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貧困戶的腰包咋催脹——看山西省陽高縣借力產業實施“怎麼扶”的路徑圖

貧困戶的腰包咋催脹——看山西省陽高縣借力產業實施“怎麼扶”的路徑圖

貧困戶的腰包咋催脹——看山西省陽高縣借力產業實施“怎麼扶”的路徑圖

在山西省陽高縣古城鎮見到農民侯青時,他已喜摘貧困帽。盤點去年他家老倆口1.7萬元的收入,老侯如數家珍:兩份養牛股份分紅600元,一份金融貸款養豬股份分紅3000元……

贫困户的腰包咋催胀——看山西省阳高县借力产业实施“怎么扶”的路径图

據瞭解,在陽高縣像侯青這樣上演由貧到富的精彩故事不是個例。四年時間,該縣79個貧困村實現退出、32041名貧困人口脫貧,這是產業花結出的致富果。立體化培育扶貧產業,精準化落實產業幫扶。產業成效的底氣,提振了幹群的士氣:今年要整體摘掉貧困帽!

借力產業“怎麼扶”的路徑圖繪出了陽高的小康卷。

Part

1

找準撼動貧困根的支點

——立足優勢、放眼全國,精準佈局扶貧產業

決勝脫貧之戰打響,也引發了陽高幹群的思考:從戴上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傾力抓扶貧,但時至2014年全縣仍有118個村43569人未脫貧。顯然,貧困之根扎得深!

撼動貧困根的支點在哪?無疑,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發展什麼產業,引起了決策者的深思: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富不富,產業是支柱;支柱硬不硬,重在選對路。於是一場大調研引發出了大討論:

發展蔬菜種植陽高有優勢卻不強勢。長在土壤氣候上,短在規模和龍頭企業上。大白登鎮幹部直言不諱,“我鎮雖有大棚千棟,卻羞稱產業,‘腸梗阻’鏈條不完整”。長短一比,比出了產業實施的發力點。

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測結果,給陽高的小雜糧質量“正了名”:其中,小米氨基酸和鋅含量分別是同類產品的2倍和4倍;“可和嬰兒母乳媲美,能充當缺乏母乳者的良好替代品。發展有機旱作農業絕對是促進脫貧的好途徑”。

大嘴窯杏園名列中國美麗田園之榜,杏蛋滾成金蛋,“一顆杏”就讓貧困村脫了窮殼。論證杏果經濟林扶貧產業,有人剛把眼前的明例舉完,又有人吟誦起了明代陽高一王姓讀書人寫的《勸種杏樹歌》:“眾鄉親,聽我說,故里怎把窮皮剝?……君不見,誰家有杏林,不愁餓扁肚!誰家多杏林,盡過好光景!”“引經據典”,闡釋一個觀點:發杏財古人尚知此道,今人無需多疑。

陽高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玉米產量多,環境容量大,承接養豬產能轉移,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建設全國生豬主產區,這同樣是一條產業扶貧促脫貧的“正道”。有人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陽高縣情緊密地結合起來來論證。

怎樣精準佈局扶貧產業,熱議的不光是全縣幹部,話筒更是在群眾中傳遞:神泉堡的驢肉,下深井的糕,黃彥溝的羊肉萬里銷……這些產業要做大;陽高毗鄰黃花之鄉大同縣,傍著鄰居種黃花,定能“沾上光”;乾旱是陽高的制約瓶頸,但也是發展優勢,可讓太陽也產錢……

理越辯越明,路越論越清。一幅扶貧產業佈局圖繪出了“怎麼扶”:壯大“棚+杏”,用活“地和林”,建設全國的“米袋子”、京津的“菜籃子”、北方的“肉案子”和走向世界的“杏盒子”。

“4+N”的產業佈局有人稱其“大手筆”:瞄的是貧困戶,謀的是鄉村振興,圖的是大發展。在全縣扶貧工作會上,陽高縣委書記馮曉雷的發言道出原委:按照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不但要擺脫貧困,更要突出“造血”,藉機擴大中等收入群眾規模。

Part

2

實施產業項目運作的力點

——“引、借、育、幫”破難題,全力壯大扶貧產業

發展產業促脫貧,路徑雖無疑問,群眾卻有不同。該縣扶貧辦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全縣19936戶43569名貧困人口中,有40%左右人口“困”在勞力和技術上。有人坦言,即使把金山擺在他們眼前,也因沒體力和利器而“砍”不下丁點。

謀的是大產業,面對的是弱群體。怎麼辦?一番思索後,路就這樣走出:資金跟著貧困人走,貧困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顯然,“能人”就是這條路的力點。能人從哪來?

——築巢“引”:“我建車間請你生產”。步入王官屯鎮西堡村,120畝的荒地上“長”出了年出欄1.8萬頭生豬的養豬場。像這樣的養殖場以及配套的種豬場、洗消中心,遍佈陽高11個村。這些“車間”總投資2.8億元,資金主要來自5000戶貧困戶的扶貧金融貸款。貧困戶建“車間”,正大集團租賃“車間”搞養豬,20年的合作將引來紅包滿滿:租賃費付本還息還分紅,去年3706戶精準扶貧戶已拿到了1111.8萬元的紅利,人均增收3000元;100萬頭的生豬全產業鏈還可拉動4萬畝玉米種植銷售以及5000人的就業。縣農委李世成說,達效後陽高年養生豬量可達200萬頭,建設北方的“肉案子”不是虛傳。今年該縣為貧困戶新建的4000棟5000畝移動大棚中有近一半大棚被北京新發地、海南佳偉公司的“能人”承包經營,無勞力的貧困戶“坐享其成”,收穫著每年一個棚1500元的租賃費;而有勞力的貧困戶又多了份收入渠道,近千名貧困戶將把千萬元大棚務工收入裝進腰包。

——向外“借”:“借你車間幫我生產”。古城鎮去年669名貧困人口把20多萬元的養牛紅利揣進了包。鎮幹部說,“這些錢就是借車間產的利”。發展產業促脫貧,該鎮掛靠上了一家農業龍頭企業,鎮裡統一購置500斤左右的西門塔爾牛258頭,由該公司託養代管,一年為一養殖週期,一週期末一分紅:扣除政府投入的產業本金以及企業的飼養成本和管理費用外,所產生的純收入全部分紅到戶。紅利沒上限,卻有下限,每人每年分紅不低於300元。貧困戶侯青說,這相當於把“產業存入銀行”,光收利還沒風險:風險企業擔,紅利可翻番,本金永遠在,項目持續轉。

——自己“育”:“共建車間共同生產”。近三年,陽高縣扶持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年均以300個的速度遞增。這些合作社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合作社經營、農戶參與,使本地能人和貧困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推動著扶貧產業的發展,催脹著貧困戶的腰包。鰲石鄉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引領下,走上了寒富蘋果套種中藥材的脫貧路。進入盛果期後,項目涉及的560名貧困戶僅此年人均收入可達上萬元,今年已將林下套種的黃芪賣了240萬元。難怪群眾感嘆:“一塊地利連利,長遠利眼前利;合力攻堅脫窮皮,對此怎能不喜泣。”

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陽高更是順應民意幫扶到家。夏家場村今年新建的19棟大棚,全部按照貧困戶的意見辦:你說建哪就建哪。大棚建到了各自的地頭,甜到了他們的心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縣今年專門拿出了1500萬元獎勵資金,用於激勵貧困戶自主創業。

盤點陽高縣扶貧產業投入金額,副縣長王吉連稱“歎為觀止”:貧困戶人均產業幫扶基金3000元,絕對空前!大投入引出大景象,在陽高鄉村遍地上演著扶貧產業進田、駐企、入院、上屋的生動畫面,每個貧困戶精準實施幫扶產業至少二三個。大景象引出大效益,三年時間,全縣新發展設施蔬菜園區10個,新建移動大棚10000棟10000畝;建成千畝杏果經濟林園區5個,2000畝黃花產業園區2個,千畝中草藥基地6個,發展小雜糧等旱作農業2萬畝……縣產業辦主任白仕君介紹說,光新發展的蔬菜一項扶貧產業,為全縣貧困戶年增收4000萬元不在話下。

Part

3

扣緊產業項目鏈上的重點

——舉龍頭、強技術,創品牌,完善扶貧產業鏈條

對陽高的產業扶貧路徑圖,縣委副書記龐君這樣打比方:如果把產業扶貧看作擺脫貧困的槓桿,支點就是產業佈局,力點就是項目運作,而重點就是龍頭、技術和品牌。

古城鎮寺塔村農民高明國做夢也沒想到,地還是那塊地,種的都是谷,收入卻兩重天。新品種讓他開了眼界:沒見過這穀子一苗結5個穗,也沒見過這種穀子產量是原產量的3倍。引種新品種,使用新技術,產品有機質,去年讓高明國的3畝薄田多收了900斤,也多賺了1260元錢。

貧困戶收穫著產業科技的紅利遠不止旱作農業,小白登村的26棟扶貧大棚在行內人士眼裡堪稱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孵化基地”:設施不同,品種不同,備耕不同,管理不同。科技實招招招見實——“天敵昆蟲防蟲害、生物菌劑防病害,不留半點農藥害,真正綠色無公害”,所產西紅柿的售價比同類產品雖貴,但供不應求。這新技術從哪來,緣於攀上了中國農大教授的親。昔日全縣4000畝不毛之地的鹽鹼灘,如今變“寶棚”,一棚蔬菜年收益萬餘元,農民深知同樣是沾了教授的光。

扶貧產業的技術支撐,陽高人就信服教授,縣政府接著就搬來了教授團隊:山西農大3名院長和8名教授與陽高扶貧產業“拉上了手”,設施蔬菜提質增效技術示範,功能小雜糧黍、高粱、谷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與示範,豬、羊新品種引進與養殖新技術推廣……“縣校合作”不光是產業佈局在哪,技術跟進在哪,還要做好人才的孕育。山西農大教授、掛職副縣長李靈芝一語中的,優選240名農民,專門進行設施蔬菜、功能小雜糧“三區”人才培訓。理論和實踐他們一經掌握,就會誕生出一批永不走的本土“小教授”。

技術支撐強了產業的“腰”,高舉龍頭帶起了產業的“身”。搭上了茅臺酒廠的龍頭,全縣2萬畝高粱未產先預銷;引來北京新發地的8名蔬菜營銷大王,個個“神通廣大”,營銷業績人人年均在數億元,雙方對接達成意向:對全縣每年所產蔬菜的營銷“包圓”。這些天大白登鎮堪稱大工地:490棟移動大棚拔地而起,蔬菜預冷庫、蔬菜交易市場同步興建。龍頭有了,規模大了,市場看好。瞅著眼前的場景,分管了一輩子農業的鎮幹部張興拍著大腿感嘆道:這才稱得上產業!

發展扶貧產業促脫貧,陽高不光是賣產品,更注重賣品牌。僅今年該縣完成了11個農產品的“三品一標”認證,產業的附加值又隨之提升。

陽高產業扶貧的實施給貧困戶帶來了豐碩的現實紅利,催脹了貧困戶的腰包。但在陽高縣長丁國華的眼裡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產業扶貧富了口袋還不是最大的紅利,最大的紅利是產業成效催生出的強大內生動力。群眾信心賽過了黃金,定會利滾利年年翻,好日子比蜜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