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引言:

木質建材是一種永恆的建築材料,既現代又古老,在建築風格這一特性上,木質結構建築可以跟城市的特點特色相呼應,比較能彰顯社會人文的特點。因為它是天然材質,

所以建築使用起來比較有其特有的一種親和力,消除了建築本身由於外屋產生的冰冷感,而且木結構建築它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可以充分的發揮展示其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特色。

而中國作為最早開始使用木質結構的國家之一,我們從根本出發,實踐出真知採用柱,梁相結合的各式木質構架。揚木質材料的受彎和受壓之長處,避木質材料受剪和受拉之短處,並且有很好的抗震功能,在很早的唐代,中國木結構建築方式就已經自成一套非常嚴整的建造方法了,而我們今天要探索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便是中國歷史上現存的唐朝木質結構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它帶我們一起了解唐朝的文化底蘊,一起了解唐代木結構建築。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一、佛光寺大殿:享譽隋唐兩朝的名剎古寺

在五臺山三千懷抱,氣勢巍峨的山村邊,屹立著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神秘建築,它雖然沒有繞樑的梵音和嫋嫋的香火,也沒有門庭若市的香客來祭拜,卻能夠千年不倒,它是長久不老的傳奇古剎。

五臺山佛光寺是建築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早在隋唐時代,它就已經是五臺山名剎古寺了,這個佛光寺的大名經常在各部史書資料中有所提及。而且,他也經歷了很多次被毀和修葺,在晚唐時代,我們的佛光寺東大殿再次被重建,巨大的佛壇對面開間,正中間塑立三座主佛以及脅侍菩薩,在巨壇之上,還有散置著的菩薩,力神等等二十餘尊,這些都是唐代時期的塑像,東大殿的木結構建築,以及殿內的壁畫更是唐代的標誌建築。

在晚唐時期,佛光寺經過了一番重新修葺之後,也因為當時統治者不允許佛教發展,伴隨著佛教衰敗,佛光寺也逐漸沉淪,除了宋朝時期的文殊殿一些小的修築之外,漸漸被外界所遺忘,珠玉蒙塵。

直到後來,在我們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跟林徽因堅持不懈的尋找之下,它才重現於世,並且推翻了日本人認為中國古代的建築——唐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已經不存在了,要觀賞唐代木結構建築需要去日本東京和奈良的囂張言論。

在東大殿的南邊一側有一座跟敦煌壁畫裡邊描畫的磚塔是一模一樣的磚塔深深地證明了佛光寺的建築歷史在唐代或者建築在更早時期的定論,梁思成發現它時,贊它是“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東大殿裡邊建設設計的唐代專屬題記,有唐代史實文化的專屬壁畫,有唐代特色風格的雕塑,唐代特色風格的建築,這些被大家稱為“四絕”,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二、佛光寺的建築構架:它是抬梁式木構框架的經典之作

佛光寺東大殿形象的展現了藝術和結構的高度統一,是作為中國古建築現存的技術水平最高的,體量規模最大的,唐朝木結構建築的典範,雖然是簡單的平面構造,卻又具有豐富的室內空間。

各種形式,大小不一的上千個木結構構件通過我們特有的榫卯結構緊密的咬合在一起,構件雖然有很多,但卻沒有一個沒用的或者多餘的,外觀建造造型還非常的優美,沉穩,雄健,大殿裡是由屋頂、樑架、斗拱層、“回”字形柱網平面來共同構造的“金廂鬥底槽”,具有唐朝時期殿堂建築的典型建築風格。

在唐宋時期的古建築中,這種使用斗拱層的抬梁式殿堂建築裡,簷柱和金柱的建造一定要是等高的,也稱內外柱等高,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典型的斗拱層抬梁式建築,它的內外是通過樑枋和斗拱相組合,再架起它的平闇,最終以此來撐起整個大屋頂。

這種建造方式在唐代主要是使用在皇宮建築和寺廟建築這種最高等級的建築中。其他的現存的唐代以後的殿堂樓閣大部分是簡化的建築風格,它們的特點是簷柱比金柱矮上一兩足材,在金柱頭上的輔作被簡化變小,並且取消了平棋枋和消明栿,僅用草栿,在有天花的情況下,底層的草栿會兼做平棋枋。佛光寺東大殿的大梁和栱層結構,作為殿堂昂結構最前端支點的是下面一條大梁,而上面的那一條大梁則壓住昂尾,兩條大梁跟中間斜著的昂一起組成殿堂上方結實而又沉穩的槓桿結構。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三、佛光寺東大殿還有跟日本天平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相同的小方格平闇,這也是其作為大唐殿堂式建築的典型例證。

(一)“樑架”之美

東大殿的樑架還採用了託腳叉手,託腳也就是檁和下一層梁頭之間斜著放置的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扶持檁,清朝時期的建築就沒有這個構件;而叉手是指脊檁和平梁梁頭之間斜著放置的木件,主要功能是扶持脊檁的斜撐,在明清時期這個構件也被拆除了,改用脊瓜柱。東大殿的平梁上邊最上邊的一端使用了三角形的人字骨架,這種房梁骨架結構的使用,可以說在現存的全國範圍內的木結構古建築位列第一。

在平梁之上使用大叉手而不是侏儒柱,兩個叉手之間相交的頂點跟令拱相互交錯,而替木跟脊搏是受令拱承託,這些都是唐代時期的建築特色

。這些傳統的屋樑構架上部的建造手法都是從漢代延伸相傳的,在南禪寺大殿和山東地界漢代朱鮪祠的石刻上也有見過這樣的建造手法,只是這種結構在五代之後就絕跡了。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二)“升起”之美

佛光寺東大殿的屋面坡度比較平緩,簷口和正脊都有所提升的角度,建造升起曲線,在唐宋古建築裡邊,“升起”

這種建築方式比較常見,也就是從房屋中心開始,兩側的簷柱都會比中間的次第稍稍高出些微的建造方法。

屋簷的升起便是:中間的柱子高度不變,次間、梢間、盡間比中間的柱子頭依次抬高兩寸,讓房屋的簷口逐漸形成一條緩和而又升高的曲線。

而翼角則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屋簷轉角的地方,因為它向上翹起,就像是一隻舒展羽翼蓄勢待發準備翱翔於天際的鳥兒,而被稱為翼角,從唐代開始就出現了翼角翹起的屋簷,屋角的地方角梁斷面的高度大致是椽高的三倍,角梁跟椽的下端都是搭造在簷檁之上的,通過鋪望板的方式,來讓角椽的上皮漸漸變高,高度達到了跟角樑上皮一樣,殿堂在設計上專門各在屋角的地方正側面的檁上墊上一根三角形的小木條,這種木條在宋代被叫做“生頭木”,而它在清代被稱為“枕頭木”

這樣墊造屋簷到轉角的地方就可以出現平緩的升起上翹。因為“升起”的建造手法,從屋簷到轉角的地方有些微的弧度並且轉折自然,從殿堂美觀的角度上分析,唐朝時期的轉折過度並且自然,明清時期過度顯得稍有生硬突兀。並且東大殿的殿簷探出足足有三點九六米,這是宋朝開始的木結構建築裡所沒有的。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三)“斗拱”之美

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拱肥碩,經實際測量,它的斗拱斷面尺寸達到210*300釐米,這種建築風格有晚清時期斗拱斷面的十倍之大,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也曾評價東大殿:殿簷出探深遠,斗拱雄偉寬大,是典型的唐代古建築。

而且東大殿的內外柱上總共採用了七種斗拱構件:外簷柱頭的斗拱鋪作,外簷補間的斗拱鋪作,轉角的斗拱鋪作,內槽柱頭的斗拱鋪作,內槽山面中柱柱頭的斗拱鋪作,內槽補間的斗拱鋪作,內槽轉角的斗拱鋪作。

其斗拱製作靈活巧妙,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都有雙抄雙下昂,內槽轉角改成偷心造不設置單獨的橫栱,也就是在內槽柱子內側插拱作為七鋪作偷心造,這也是因為佛光寺實際用途,佛像的圓光罩比較佔地方沒辦法放下橫拱的原因稍作調整改動,全部採用偷心造的手法。七鋪作斗拱的縱橫霸氣,震懾四方,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它是現存的一個斗拱挑出層次最為顯赫突出的一個實例。

佛光寺大殿:是中日曆史建築學術之爭,更是傳統建築之美的縮影


結語:

灼灼生輝的佛光寺歷經千年屹立不倒,它的唐代木結構建築特色讓我們顫慄,它的唐代四絕帶我們回到唐代的建築文化中,它的多姿多彩,巧妙靈活的構造和建造手法不同於宋元明清,更是為我們增添了瞭解唐代殿堂建築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但是它又超脫了建築本身的由於歷史時代而產生的歷史和文物價值,它被梁思成先生髮現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它的發現把這一重大發現投擲在了一個更為龐大、宏闊的歷史背景下面。

這座雄偉而又恢宏的唐代殿堂建築從此便成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個充滿了暗喻嘲諷的符號,中國和日本歷史建築學術之間較量,曾經因為它而發生戲劇性的大轉變,它本身參雜了更多的民族色彩的情感和政治征服角力在其中,在梁思成的建築日記當中雖然記錄了無數的非常具有特色的中國建築跟佛光寺是一樣的,但是,它又是不同於其他建築的,佛光,不僅僅是佛光;建築,不僅僅是建築。

參考文獻:

《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

《山西佛光寺東大殿詳解》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