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文物之所以稱為文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物承載了過去,見證了時間,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時至今日,在冰冷的展覽品,文物展示給我們的不再是物體本身,而是生動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是文物的共同特性之一。一件文物不論大小,只要足夠獨特,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內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球”。乍看上去,這“小球”通體渾圓,線條飽滿,鏤空刻花,讓人看了很舒服。然而,當你細看,就會發現“小球”除了外觀製作精美外,內部也是別有玄機;有兩層機環,最裡面是半圓形金香盂,盂內盛放香料。“小球”無論怎麼擺動,盂內裡面盛放的香料也不會潑灑出去,讓人嘖嘖稱奇。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這個小球就是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在眾多館藏中顯得極為普通而又與眾不同。

就體積而言,香囊的確不大,即便是最大的外徑也只有4.6釐米。在碩大的青銅器以及陶俑面前,你會很容易忽略他的存在。就工藝而言,香囊通體鏤空,外壁用銀製,表面佈滿葡萄花鳥紋飾,顯示了不俗的鏤刻、鏨刻工藝。就機理而言,香囊內外有兩層的銀製機環以及金制的香盂,各部件之間由鉚釘鉚接,非常牢靠。同時,內外持環邊緣處用活軸銜接,活動自如,從而保證香盂能隨重心而變,不致於上下左右晃動發生傾覆。這種和陀螺儀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精美的雕刻、出眾的工藝、不凡的機理,都註定這不是一個尋常物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定位在唐代。從香囊身上,我們至少可以讀出以下幾個關鍵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是華美。香囊做工複雜,華麗精美,這符合當時唐人的審美取向。唐朝政治統一,經濟發達,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這些都註定了唐人包容的一面。這種包容又影響了唐人的審美取向。當時,人們崇尚繁複華美的東西,幾乎所有明豔、華貴、富麗的東西,都是人們推崇的對象。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二是融合。葡萄是西域物種,後來引進中國;到了唐初,葡萄已傳入玉門關一帶;唐太宗滅高昌時,更是將葡萄和葡萄酒技藝都帶回了長安。從此,人們品評葡萄都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葡萄味美,葡萄酒又是佳釀,唐人對葡萄有著特殊的感情,乃至延伸出了很多“葡萄文化”。王翰的《涼州詞·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幾個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來自西域的葡萄酒是必不可少。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有諸多外來文化的影子,一定程度上,這是唐文化兼容幷蓄、交流發展的結果。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三是故事。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涉及到兩個故事。

其一是關於尚書租庸使劉震。劉震是尚書租庸使,負責唐朝中央政府租庸調的徵收以及“瓊林”“大盈”兩個倉庫的監管,地位比較顯赫。公元783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兵勤王,在去洛陽的路上發生兵變又折回長安,德宗倉皇出逃,劉震則挑選了比較貴重而又易於攜帶的財寶出城。這點《唐兩京城坊考》有所記載,後人推斷這包括香囊在內的寶藏就是劉震埋入地下的。不過此說倒有不少爭議,畢竟劉震官位不低,而在正史中並無此人記載。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其二是關於楊貴妃的。唐張祜《太真香囊子》詩云“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這說明楊貴妃平素喜好戴香囊的。馬嵬事件之後,楊貴妃香消雲隕,但玄宗對她的思念始終不減,乃至重返長安後,命人重返馬嵬坡為其遷葬。後來得到的便是“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這九個字。玄宗定拿到了這香囊。香囊是貴妃愛物,必然非同一般,想來與這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應該是一個東西。

馬嵬驛兵變後,玄宗命人為貴妃遷葬,最後得到九字答覆

大唐盛景已去,美人消失無蹤,唯有這香囊能穿越時間,流傳至今。而今,我們亦可從中去回溯過往的一切。這裡有盛世華章,有戰地悲歌,也有悽美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