民史--湖廣填四川

明初時四川遭蒙古、軍閥等在四川地區的拉鋸戰所造成的人口銳減。因此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省人口最多。第一次湖廣填四川是發生在明初朱元璋的移民四川鼓勵政策期間,第二次是康熙平亂後發佈《招民填川詔》,規定新移民可免幾年賦稅;100年間大約有600萬人遷入四川,其中湖廣(湖北、湖南)的就有300萬。四川人口從1757年的268萬,跳躍到1790年的888萬,暴增到1830年的3495萬。

大規模的移民潮甚至影響到了湖廣行省本身的人口結構,遂又有江西填湖廣情況的出現。目前四川省東部的居民(如廣安和鄰水等地),許多來自湖北(如從前麻城孝感鄉)。

另外,與臨近四川的貴州中北部以及兩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話的居民,也多半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有關。

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佔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移民路線主要分為水路和陸路兩條:水路是沿長江溯源而上,經三峽入四川盆地,該路線上的移民大多來自湖北、江西;陸路沿古時川黔、川鄂小道入四川,該路線的移民大多是湖南、貴州人,以及部分來自廣東、福建的客家人。

雖然移民來自幅員遼闊的湖廣地區,但今日巴蜀民系的祖居記憶卻指向湖北麻城孝感鄉(與今孝感市無關),有學者認為,類似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是先集中於麻城後統一遷往四川,使後人誤認麻城為故鄉;也有說法稱在移民潮中,最早的一批移民來自麻城,他們勢力大、資格老,後來者為尋求蔭庇而冒充麻城人。

而移民的增多,為聯絡感情、相互幫助,催生了湖廣會館,會館是明清時城鎮中供外鄉人歇腳、聚會的場所,按地域劃分,一般由同鄉移民或商旅創辦,供奉家鄉神靈先賢。書生趕考,商人買賣,大都首選本鄉會館投宿。

就地理分佈而言,四川盆地西南部土著居民存留較多,而東北部則較少。總體而言,今日大約有70%的四川人為湖廣填四川的後裔,也因為移民潮使四川文化形成包容開放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