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寓言终成现实,嘀嘀的狼来了伤的是自己

寓言终成现实,嘀嘀的狼来了伤的是自己

国泰君安和嘀嘀又开撕,事情的大概是国泰君安开了一个电话会议,邀请了嘀嘀的张总在线回答问题,而当其发言被新浪发出时,嘀嘀方面却说张姓高管未出席过任何电话会议。

当然这个事情本身就已经很蹊跷了,正如发布该新闻的新浪编辑所说:“一家是国内知名券商,一家是打车行业老大...后面会如何撕逼我不知道,但经过这事算是长见识了。”

不过抛开这件事本身不说,在该事件爆发后,整个舆论却陷入了对嘀嘀官方声明的怀疑中,则是一件更加需要嘀嘀自我反省的现象。

对于这次事件,虽然有很多媒体将事情的原委从头到尾娓娓道来,但仔细看会发现很少有媒体站在嘀嘀这边:怀疑国泰君安电话会议邀请错了人;更多的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是张姓高管确实参加了电话会议却说了不该说的话,让嘀嘀方面不得不出来反悔。

这边笔者也无法给出关于这件事的真相,既然嘀嘀已经用报警这种终极方式去处理这件事,相信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答案。但既然都已经祭出了报警这种终极武器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舆论的信任呢?

这还得从嘀嘀两次合并的对外声明说起,无论是嘀嘀和快的合并还是嘀嘀和Uber合并,在接近达成交易时,就有消息走漏让外界提前知道了结果。而就在两次交易即将达成时,当外界向嘀嘀询问相关交易情况时,其给出的都是坚决的否定,除了公关部对外界的回应外,高管也都通过微博等渠道否定交易的存在,但不久后两桩交易都即刻坐实了。

这两次的食言,让现实版的《狼来了》在互联网上上演,无伦嘀嘀这次说得是真话也好假话也罢,人们的信任已不在,所以嘀嘀说什么已经不重要,而其官方声明不靠谱的形象反而深入人心。

在这种大型交易正式达成前,对外保密本确实是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大型交易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包括各个投资方、员工、潜在投资者、竞争对手,如果在谈判未正式达成前一些相关方提前得知情况,而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都有可能将交易拖入非常不利的境地,这确实需要外界理解。

不过在对外一方面,嘀嘀的确应该做的更加细致。在这样的交易谈判进入最后阶段而消息走漏时,其在接受外界质询的时候,完全可以用“目前还没有得到任何相关通知”,“没有更多可分享信息”这样更加中性的辞令。

目前这种在交易达成之前几小时否定,转眼发公告这种反差极大的对外处理方式,让“官方声明”失去了“官方”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权威性,成为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嘀嘀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就其豪华的团队以及令人炫目的估值来说,已经不能将自己看成一家简单的创业公司,于此同时,其一言一行也应该更加谨慎,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品牌一下子就坍塌了应该不是嘀嘀团队以及投资人希望看到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