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寓言終成現實,嘀嘀的狼來了傷的是自己

寓言終成現實,嘀嘀的狼來了傷的是自己

國泰君安和嘀嘀又開撕,事情的大概是國泰君安開了一個電話會議,邀請了嘀嘀的張總在線回答問題,而當其發言被新浪發出時,嘀嘀方面卻說張姓高管未出席過任何電話會議。

當然這個事情本身就已經很蹊蹺了,正如發佈該新聞的新浪編輯所說:“一家是國內知名券商,一家是打車行業老大...後面會如何撕逼我不知道,但經過這事算是長見識了。”

不過拋開這件事本身不說,在該事件爆發後,整個輿論卻陷入了對嘀嘀官方聲明的懷疑中,則是一件更加需要嘀嘀自我反省的現象。

對於這次事件,雖然有很多媒體將事情的原委從頭到尾娓娓道來,但仔細看會發現很少有媒體站在嘀嘀這邊:懷疑國泰君安電話會議邀請錯了人;更多的是以一種懷疑的態度認為是張姓高管確實參加了電話會議卻說了不該說的話,讓嘀嘀方面不得不出來反悔。

這邊筆者也無法給出關於這件事的真相,既然嘀嘀已經用報警這種終極方式去處理這件事,相信法律會給我們一個公正的答案。但既然都已經祭出了報警這種終極武器為什麼還是得不到輿論的信任呢?

這還得從嘀嘀兩次合併的對外聲明說起,無論是嘀嘀和快的合併還是嘀嘀和Uber合併,在接近達成交易時,就有消息走漏讓外界提前知道了結果。而就在兩次交易即將達成時,當外界向嘀嘀詢問相關交易情況時,其給出的都是堅決的否定,除了公關部對外界的回應外,高管也都通過微博等渠道否定交易的存在,但不久後兩樁交易都即刻坐實了。

這兩次的食言,讓現實版的《狼來了》在互聯網上上演,無倫嘀嘀這次說得是真話也好假話也罷,人們的信任已不在,所以嘀嘀說什麼已經不重要,而其官方聲明不靠譜的形象反而深入人心。

在這種大型交易正式達成前,對外保密本確實是必要的,因為這樣的大型交易涉及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包括各個投資方、員工、潛在投資者、競爭對手,如果在談判未正式達成前一些相關方提前得知情況,而採取一定的反制措施,都有可能將交易拖入非常不利的境地,這確實需要外界理解。

不過在對外一方面,嘀嘀的確應該做的更加細緻。在這樣的交易談判進入最後階段而消息走漏時,其在接受外界質詢的時候,完全可以用“目前還沒有得到任何相關通知”,“沒有更多可分享信息”這樣更加中性的辭令。

目前這種在交易達成之前幾小時否定,轉眼發公告這種反差極大的對外處理方式,讓“官方聲明”失去了“官方”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權威性,成為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嘀嘀是一家年輕的公司,但就其豪華的團隊以及令人炫目的估值來說,已經不能將自己看成一家簡單的創業公司,於此同時,其一言一行也應該更加謹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一下子就坍塌了應該不是嘀嘀團隊以及投資人希望看到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