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青春期的叛逆有哪些表現?

東伯毅


1、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青春期學生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2、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春期學生當中,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春期學生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

3、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或否定

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學生,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春期學生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對學校、教師的教育和學校制度,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無端否定。

4、對老師教學和行為的偏激評判

由於對學校部分老師的不認同和抵制,對老師所教的學科與相關科目學習出現滑坡現象。有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差,不找自身的原因,總是挑老師的毛病,與老師對立,並煽動學生的對立情緒,不但自己不學習,還形成一股和老師敵對的勢力。這也是青春期學生當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5、對成人和家長的牴觸情緒的明顯增強

青春期學生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端,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

6、對異性的盲目信任及親近感增強

青春期學生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他們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青春期學生的“早戀”是令家長和學校頭痛的事,而且愈演愈烈。“早戀”的盲目性和不穩定性使得許多學生的感情機能減弱,情緒不穩定。時而高興、時而沮喪、時而自我欣賞、時而自我討厭,缺乏控制自我感情變化的能力,不僅影響學習和身體,而且會在社會不良因素的強烈誘惑下受騙上當,步入歧途。

7、對內心世界的封鎖。

青春期學生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對象,只好訴說在日記裡。這些日記寫下的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而心理的長期壓抑又會使學生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渴望理解又無從表達,便會覺得無人理解,會在某特殊的場合下爆發,甚至於一些青春期學生會因無法渲洩而患自閉症或選擇自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8、對社會要求的矛盾態度。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

教育對策:

應對青春期逆反心理有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於青春期學生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

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牴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教育處在青春期逆反狀態的學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罵不行,因為打罵只能增加孩子的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說教又被孩子當作了“耳邊風”,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為對學生們那並不成熟的個性和主見不加約束的話,難保他們不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家庭採用民主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應採取適中的原則,家庭成員之間教育一致,創造寬鬆和諧的家庭氛圍。

學校應為青春期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建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教師採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順利渡過心理逆反期。




兒科醫生鮑秀蘭


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能經歷叛逆期,青春期的叛逆期比較常見。常見的還有婚姻叛逆期。所謂的叛逆,其實就是主觀意願和客觀現實不能協調。所以叛逆的特點特徵很多,主要還是看主觀和客觀在哪一方面存在衝突,且不能有效對待。舉幾個例子,想和異性交往與被管束。想吃愛吃的食物被管束,想瘋狂的玩,被管束。想得到關愛,被拒絕。叛逆的時候,最突出表現就是一根筋,不聽任何和主觀有衝突的解釋,儘管是有益的關鍵的。如同婚姻一樣,婚姻叛逆期,就是內心產生一根筋的想法,在生活中叛逆婚姻的行為就會很明顯。比較有效的方法有幾種,早期的潛移默化,早期及時解釋清楚疑惑和神秘感比較強的問題,減少因為自己脾氣和性格的缺陷對孩子無形的傷害,比如沒多大點事,就是一頓臭罵等。早期不斷樹立和強化理想。有人生和哲學上的疑惑,要及時解決,拖的越久,路偏的越離譜,同時消耗孩子的精力去走彎路。不要過分的提高孩子的自尊標準,溺愛就是過份的提高孩子的自尊標準。時間原因,不多說了


有魚就是菜


我反對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貼標籤,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有青春叛逆行為,不可以以偏概全。

對於青春期,家長似乎一直都當作洪水猛獸,實際上,平穩度過青春期的也不在少數,關鍵是家長怎麼做。我們都經歷過青春期,所以更應該感同身受,多多理解孩子。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入手:

1.尊重青春期的孩子

為什麼我要把尊重放在首位,就是因為很多家長腦子裡壓根兒就沒有這個概念。只一味要求孩子尊重長輩和他人,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也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尤其是家長。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乖巧可愛的小寶寶,他們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如果家長能夠懂得尊重孩子,那麼你就贏得了青春期孩子的內心。



2.相信孩子,不隨意猜疑

說到青春期,就必須提到家長和老師們都特別擔心的“早戀”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宜疏不宜堵。十三、四歲的孩子,對於異性的好感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懵懵懂懂的欣賞與喜歡。我曾多次在悟空問答看到很多家長對此變現出來的擔心,甚至於和孩子劍拔弩張。這本來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孩子交友本身是單純的,很多早戀其實就是這樣被猜疑出來的。你要知道,此刻的他們並不足以去肩負任何責任,你越緊張,孩子就越想嘗試一下。所以,給予孩子基本的信任,是家長的必備素養。


3.和孩子做朋友,不發號施令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父母親怎麼可能和孩子做朋友?不是不可能,是你放不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覺得父母親的威嚴不容置疑,說白了面子觀念阻礙了你們的親子關係。只有你放低身段,具有同理心,願意和孩子做朋友,多交流溝通,去了解他的內心,他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青春期,是一場親子關係的昇華,是孩子人生當中一個重要的成長階段。父母親對孩子的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是不是逆反,決定權實際來自於父母親本身。


小王子愛上狐狸


青少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這一階段青少年和父母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非常不穩定。所謂的“叛逆”,正是由於這種角色變化期的不穩定造成的衝突。

一、 青少年的變化青少年的角色變化:兒童→成人,不獨立→獨立 青少年面對的矛盾:想獨立卻能力不足,想被家長當做成人對待家長卻不理解

對青少年來說,青春期是他們逐漸從屁事兒都不懂,安安心心玩耍、上課的兒童,演變為成人的時期。 這個階段的人,對於自我獨立的追求慾望非常強,很希望能夠獨立生活、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但偏偏這個時候,他們的體力、智力、經驗,還不足以支撐他們對於自我獨立的嚮往,所以他們會爭取一切機會,去追求獨立、自我決定,與“強權”(父母、老師)對抗,這會帶個他們獨立的快感。

舉個栗子: 父母讓我向東,(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向西 父母讓我吃飯,(因為我是成年人了,我不要別人替我做決定)所以我偏要喝湯

這個時期的特點:1. 渴望與強權對抗,以體現自身獨立,彰顯自己的實力,但內心又懼怕強權。 例:反抗父母、反抗老師、蔑視主流思想與文化。但很多時候又需要父母、老師的關心與幫助。 2. 極度渴望收到尊重,渴望隱私,渴望一切成人世界的東西。 例:自尊心極強、敏感,家長很容易觸碰紅線 3. 夢想開始萌芽,開始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雖然不一定合理) 4. 強烈的自我實現慾望,希望得到關注,希望成為眾人關注的對象。 例:模仿一切“酷”的行為,比如奇裝異服、抽菸、打架 5. 充沛的體力與精力,亟待發洩。

二、父母的變化父母角色的變化:指導者→陪伴者,命令→建議 父母面對的矛盾:年齡差異導致無法理解新思潮;習慣了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一時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

對父母來說,這個時期的角色轉化也很困難。 兒童時期,孩子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智力不足,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依賴家長。所以養成了聽父母的話的習慣,家長也習慣了幫孩子搞定一切,指導孩子如何成長。 突然有一天,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成長的指導變成了粗暴干涉,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了個干涉隱私。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對待孩子的模式從“成人→兒童”模式,切換成“成人→成人”模式。

舉個栗子: 小時候給你讀日記聽,青少年你看他日記那叫侵犯隱私權 小時候說粑粑麻麻幫我,青少年說爸媽你能讓我自己決定嗎?

三、如何避免

1. 改變認知讓青少年認識到“人生而高貴”是很重要的,改變他們關於“酷”這件事情的認識。 讓他們知道“酷”不是欺負他人,不是奇裝異服,不是吸菸,更不是吸毒。酷,是能幫助他人,改善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告訴他們,你們生來就是改變世界的,你們能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需要一個很長時間耐心的引導,才能實現。 而且,由於社會本身對於“酷”,對於“成功”認識的畸形,這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2. 相信他們青少年的主要任務就只是學習嗎?按照知乎上的風格,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麼除了學習,青少年還應該幹些什麼? 如果你蔑視的說:“小屁孩就好好學習,沒事兒打打遊戲”,那你就小看了他們。 想想看,數學神童、公益少年、舞蹈神童、計算機神童。你們推崇這個類型的青少年,卻又蔑視自己身邊的青少年,你們的世界我看不懂。 相信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很多很多事情,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機會。給他們機會去幫助他們,做公益,做社會服務,通過自己的創造力解決社會問題。

3. 父母的配合

家庭環境,對於一個青少年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家庭越是壓制,青少年就越是叛逆。家長越是想維護自己的權威,青少年就越想嘗試著去蔑視這種權威,以獲取獨立的感覺。

家庭能做的,應該是創造一個環境,利用環境去影響青少年。什麼氛圍?你想讓青少年成為怎樣的人,就創造怎樣的氛圍!你想讓他讀書,你卻每天看電視。你想讓他好好學習,自己卻整天打遊戲搓麻將。也許兒童時期他們不理解為什麼,但青少年時期,他們想的一定是“憑什麼”。

4. 形成新的團體

青少年時期,非常需要團體認同,所以團體對他們思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光是青少年,想象一下,當你成為一個團體中的異類時,你會覺得舒服嗎?

最基本的,幫助青少年遠離對他們造成不良影響的群體,正如孟母三遷。

但很多情況下,影響青少年的的團體比較大,例如學校。這種時候,幫助青少年遠離不良環境的成本會非常大。這時怎麼辦呢?

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新的,更健康的團體。例如我們正在嘗試的少年組。嘗試把幾個不同的青少年彙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團體,打造一個健康的團體文化。這樣,當青少年在其他大環境下遭到群體排擠的時候,新的團體,可以給他們力量,幫助他們堅持正確的思想理念。


書亦或為情寄


大家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青春期叛逆”,包括我們每個人大都經歷過這個時期,不過一提起這個詞,給人的直接印象便是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叛逆的一種現象,我想在這之中是有很大誤區的,人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真正的“青春期叛逆”究竟是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很是個值得商榷的話題。


首先要弄清楚普通父母所理解的叛逆是怎麼回事,說白了就是不聽父母的話了,樣樣事情喜歡頂嘴了,你要他這麼幹他偏那麼幹,講到底就四個字不好管了。主要表現在下面這幾個方面:

1、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甚至會大聲反駁別人的意見和看法,往往會堅持己見,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和獨立意識。

2、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對於父母提出的要求會不加思索的抵抗。


3、認為絕大多數規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應該修改甚至徹底廢除。

4、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反感甚至厭煩,出現過激行為。

5、對於那些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大加讚賞,嘲笑甚至譏諷那些成績優秀或進步的同學。

6、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反正就是和你“對著幹”。



這就是大多數父母口中的叛逆,那麼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突然跑過來,叫你去做一件事情,但卻不告訴你原因,就說是為了你好,你會去做嗎?
我想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吧!這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叛逆”的核心問題!!!小的時候大家都傻傻的,自己的想法很少,全都是聽父母的話,父母叫我們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也不會去問原因,或者問了原因雖不情願但還是在父母的威嚴下照做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長大了,他接觸的事物多了,看的書也更多了,他有自己的想法,這時父母的想法就不再是權威了,而是一個建議,他們有權選擇或堅持自己的想法,關鍵是他們更喜歡自己獨立地去處理事情,即使出錯他們也想自己承擔這個後果,但一定要自己實踐,父母提的好的建議他們會採納,但若父母提出一個建議是不合理的,他們就不予施行,除非他們的父母說服他們,而大多數父母都是隻告訴孩子要這麼做,但從來不告訴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從這點上來看應該說孩子還是很講道理的。


恆努力啊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但是心理逆反,也就是指叛逆期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一般小孩子在11一12隨開始就會接觸很多東西,會有自己的主見,對父母也不會言聽計從了,所以我們感覺小孩子叛逆了,一般表現也就是凡事很父母對著幹,你說向左,他就偏向右,你說對的,他就偏說對的,只是以此來告訴父母“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不能再用強橫的態度來規範他的行為,而是要引導,多講道理!慢慢的小孩懂得越多了才越容易度過這段時期!


非灬也


成年人忘性太大造成誤解小孩行為,從而有“叛逆”一詞出現。

這樣理解解釋就順暢了:

脫群.獨立.自己單獨生存。

由是一切自作主張,自拿主意,由這視角再看孩子們,就沒反叛了,而是必然了。

錯誤造成誤解見也。

造成錯誤誤解的,除成年人忘了自兒時狀態外,主要是3歲前的幼兒假象促成造成的。

即,戀母跟隨大人的離不開成年人假象,這一欺騙給成年人造成終生呵護自孩子的錯誤信號,從而孩子60歲了,自己80多歲了,仍是操著孩子的心存在著的。

這就是孩子:乖.好.聽話,等現象。

當不聽話.好.乖,時就反叛叛逆了。

這都是3歲前,大人一離開就哭鬧害怕,守著不離太遠就寧靜自然的假象,引出的後果。

若有叛逆的話,那麼4歲童的犟嘴已經開始了,5歲揹著大人做自事已明顯了,6歲說謊已完全反叛了,8歲分出你的我的已執行了。而10歲後有很多事項不說瞞著大人,且孩子間有訂盟約,共瞞大人,已不可逆轉了。12歲受氣逃家出走,已不可挽回了。15歲互抬扛不服氣,已脫離受控了。16歲後越玩越遠,回家不按點,已反駁大人了。18歲後合理離家,興奮都自抑不住了,獨立的渴望可窺一斑。當結婚後立刻分家,已不再遮掩了。

此列人人經歷過,不分男女,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狀態。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青春期屬於個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由於這個期間的發展非常複雜、充滿矛盾,因此又稱為“逆反期”、“危機期”,青春期個體在身心發展的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與兒童感之間的矛盾心理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

青春期的逆反表現主要有,一是要求獨立自主,我的事情我做主;二是與父母的關係衝突,親子關係動盪;三是質疑父母及老師的權威,對父母、老師的言行品頭論足;四是對凡不符合自己意願的父母要求表示硬抵抗,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有時對父母的要求採取軟抵抗表現為漠不關心,冷淡相對;有時也會遷怒於他人。


老左心理工作室


青春期可能有的表現:衝動、難溝通、愛冒險、對抗父母、脾氣暴躁、拉幫結派、不合群、早戀、性好奇、沉迷遊戲、小說、虛擬社交、漫畫、cos、瘋狂追星、厭學、自卑、自傲、壓力過大、對相貌不滿、自殘、抑鬱、酗酒、睡眠困難、厭食障礙、離家出走、自殺……

過了這個時期會稍微有些好轉的表現:衝動、難溝通、愛冒險、對抗父母、脾氣暴躁、自卑、自傲、瘋狂追星、對相貌不滿、拉幫結派、不合群。

說是稍微好轉,是因為有的孩子是學家長的,所以家長也需要自己成長,給孩子做好榜樣,不然像衝動、脾氣暴躁、沉迷遊戲、酗酒這些完全可能是家長教的,而自卑或者自傲、對相貌不滿、對抗父母、拉幫結派、不合群,也完全有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導致的,成年了以後也不會改變,會跟隨他一輩子。

而難溝通、早戀、性好奇,是需要家長去教孩子的,孩子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會的。

而沉迷遊戲、小說、沉迷虛擬社交、漫畫、cos、瘋狂追星,注意!是要沉迷!是要瘋狂!如果孩子一天只上半個小時網你還覺得他沉迷,我覺得你可能需要干預。如果孩子一天三五小時以上,放棄學業,逃課去做這些事,那孩子需要的是專業的諮詢師干預。

而厭學、壓力過大、過度自卑、自殘、抑鬱、酗酒、長期失眠、厭食障礙、離家出走、自殺,真的愛他,就趕緊送他去靠譜的地方心理諮詢吧。

最後,補充兩個點:

1.不建議送軍事全封閉學校去,有的父母沒有辦法了,在家裡完全管不住了,就想送全封閉軍事學校,覺得送過去了,至少知道孩子在哪裡,至少知道孩子沒闖禍。因為這樣的學校是以限制自由為前提的,而青少年們其實是在摸索著長大,送去這樣的學校是完全違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的,二次傷害的也不在少數(那些從封閉學校回來就弒母、斷絕關係的,不在少數)。建議先嚐試正規諮詢。

2.很多習慣是父母都有的,比如衝動、脾氣暴躁、沉迷遊戲(現在大人沉迷王者榮耀等遊戲的不在少數吧)、沉迷小說、夫妻關係困難,這些情況,想引導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難的,如果是幼兒,你還可以用權威壓,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長得人高馬大了,心也野了,你是很難用權威來壓的。所以有的人也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這些情況,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心理諮詢的幫助。不然孩子給治好了,回到家裡,還不是又反覆了。

歡迎大家關注頭條號,獲取更多青春期的解讀和相處技巧。

王老師的心理諮詢室


大部分青少年在14歲左右是叛逆行為的高峰期,也就是初中快升高中或者剛上高中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叛逆行為主要表現在:



1、叛逆期做出來的事大多不計後果,只為追求刺激而逞一時之快,所以經常會做出一些比較極端的事情,比如逃課上網吧,去學賭博吸菸甚至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

2、叛逆行為主要針對在老師和家長之間;

3、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被說教,喜歡我行我素,不喜歡被約束,喜歡挑戰權威,比如跟學校或者家長對著幹;



4、易怒,衝動好鬥而經常喪失理智,報復心與破壞力強,喜歡以暴力壓服別人;

5、渴望被別人認同,期望別人把自己看成大人,並且渴求能與異性接觸交往,對性有好奇和渴望心理。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的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家長和老師應該耐心引導,而不是一味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