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

影視蜃樓


怎樣欣賞李白的千古名篇《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我們知道不管是誰,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自己的偶像,古人也一樣,無論是誰都有自己敬佩仰慕的人。而一向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的偶像就是孟浩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李白就成了孟浩然的小迷弟。

首聯: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我非常敬愛孟老夫子,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此句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

頷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孟夫子自年少時便不愛功名利祿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時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過著隱居生活。

頸聯: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月明之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是君王不迷戀花草胸懷極其豁然坦蕩。

尾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比為巍峨高山峻拔挺立,令人仰止。只能自嘆不可攀,而來讚美你的高潔。

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因李白與孟浩然性格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以上是本人對《贈孟浩然》的理解,還請方家批評指正!


素袂薄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好了,回答就到這裡啦,喜歡麻煩點個贊。 ☜



謀略秘籍


大詩人李白寫出千古詩句,仍被後人而傳誦,今天我們就看李白大約寫於寓居湖北安陸時期,這就是《贈孟浩然》,當時李白經常到周圍名處遊歷,與孟浩然相識。經常在一起喝酒吟詩作對,好不痛快。李白生性豪放,孟浩然每天都是變著法子弄來各地出產的美酒,李白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由此,孟浩然和李白結下深厚情誼。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吾愛孟夫子,風流無下聞。"我非常敬重孟先生莊重瀟灑,風流倜儻聞名於天下。″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對孟老先生不圖名利,淡泊清高的品質,白首,少年時鄙視功名爵祿,清高高傲,晚年在青山百雲問隱居,清閒。過著與世無爭野鶴雲遊生活。可見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醉月頻中聖,迷衣不事君。"。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經常在白天或在月光下見到孟老先生醉臥在山坡或樹林間,就是不願意到朝廷那謀個一官半職。然後,李白筆峰一轉寫到"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李白與孟浩然交往中,看到他常常沉醉,迷戀景色,白首歸隱,高臥山澗林泉,不為塵物所動精神境界,高貴儒雅形象深深感染了詩人,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樣令人仰望。你的清高令人佩服。我有向你作捐致禮,愛慕你那散發清香的優秀品質。全詩自然體現了大詩人豪放,工整流暢,意境很深。


布丁姥爺姥爺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8-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李白可以說是孟浩然的超級粉絲。在此期間,他還寫過另外一首和孟浩然相關的著名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大概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左右,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昌)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讓人深刻感受到了李白依依惜別之情。

除此之外,他還寫過《春日歸山寄孟浩然》、《淮南對雪贈孟浩然》、《遊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等詩文給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文人相贈的詩,吹捧再說難免,再說了,李白還非常欣賞孟浩然。那麼,孟浩然有沒有這麼大的名聲呢?答案是,可能真的有。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準備參加科舉的孟浩然有一次他參加詩詞創作大會,寫下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據說滿座皆驚。連張九齡、王維都極為稱道。那時候剛暫露頭角的王維(701年左右生,應該比孟浩然小12歲左右),對他佩服不已,主動認他當老大哥,要替他揚名,親自給他做畫像,然後拿著他的畫像,逢人就像祥林嫂一樣介紹他老哥的大作。一時之間名聲大勝。


我們再看看他的朋友圈,王維、王昌齡、張九齡、張說等等,和當時的很多詩人有來往。那個時候的文學愛好者很多很多,孟夫子因為詩文顯著,又比大部分盛唐詩人大一些,儼然是詩壇老大哥。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不同於孟浩然留給後世人寄情田園,淡薄名利,類似隱士的形象。早年的孟夫子還是一心想求官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孟浩然自稱孟子後代,“家世重儒風”,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所以他的理想自然也是--治國平天下。

本來他結實王維、張九齡等人之後,是有很好的機會得到提攜,踏入仕途的。甚至他都有直達天聽的機會,可惜被他搞砸了。

開元十六年,孟浩然在長安應試不第。這天王維正在值班(詔金鑾),老哥孟浩然也在。突然皇上駕到,孟浩然情急中只能躲到床下。可能是動靜有點大,王維也不敢隱瞞。唐玄宗也聽過老孟詩名,就讓他念首詩來聽聽,這老哥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開口就是“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 ” 本就是易燃易爆品的聖人,一聽這話,老大不高興了:”你自己不曾來求官,怎麼就說我拋棄你呢?你這不誣陷我嗎?”

這就是”轉喉觸諱“的故事了。(這裡歷史也有幾種不同說法,有說和王維一起,也有說是 張說、張九齡等一起的時候。要不說人朋友圈強大呢)

從此,孟浩然的仕途之門算是關上了。

有人看到這裡,常常會嘆息不已。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這哥們情商低啊。這樣的人恐怕也確實不適合當官的吧。

但所謂人生不幸詩家幸。沒有挫折,就沒有寄情山水;情商不高,大概也才能率真,才能留下那些俊秀的詩篇吧?

一帆風順的人生,像賀知章那樣,我們記得最多的也就是回鄉偶書吧。如果他有李白一樣不平的人生,以他的才情,是不是會有更多不同人生體驗的詩句讓我們銘記呢?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得知仕途無望的孟浩然離京後,基本就在家鄉襄陽渡過,有時也外出遊歷。寄情山水田園,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

“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活脫脫一幅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形象。很是令李白欣賞。

三國志: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總體來說在,這詩拍馬屁的成分肯定不少,但也確乎讓人看見李白對孟夫子的敬愛之情。

這兩人也真是感情好,李白在湖北一待10多年,不知道是不是也有這個關係在裡面。孟浩然年長李白十二歲,作為老大哥,他還為李白的婚事操心,據說李白的第一位妻子當朝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就是孟浩然介紹的。


殘陽暮裡酹江月


詩仙李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下面我們來看看,全詩如下: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註解:

1、紅顏:指年青的時候。

2、軒冕:指官職,軒:車子;冕:高官戴的禮帽。

3、臥松雲:隱居。

4、中聖: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譯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本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賞析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白的《贈孟浩然》確實是千古名篇,





望憂草


先分享一下這首古詩: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析一下大致意思: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李白雖然桀驁不馴,但是唯獨對一個人欽佩不已,那就是孟浩然,他對孟夫子的愛意毫不掩飾,在《贈孟浩然》中開頭就是一句表白,通篇都在說自己喜歡孟浩然道德高尚風流倜儻,一向眼高於頂的李白簡直把孟浩然當做自己膜拜的對象。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青島涵涵爸爸


《贈孟浩然》是不可多得的寫人詩,整篇讀完,人物形象就在眼前揮之不去,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佩溢於言表。好詩!

全詩如下: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詩李太白旨在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表達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聯開門見山,太白的詩從來就是一開頭便撲面熱情滾滾而來,我愛孟浩然啊,他風流倜儻,天下聞名,第一句詩便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一個“愛”,一個“風流”,首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並且吸引人們繼續讀下去:到底什麼人物,可以讓狂妄的李白愛不絕口,同時也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

二、三兩聯便寫了孟浩然到底有什麼驚天地的作為,可以值得“愛”,描繪了孟浩然年輕時摒棄官職,白首時歸隱,淡泊名利;常常月夜醉酒,迷戀花草不愛紅塵功名,何其高雅的形象。通過二,三聯詩的描寫,孟浩然不為五斗米折腰,瀟灑隨性的形象躍然紙上,讀罷印象深刻。孟浩然不愛仕途,愛歸隱,棄富貴,愛淡泊生活,明月當空,把酒臨風,花草之間,流連忘返,多麼瀟灑如風的人,孟浩然寫活了,李白寫詩的功力也展露無遺。

通過以上三聯的抒寫,尾聯又回到主題,直接抒情,把孟夫子的高雅品行比為高山巍峨峻拔,只能仰止,但是這山太高不可攀了,只能作揖膜拜了,李白又一次把對孟浩然的敬佩之情進一步昇華,由愛上升到崇拜。感情奔放到極點。

全詩直抒胸臆,情深詞顯,自然古樸,格調高雅。在結構上從抒情到描寫又回到抒情,從愛最後歸結到敬仰,意境渾成,感情率真,表現出李白詩歌的特有風格。

這種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寫作完全可以借鑑,的確是高明的寫法。


飯後停


是不是想說怎樣賞析?

賞析唐詩沒有絕對固定的方法,但有兩個最基本定式:

一是詩句字面意思和深層暗示——這首詩表面上寫對孟夫子的崇敬,實際上在寫什麼?李白真正想要表達什麼呢?

二是詩人當時的境遇和社會時事——李白當時寫這首詩時,他的人生是個什麼情況,比如被貶?比如落榜?社會上當時的大環境是什麼?有什麼大事發生?

當然,我們不必像學習外語一樣,用逐個翻譯式的方法去理解漢語古詩詞。另外,我們每個人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同,所以在理解一首詩的時候互相會產生偏差。

 

總得來說,你現在的人生是什麼狀態,你所讀到詩就會給你相應的感受。有趣的是,我們在20歲時讀一首詩是這樣的感受,可能到了60歲再讀,一定會有另一種理解。

 

所以,現在的你要如何去賞析《贈孟浩然》呢?





袁帥老師


本詩是李白遊於襄陽拜訪好友——孟浩然,之後而作。

首聯點題,“吾愛孟夫子”直接抒發了自己對孟浩然的熱愛以及欽慕之情。清楚明瞭,讀者便會想:李白為什麼會愛孟浩然呢?這便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頷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兩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表現出了詩歌的韻律美。讓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

頸聯中的“中聖”運用典故指喝酒喝醉。孟浩然在皎潔明月之下,舉酒而飲,一直到喝醉;他喜歡花草,熱愛自然,隱居於世沒有做官。這兩句表明了孟浩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清廉高潔的人,這也是李白愛他之緣由。直接抒情,運筆自如。

尾聯也表達出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格調高古,意味深長。




haitian


在百花競綻、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詩人的友人孟浩然,從武漢的黃鶴樓處乘一帆船,順風而下去揚州,友人已西下遠去,友人乘坐的帆船漸行漸遠以致無影無蹤,詩人還在引頸凝眸目送, 此時所見的只是長江會於天際之間,詩人還久久佇立不忍回還。其實,既使詩人佇立於黃鶴樓的頂層,極目所到也並不遙遠。這時的詩人心潮起伏,浪漫主義的不羈想象展翅 飛翔,飛到了長江與天際匯合的碧空盡處。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的詩的深遠意境。給讀者浩渺無垠、廣大深遠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