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看深圳如何打造“中國第一創新之都”

看深圳如何打造“中國第一創新之都”

深圳灣創業廣場。

1978年,中國南海的一個小漁村,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40年後,這個曾經的“科技荒漠”已成長為中國第一創新之都,甚至被人們譽為“超越硅谷的創客天堂”“蜚聲國際的設計之城”。

這個地方的名字叫深圳。“企鵝帝國”“華為霸業”“大疆宏圖”均肇始於此……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依賴於產業創新水平。如今,創新已經成為“深圳動力”的第一引擎,我們試圖解構“創新之都”的基因編碼,給冰城發展帶來有益啟示。

讓有創新能力的“萬眾”留下來

打造創新之都,首先要讓有創新能力的群體儘可能多地留在這座城市。在國內各大城市人才“搶奪戰”日趨白熱化的當下,同為一線城市的深圳與北京、上海相比,入戶政策最寬鬆、門檻最低,且對高層次人才獎勵補貼力度較大。

遠赴深圳創業的哈爾濱人胡家祺有著深切的體驗。2016年1月,大學畢業不久的胡家祺僅憑藉本科畢業證,什麼關係也沒託,就輕鬆落戶深圳。“除了戶口,我拿到了6000元落戶補貼。” 胡家祺告訴記者,他的創業項目還得到了政府無償提供的10萬元創業扶持金。

憑藉一張畢業證就拿到一線國際大都市的戶口、落戶補貼和創業基金,深圳優厚的引才政策吸引了不計其數胡家祺這樣的年輕創業者留在深圳。無數個這樣微小的創新細胞,就這樣構成了創新之都的骨骼與軀幹,他們中的一些個體有一天可能長成又一個騰訊或者華為……

而對於更高層次創新人才,深圳更是從制度層面為其提供全面保障。深圳出臺的《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傑出人才可選擇600萬元的獎勵補貼,也可選擇面積200平方米左右免租10年的住房;選擇免租住房的,在深圳市全職工作滿10年且貢獻突出並取得本市戶籍的,可無償獲贈所租住房或給予1000萬元購房補貼……政府的制度保障打通了高房價給城市造成的人才壁壘,讓頂尖創新人才留在深圳。這也成為構築精英創新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

比硅谷還低廉的成本打造創客天堂

比硅谷還要低廉的創新成本讓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創客天堂。

如今,深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元件集散中心,不計其數的代工廠由此聚集珠三角。初創公司規模普遍較小,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對他們來說用工成本敵不過深圳的產業磁場——完整、廉價、高效的供應鏈是吸引全世界創客來此的最主要因素。

比如在深圳,華強北周邊不超過1公里的範圍內,就能找到創客想要的所有原材料;只需要不到一週的時間,你就能完成“產品原型-產品-小批量生產”的整個過程……最終成本,可能只相當於硅谷的1%到5%。

一位在深圳造機器人的冰城創客,道出了這個創客天堂的創新優勢。“我們的機器人要量產,一個重要工序是注塑開模,在其他地方,生產500個和50萬個,開模費用都是十幾萬元,甚至20多萬元。但我們這種初創企業為測試市場,每次生產量也就幾百臺,不可能砸20萬元去開模。在深圳,我們可以輕鬆地找到很多接小訂單的代工廠,最便宜的只要幾萬元就能開模讓我們的產品實現小眾化量產。”

“政府的前瞻性佈局和產業規劃,讓深圳在創新產業鏈上集聚了全球領先的供給和成本優勢。而這種供給和成本優勢又反過來對全球創客形成了強大的磁吸作用,這種互動作用也是深圳成為創新之都的重要因素。”深圳社科院副院長王為理說。

除了產業鏈優勢,深圳先後出臺了《深圳市促進創客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深圳市關於促進創客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等政策,設立5億元創客專項資金和3億元創客基金。這一系列配套政策從創客空間、創客人才、創客服務等方面對創客們給予全方位支持,讓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創客天堂”。

看深圳如何打造“中国第一创新之都”

深圳軟件產業基地LOGO展示牆。

以市場為導向讓企業“創”主角

如果說個人創客是推動深圳科技創新的單體細胞,那麼大中型科技企業就是創新的重要組織。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機制、模式,成為深圳創新之都的重要基因。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大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告訴記者,深圳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集中表現為6個90%,即90%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

以騰訊為例,目前騰訊旗下眾創空間的數量已達到31個,目前孵化的創業項目已達到100個,估值超600億元。

在深圳,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角。既有知名創新巨頭,又有正冉冉升起的創新新星,還有創客空間,以及各類創業型創客建立的企業,彼此之間形成了豐富的企業創新梯級層次。

這種“企創”模式通過發揮市場的利益誘導機制整合鏈接創新資源,將研發、生產和市場進行了有效對接。顛覆了以往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導的科技創新的第一現場,徹底結束了科研機構實驗室中科技成果閨中待字良久、無人問津的局面。

企業因為貼近市場、瞭解市場需求,具備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優勢,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商品的時間週期更短、效能更高的特點。而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後,還可能進一步打造成一個產業鏈條。得益於企創模式,深圳的創新企業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山寨”手機轉型背後的政策體系

要探究創新之都的成長密碼,下面的故事頗具啟示意義。

根據國家規定,手機入網須先通過位於北京的工信部檢測中心的檢驗,但送檢過程可能長達三四個月,但對於幾個月就會迭代升級的手機行業而言太過漫長。於是深圳市政府向工信部申請成立深圳檢測中心,並以財政補貼等方式為中心提供運營支持。之後,迅速引發深圳“山寨”手機行業向自主品牌轉型——制度上的一個小舉措促進了整個手機行業的迭代與升級。

在王為理看來,政府通過前瞻性的戰略性佈局,完善制度體系以打造創新生態,是造就創新之都深圳的重要原因。

首先,深圳在全國率先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城市的主導戰略,並先後出臺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等系列政策.構建了覆蓋各領域的創新政策體系。

在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深圳市根據科技創新活動不同階段的具體特點,建立了無償與有償並行、事前與事後結合、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相結合的財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全面撬動銀行、保險、證券、創投等資本市場各種要素資源投向科技創新。

以銀政企合作項目為例,截至2017年銀政企累計入庫項目1089個。累計對入庫企業予以5600多萬元貼息支持, 400多家入庫企業獲得合作銀行貸款,合作銀行發放貸款總額近60億元,有效激發了中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