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簡述伊朗歷史:從人質危機到兩伊戰爭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

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斯坦接壤, 西北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裡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七。

一、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 。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

簡述伊朗歷史:從人質危機到兩伊戰爭

伊朗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霍梅尼宣佈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二、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衛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燬伊朗的錫裡石油鑽井平臺,擊沉伊朗喬森號導彈巡邏艇。

簡述伊朗歷史:從人質危機到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惡軸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三、伊朗國徽

由四彎新月、一把寶劍和一本古蘭經組成,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阿拉伯語中“安拉”(الله )的變體。新月象徵宗教——伊斯蘭教;古蘭經位於頂端,象徵伊斯蘭教高於一切,是共和國行為準則的依據;寶劍象徵堅定與力量,有如巨刃摩天,力斬“惡魔”。四彎新月和古蘭經書本組成阿拉伯文的“安拉”(真主);而整個圖案呈圓形,象徵地球,表示“安拉”的伊斯蘭思想遍及全球。

簡述伊朗歷史:從人質危機到兩伊戰爭

伊朗國徽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採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件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