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第五章

第五章 关于认知的充足理由律

在前一章中,叔本华探讨了实在事物生成的原因(cause),在这一章,叔本华则集中探讨了作为逻辑层面的理由(reason)。

§26 关于对象的这一层次的说明

在叔本华看来,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知性、知觉、身体,但只有人具有理性。理性和知性的区别是在于,知性(知觉、身体)是和质料相关的,因此是跟实在性相关,它提供的是内容。而理性根本不具有质料的内容,而仅仅具有形式,这些形式即是逻辑学的对象,其中只包含有我们思维活动的形式和规则。

理性的产物即是概念,而这是以来自于直觉表象的抽象表象作为基础的。通过逐步的抽象,表象最终上升到最一般的概念,为了不使这些表象在我们的意识中溜走,我们使用了一些任意的符号来保留它们,这些符号就是文字。

另外,叔本华认为,人们运用文字和语言的过程就是理性发展的过程,即是未受过正式教育的人也能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理性的整个机制。但只有聋子和哑巴是像动物一样不可理喻的。

§27 概念的有用性

理性就是形成概念的能力。概念的作用在于:一、由于概念舍弃了繁复的表象,概念也就比表象更加容易处理,;二、理智对概念的占有就是反思,反思给了人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使人同时思考许多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舍弃任何一种区别,甚至是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区别;三、不仅能对过去和将来进行概括,而且能对不存在的东西进行概括,发展出法律、制度、国家等等;四、概念也是科学的基础,一切科学的目的最终都是通过一般而获得特殊知识。

§28 概念的表象 判断力

首先区分了想象的图画和抽象的概念。

叔本华同意康德把判断力理解为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同意康德对判断力所做的划分:“如果普遍的东西(规则、原则、法律)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它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的被给予了,判断力就必须为此寻求普遍,那么这里的判断力就只是反思性的。”前者称为“归摄的判断力”,后者称为“反思的判断力”。但是,与康德着力于论述“反思判断力”在美学层面的运用不同,叔本华强调其在理性之逻辑层面的运用。他认为,反思判断力就是“在探索对既定的概念或者规则予以证明的特殊场合”,且“一切认识的真正核心就是这种借助于直觉表象而活动的反思;因为它追溯到了一切概念的源泉和基础”。正是借助反思判断力这种从特殊中寻求普遍的功能,理性才能够从特殊的经验表象中抽象出一般概念。

§29 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现在可以勾勒出叔本华关于理性运作的整个框架:知性获得直觉表象→反思判断力将特殊的物质内容普遍化,理性由此形成抽象概念→借助文字固定下来(有些思想无法找到文字表达,对于文字来说,这些思想好得过分了P107)→在概念与概念之间进行推理和判断。

判断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一个判断的成立在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方式的成立,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则导出四种不同的判断种类。在判断的四个种类中,每个判断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才能使其获得真实的谓词,达到真理性的认识,因此,真理也相应地分为四种。认识的充足理由律所处理的就是以下四种真理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

§30 逻辑的真理

在逻辑的真理中,概念的连接方式主要表现为三段论。其中,一个判断以另一个判断为前提或原因。这种真理在形式上完全正确,但至于其是否具有实质内容,乃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的。 例如,大前提“所有人都是外星人”,小前提“我是人”,得出结论“我是外星人”。该判断就逻辑而言完全有效,但前提“所有人都是外星人”中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出现了谬误,故结论不真。

§31 经验的真理

经验的真理具有实质内容,以在表象的第一层次中所获得的知觉为检验标准,例如“太阳东升西落”是一个基于事实的经验的真理。

§32 先验的真理

先验的真理强调“这种判断不仅是以经验为基础,而且也以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为基础”。这种判断就是康德曾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而“一切可能经验的条件”就是某种属于主体的、先于经验的形式规定。

§33超逻辑的真理

超逻辑的真理只有四种,即作为逻辑定律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叔本华认为,这种真理的充足理由只能来自理性的自我省察,并且我们的理性“认识到了这些规律是一切可能的思维的条件”。


关于上述四种不同类型的真理,叔本华真正关心的是其中的形式部分而不是实质部分。而可疑之处在于,经验的真理为何也被理解为形式性的判断。叔本华对此并没有给出论证。

§34 理性

理性必须以知性为前提,若没有获得具有经验实在性的知觉,我们的理性则无法产生概念。这就是说,理性仅仅具有形式的内容而无物质的内容。 “它却从来也不能从自身的源泉而提供物质的内容。——它只有形式:它是阴性的;它只能受孕,却不能生育。”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完全取消了智的直觉(νοῦς、 Intellectus、der Verstand);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却引入了实践理性,赋予理性(Vernunft)以一种自身建构或生产的能力。对此,叔本华通过还原传统中对“理性”的理解,彻底批判了康德的实践理性,认为康德完全颠倒了Vernunft和Verstand,以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沿着康德的思路统统陷入了绝对的谬误。

另外,某些哲学家试图利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也遭到叔本华的批判。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属于启示,而不需要任何一种人类的确证。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第五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