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悠仙漁樂軼事:北大荒草籽變成魚,半信半疑!

提問: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我的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點擊右上角“關注”悠仙漁樂

人們都聽說過“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誇張形容,那是對當年北大荒的描繪。六三年在北京市萬里副市長親自動員和送別下,我們三百多名北京青年上山下鄉來到了這塊美麗富饒而又神奇的土地。

悠仙漁樂軼事:北大荒草籽變成魚,半信半疑!

我們都曾經領略過“瓢舀魚”的樂趣,六四年我們幾個分到五分場五隊的支青(當時叫我們是支邊青年,以後才改成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的)在大雨後到公路邊的排水溝中洗衣服時,竟在還不到膝蓋深的水中發現了很多魚,於是我們也不洗衣服了,大家一起把一段水溝的兩端用草和泥堵了起來,有人用盆向外舀著水,其他人則把水攪混,這時就見到大大小小的魚嘴在水面上張合著,就那一小段排水溝中我們就摸出一臉盆的鯽魚。生產隊的大人小孩也都來抓魚,公路的兩邊可熱鬧了,有用篩子有用筐的,還有用網的,都是滿載而歸。這些魚是下雨時從小索倫河順著排水溝游上來的,河裡的魚肯定少不了。

七一年到七三年證實了這判斷,七一年我在七隊教書,六月底的星期天我到小索倫河橋下洗完衣服,覺得天很熱,就脫鞋下水洗洗腳,無意中手在石縫邊碰到了一條魚,慢慢摸去,哈,一條三兩多的鯽魚被我抓了上來,肯定不止一條,於是我專心地摸起魚來,沿著河邊沒膝深的水溝摸了上去,也就半個小時,竟然裝滿了一大塑料網兜,回家一數有四十九條都是三兩以上的鯽魚。隊里人知道後,幾天來中午和晚上小索倫河的河溝裡都是人,除了鯽魚外還抓到不少的鯰魚,堵鯰魚洞抓鯰魚更有意思。七二年七三年大家又連著抓了兩年的魚,而且很明顯,魚是一年比一年大,我還曾抓到過一條一斤半的大鯰魚呢。

悠仙漁樂軼事:北大荒草籽變成魚,半信半疑!

這河裡的魚是遊動的,可從下游的撓力河頂上來,奇怪的則是與河水並不相通的水泡子裡的魚是怎麼來的呢?尤其是一種叫“老頭魚”的魚,生活能力特別強,幾乎是有水就有老頭魚。它的學名誰也不知道,這種魚的頭能佔全身的三分之一,而且嘴大眼睛小,張開嘴都能把它自身吞掉似的,眼睛不但小,還烏禿禿的分不清眼斂和眼仁兒,由於它頭大尾巴小,為此人們才稱它是“老頭魚”。它全身長著極細小的鱗片,半斤多重怕是最大的魚了,也看不出有魚鱗來。

悠仙漁樂軼事:北大荒草籽變成魚,半信半疑!

七月中旬,麥收前的土曬場必須潑水壓實。用水量很大,全生產隊的農工都出動到小索倫河那沒建成水庫下的泡子裡去裝水了,馬車和輪式拖拉機拉著大水筒往復運輸著。休息時,幾個年青人打打鬧鬧地跑進了一片不大的剛沒腳脖子的淺水地裡。這片地是修水庫時推土機推去了一層黑土後留下來的很平整的白疆土窪地,下過大雨才能積些水,長時間不下雨就會乾枯。他們在水中亂跑著,一會水就混了,沒想到水面上竟是一層張開的小口,用手一抓全是兩寸來長的老頭魚,毫無疑問被我們掃蕩出了滿滿的三臉盆。可這都一樣大小的老頭魚從哪兒來的呢?老同志們順口就說是草子兒變的。不信嗎?如果是從河溝游來的為什麼大小都一樣呢?為什麼又只有老頭魚呢?我們啞口無言了。更沒法解釋的,我們曾在去煤廠路邊的水坑裡釣過大老頭魚,也只有這一種魚。那水坑不但比水庫要高出五、六米,還遠離水庫和小索倫河,並沒有任何渠道與河溝相通,雨水再大也只不過是水面擴大,水深加深而已,水不外流也就不可能有魚從河裡頂上來。這水坑是頭幾年修水庫取土時,推土機推出來的,並不久遠,這老頭魚是從哪來的呢?也有人說是下雨帶來的,詳細追問起來,是從哪兒帶來的?為什麼井裡沒有呢?……?

真是不可思議。不知道何人能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