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第五章

第五章 關於認知的充足理由律

在前一章中,叔本華探討了實在事物生成的原因(cause),在這一章,叔本華則集中探討了作為邏輯層面的理由(reason)。

§26 關於對象的這一層次的說明

在叔本華看來,人和動物一樣具有知性、知覺、身體,但只有人具有理性。理性和知性的區別是在於,知性(知覺、身體)是和質料相關的,因此是跟實在性相關,它提供的是內容。而理性根本不具有質料的內容,而僅僅具有形式,這些形式即是邏輯學的對象,其中只包含有我們思維活動的形式和規則。

理性的產物即是概念,而這是以來自於直覺表象的抽象表象作為基礎的。通過逐步的抽象,表象最終上升到最一般的概念,為了不使這些表象在我們的意識中溜走,我們使用了一些任意的符號來保留它們,這些符號就是文字。

另外,叔本華認為,人們運用文字和語言的過程就是理性發展的過程,即是未受過正式教育的人也能夠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掌握理性的整個機制。但只有聾子和啞巴是像動物一樣不可理喻的。

§27 概念的有用性

理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的作用在於:一、由於概念捨棄了繁複的表象,概念也就比表象更加容易處理,;二、理智對概念的佔有就是反思,反思給了人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夠使人同時思考許多事物,按照自己的意願捨棄任何一種區別,甚至是時間上或空間上的區別;三、不僅能對過去和將來進行概括,而且能對不存在的東西進行概括,發展出法律、制度、國家等等;四、概念也是科學的基礎,一切科學的目的最終都是通過一般而獲得特殊知識。

§28 概念的表象 判斷力

首先區分了想象的圖畫和抽象的概念。

叔本華同意康德把判斷力理解為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間環節,也同意康德對判斷力所做的劃分:“如果普遍的東西(規則、原則、法律)被給予了,那麼把特殊歸攝於它們之下的那個判斷力就是規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的被給予了,判斷力就必須為此尋求普遍,那麼這裡的判斷力就只是反思性的。”前者稱為“歸攝的判斷力”,後者稱為“反思的判斷力”。但是,與康德著力於論述“反思判斷力”在美學層面的運用不同,叔本華強調其在理性之邏輯層面的運用。他認為,反思判斷力就是“在探索對既定的概念或者規則予以證明的特殊場合”,且“一切認識的真正核心就是這種藉助於直覺表象而活動的反思;因為它追溯到了一切概念的源泉和基礎”。正是藉助反思判斷力這種從特殊中尋求普遍的功能,理性才能夠從特殊的經驗表象中抽象出一般概念。

§29 認識的充足理由律

現在可以勾勒出叔本華關於理性運作的整個框架:知性獲得直覺表象→反思判斷力將特殊的物質內容普遍化,理性由此形成抽象概念→藉助文字固定下來(有些思想無法找到文字表達,對於文字來說,這些思想好得過分了P107)→在概念與概念之間進行推理和判斷。

判斷就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一個判斷的成立在於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接方式的成立,根據連接方式的不同則導出四種不同的判斷種類。在判斷的四個種類中,每個判斷必須具有充足的理由,才能使其獲得真實的謂詞,達到真理性的認識,因此,真理也相應地分為四種。認識的充足理由律所處理的就是以下四種真理得以成立的形式條件。

§30 邏輯的真理

在邏輯的真理中,概念的連接方式主要表現為三段論。其中,一個判斷以另一個判斷為前提或原因。這種真理在形式上完全正確,但至於其是否具有實質內容,乃是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的。 例如,大前提“所有人都是外星人”,小前提“我是人”,得出結論“我是外星人”。該判斷就邏輯而言完全有效,但前提“所有人都是外星人”中所包含的實質內容出現了謬誤,故結論不真。

§31 經驗的真理

經驗的真理具有實質內容,以在表象的第一層次中所獲得的知覺為檢驗標準,例如“太陽東昇西落”是一個基於事實的經驗的真理。

§32 先驗的真理

先驗的真理強調“這種判斷不僅是以經驗為基礎,而且也以存在於我們之中的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為基礎”。這種判斷就是康德曾提出的先天綜合判斷,而“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就是某種屬於主體的、先於經驗的形式規定。

§33超邏輯的真理

超邏輯的真理只有四種,即作為邏輯定律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叔本華認為,這種真理的充足理由只能來自理性的自我省察,並且我們的理性“認識到了這些規律是一切可能的思維的條件”。


關於上述四種不同類型的真理,叔本華真正關心的是其中的形式部分而不是實質部分。而可疑之處在於,經驗的真理為何也被理解為形式性的判斷。叔本華對此並沒有給出論證。

§34 理性

理性必須以知性為前提,若沒有獲得具有經驗實在性的知覺,我們的理性則無法產生概念。這就是說,理性僅僅具有形式的內容而無物質的內容。 “它卻從來也不能從自身的源泉而提供物質的內容。——它只有形式:它是陰性的;它只能受孕,卻不能生育。”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完全取消了智的直覺(νοῦς、 Intellectus、der Verstand);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卻引入了實踐理性,賦予理性(Vernunft)以一種自身建構或生產的能力。對此,叔本華通過還原傳統中對“理性”的理解,徹底批判了康德的實踐理性,認為康德完全顛倒了Vernunft和Verstand,以致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沿著康德的思路統統陷入了絕對的謬誤。

另外,某些哲學家試圖利用理性去證明上帝的存在,也遭到叔本華的批判。他認為,上帝的存在屬於啟示,而不需要任何一種人類的確證。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第五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