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草牧產業脫貧路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定西路徑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草牧產業脫貧路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定西路徑

定西日報記者 馬國旗 劉佳麗

從種糧到種草,是什麼在逐漸改變著當地農民長期以來傳統耕種的觀念?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全市大力發展“551”產業帶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上,草牧產業如何精準發力,以什麼模式帶動12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草牧產業在定西緣何得以長足發展,又如何實現融合、互促、並舉之路?定西建設黃土高原草牧業經濟技術示範區,打造西部草都有了怎樣的進展與實效?

我們一路著眼於這個產業鏈最前端的“草”,圍繞“草”去探尋這個產業成為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生力軍的緣由、現狀、願景,由“草”及“牧”,可以看出這個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位產業的先決優勢和後發之力。

歷史為鑑,立草為業是定西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中林草豐茂的描述也曾是歷史上定西畜牧業繁盛的景象。

歷史上的隴中地區,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農牧交錯地帶,是重要的草業和牧業基地。秦漢時,“畜牧為天下饒”;晉隋時期,隴中人“勤於稼穡,多畜牧”;唐代時,“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隴中民間畜牧業也很發達,是全國四大牧業基地之一,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西部草都”。

宋以後,大規模伐木墾草造田,加之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經濟發展也逐漸落後。建國以來,由於經濟落後,生活艱苦,“三料”奇缺,定西植被更是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號召開始,甘肅中東部地區以“停止植被破壞”為目的的人工種草開始起步。之後的三十年時間軸上,定西曆屆政府在退耕還林還草、發展草牧產業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與實踐。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甘肅中東部地區大規模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面積種植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為發展草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2012年以來,市上搶抓國家實行“糧改飼”,初步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格局。2017年底,定西已擁有900多萬畝天然草場和320萬畝多年生優質牧草留床面積,基本形成了隴中紫花苜蓿、甘肅紅豆草、岷山紅三葉、岷山貓尾草等特色優質牧草生產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牧草種植戶10044戶。

生態興則經濟強,生態興則百姓富。歷史的經驗教訓給了定西人民最好的昭示,作為全國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定西要實現脫貧致富、繁榮發展就必須要立草為業、生態立市。就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這一理念也成為定西草牧產業近年長足發展的基石,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草牧產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尤其是草產品的加工規模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全市已建成13條裹包青貯生產線,年產量達100萬噸以上,年銷售額6億元左右。

隨著草牧產業的日趨成熟,2016年市上提出打造“中國西部草都”的戰略構想。這一戰略的實施,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草牧產業在定西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互動融合,“引草入田、寓糧於草、草畜並進、增綠增收”的產業發展、脫貧攻堅之路已然形成。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種糧還是種草,收益讓農民慢慢改變傳統種植觀念

“2010年,我專門僱了司機,把車開到農民的地邊上去收草都沒人願意交,覺得把長了一人高的玉米割掉賣錢是糟踐莊稼。可也就兩三年的時間,農民都是上門交草。農民也算過這筆賬,種草省人力、投入小、賺錢多,觀念自然就轉變了。”隴西縣百綠草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陳強在從事牧草加工這些年,對農民在種植觀念上的轉變深有體會。

目前單一的糧食種植結構已導致農民難以增收,而經濟作物的趨同現象又導致市場價格走低,農民出現銷售難。種糧食作物需要投入的成本、人力遠高於種植牧草,但收入有時卻不及牧草的一半。

陳強給我們算了一筆簡單的賬:一畝玉米賣棒子,收入大概不到1000元,還要搭上人工和僱人的費用。按全株收草的價格,300元的收購價,每畝收入1800元,除去地膜、種子等成本,每畝淨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特別是像紫花苜蓿、燕麥草這一類牧草更是屬於粗放型種植管理,解放出的勞動力還可以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渠道。

從最初不願交草,到現在周邊文峰、雲田、宏偉等8個鄉鎮上百個村1000多戶農戶主動種草、交草,當地農民的種植觀念、種植結構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更大的變化還是“草”在企業裡變成了錢。第一年賣草的農戶在第二年都換新了農用車,擴大了種草面積,一些撂荒的土地也都被農戶流轉或者耕種,大面積地改種牧草。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收益,讓農民作出了改變。

由草及牧。草產業的興起,以草興牧、農牧結合的脫貧致富之路也讓以牛羊為主的養殖業得以大發展。目前,全市已組建草牧專業合作社1788家,省級以上標準化示範場40家,規模養殖場1000餘家,規模養殖村775個,家庭養殖場7217家,規模養殖戶10萬戶,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飼養量達350萬頭(只)。

如何以“草”做文章,讓其成為產業?其實,“立草為業”的理念,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提出。1984年,他首次提出密集型草產業的問題。他預言創建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將是21世紀在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定西農民的實踐也在慢慢證實這一理念的科學性、前瞻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

精準發力,草牧產業成為脫貧路上的生力軍

記者瞭解到,目前,全市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300萬畝以上,每年種植以飼用玉米為主的一年生作物穩定增加到100萬畝,年產鮮草總量達500萬噸以上。全市農作物結構已由10年前的“糧經”二元結構變為“糧經飼”三元結構;2017年全市牧草增加值達28億元,農民人均草牧業收入達2000元,全市三年投入草牧產業扶貧資金3億元,扶持12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草牧業增收脫貧戶,佔全部貧困戶的比重達30%以上,草牧產業在產業扶貧之路上可以說三分天下有其一。

草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中增長快、潛力大的重要支柱產業。如何讓這一產業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上精準發力,市畜牧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五個一批”的具體實踐,即依靠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一批、通過整村推進項目扶持一批、利用扶貧貸款發展一批、搞好技術服務提升一批、擴大牧草種植脫貧一批,概括了草牧產業在定西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模式。

作為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牧草產業化龍頭企業,甘肅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可以說是龍頭企業帶動一批的典範和樣板。

公司通過落實“四個一”措施,制定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三贏模式,與貧困戶簽訂玉米訂單4000畝,幫扶合同200餘份,統一為燕麥、苜蓿、玉米基地貧困戶提供良種、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及作業服務,使簽訂訂單貧困戶畝均增收600至1000元,並對玉米秸稈實行保護價收購,使寧遠鎮3個貧困村198戶貧困戶通過玉米秸稈種植,畝均增收300多元。公司對70戶貧困戶開展技術培訓並吸納其到公司就業,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勞務收入。同時,公司流轉12000畝土地,建立牧草基地,實行每戶100至200畝單戶承包,承包100畝每戶每年收入2萬元,並吸納流轉土地農戶進入公司務工,使農民既得到了流轉土地的財產性收入,又通過打工得到了工資性收入。民祥目前建立了54個合同收購點,有年產2萬噸苜蓿顆粒、草塊和100萬噸裹包青貯飼草產品加工能力,貓尾草草塊被北京和香港賽馬場指定為賽馬專用飼料,與“伊利集團”“希望集團”“莊園乳液”等國內大型牧業集團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民祥模式”也在全省得到推廣。

民祥草業是定西草產業帶動農戶發展的一個縮影。從之前的小戶種草到產業發展,需要龍頭企業帶動,定西有著馬鈴薯產業發展基礎,因此在草牧產業發展中免去許多彎路,逐步探索出“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種植農戶”的發展模式。

圍繞7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和100家市級以上草牧業專業合作社,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行動計劃。草產品加工扶持民祥、天耀、現代、華嶺農牧等10家市內草加工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裹包青貯玉米、青貯苜蓿、青貯燕麥等系列產品質量,實現牧草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建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市場佔有力的草產業龍頭企業,發展產業聯合體,形成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立草為業、草牧並舉、草畜一體化的循環發展格局。

草牧業的快速發展,讓定西農民在實現增收、加快脫貧上擁有了一個最具有潛力的產業。廣大農村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重新佈局產業項目,提升產業的帶富能力,一大批綠色產業帶頭人脫穎而出。

在採訪中,我們瞭解到,全市7個縣區,無論是草加工企業、合作社、養殖企業,都已運行著非常成熟的帶動模式。隴西縣大力實施“5532”模式(貸款5萬元,種植5畝玉米或牧草,飼養3頭牛,年收入2萬元)和“5522”模式(貸款5萬元,種植5畝玉米或牧草,飼養20只羊,年收入2萬元),在全市廣泛推廣;通渭縣按照“致富能人、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的貸款利用方案,採取“1+4+2”(“1”即等價現金分紅,“4”即等價投放畜禽、等價投物收草料、等價投放機械以及勞動就業增收,“2”即等比互補差價和自主選擇合作)的合作模式,有效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無發展能力、無發展項目、無貸款需求”的困境以及致富能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臨洮縣積極探索出了“扶貧貸款投資性收益”“資產收益”“投母還羔”“借種收羔”“訂單購羊”“訂單玉米”六大草牧助推精準扶貧模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臨洮縣康和良種肉牛繁育有限公司形成了“政府+金融+企業+合作組織+貧困戶+保險”的“六個一”牛產業發展模式,讓貧困戶買牛有資金、選牛有“超市”、養牛有保障、賣牛有出路,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貧困戶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2017年,企業發展的“康美模式”得到省委書記林鐸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康美牛肉也早已在全國打響品牌,榮獲牛肉行業“全國十大品牌”殊榮。康美牛肉醬還走出國門,僅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額就達到25萬美元。

無獨有偶。同為當地牛羊養殖業領軍企業的隴西縣中天羊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為產業扶貧的生力軍,依託種源基地,在公司技術人員的常年培訓和技術指導下成功推廣的“前期優質供種+全程技術服務+後期回收加工”的模式,被確立為甘肅省發展肉羊產業重點推廣的“中天模式”,2014年榮獲中國畜牧行業協會“畜牧行業優秀模式”,全縣21490戶養殖戶成為這一模式的受益者。

可以說,定西走出了一條“資金項目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村(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產業扶貧路子。

助推產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草牧產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無論哪一種模式,讓農民受益成了關鍵所在。

定西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草牧產業發展上,卻走出“民祥模式”“康美模式”“中天模式”在全省全國打響品牌,並在全省範圍成功推廣的產業模式,可以看出當地政府在產業扶貧、草牧產業發展上所下的功夫,是把人民福祉真正作為了產業發展的標準和動力所在,是把小農戶與大產業真正做到了有機的銜接。

“西部草都”,定西整裝待發步入草牧產業新時代

十年九旱、面朝黃土背朝天,乾涸貧瘠黃土溝壑成了人們對定西農業農村長久以來的固有印象,如何在這方土地打造“西部草都”?這是很多人的疑問,這個疑問很大程度源於對定西固有印象的偏執和對定西草牧產業瞭解的空白。

定西除了悠久的畜牧歷史,更有著天然的地質地理和光熱資源優勢,是適宜各類牧草生產的天然牧場,全市1220萬畝的耕地資源由於長期的傳統農業生產,加之高汙染工業少,有著優良的農田環境。定西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運輸,也為草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便捷條件。

除了外部因素優勢,定西草牧業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核心因素,政策利好與資金投入是關鍵,群眾意願與市場需求是基礎,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是強大引擎,技術服務與疫病防控是有力保障。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持續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草牧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市級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專項支持草牧業發展。目前,定西農業經濟已由馬鈴薯、中藥材“兩輪驅動”變為馬鈴薯、中藥材、畜草“三足鼎立”。產業結構逐漸轉型升級,定西已由“澱粉經濟”向發展草牧產業的“蛋白質經濟”轉變,成為同類地區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扶貧攻堅的典型模式。

十九大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明確將“草”納入“生命共同體”,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系統觀,將“保護生態”與“保護生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更體現了經濟發展帶給我們的自信,不再刻意強調人的主導性,而將人迴歸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諧共生,才能持續發展。

發展草牧產業、建設草原、用適宜鄉土生長的“草”修復生態,正是定西發展草牧產業的機遇期。定西是青藏高原下延區與黃土高原抬高延伸區交匯地帶,天然草地廣袤,擁有天然草原1000萬畝,可利用草原900萬畝,草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35%,是我市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是渭河的源頭和水源涵養區。隨著國家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目前全市生態環境已經有了明顯好轉,發展草產業有利於鞏固草原生態建設成果,使天然草地植被得到恢復,提供足量優質牧草,減輕天然草地的載畜壓力,使草原生態得到根本好轉,改善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壤結構、保持水土,維持生物環境和生態多樣性,真正發揮西部生態屏障的作用。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綠染山川,一代代定西人亙古不變的夢想與追求

構建“西部草都”的藍圖已然繪出,草牧產業也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生態型”“民生型”的扶貧好產業。專家指出,定西的實踐證明,發展草牧業不僅釋放出重要的生態效應,而且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創新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和引領中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

建設“中國西部草都”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要建設總投資80億元的40個項目,以“三個三分之一”(本市加工銷售的飼草、利用省內資源加工銷售的飼草、從國外進口及國內收購銷售的飼草各佔三分之一)為戰略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加大“糧改飼”力度,逐步形成以草牧產業為主導的種植業結構,把草牧業建設成全市農村經濟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和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位產業。到2020年,全市草牧業增加值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草牧業提供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

要大力發展牧草和青飼玉米種植,把定西建成西部最大的牧草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基地。到2020年,全市人工種草面積達到500萬畝,年產鮮草量達到1000萬噸;商品飼草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倉儲能力達到100萬噸。把定西建成西部最大的牧草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建成“中國西部草都”的核心區。

要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把定西建成全省草食畜牧業大市。實施“五個一千萬”工程,加快推進草牧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草牧產業化水平、草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到2030年,全市以牧草種植為主的草田輪作面積達到1000萬畝,加工銷售飼草1000萬噸,改良保護天然草原1000萬畝,草食畜飼養量達到1000萬個羊單位,“活畜交易量”達到1000萬個羊單位。形成草畜草原協調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同時,實現緊密型的“東接西聯,共同發展”的全省草產業發展大格局。

綠染山川,是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世代定西人亙古不變的夢想和期盼。這裡從來不乏播綠者的故事,在安定區白碌山上種樹的王永瑞老人,用48年染綠青山的通渭縣“剛強兄弟”,46載寒來暑往,華家嶺林場幾代務林人,在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工作生活環境下,打造出了佔地9.7萬畝定西市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防護林,將昔日“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滴水,沒有一戶人家的‘土樑子’”,打造成集“綠、美、香”為一體的定西版“塞罕壩”……一個個普通人用一己之力作出不平凡的事,種下一顆顆綠色改變著定西的生態環境。而近年來,草產業的大力發展更是讓綠色染遍山頭。昔日的黃金村如今因為種草讓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山坡上綠草茵茵,一群群放養雞在草地穿梭;通渭華家嶺成片的苜蓿草種植片區讓大地潑灑上大寫意的綠,紫色的花海讓夏季的通渭多了幾分顏色;岷縣牧場更是牛羊成群,點點如珍珠映襯在碧草藍天間,風吹草低見牛羊已不再是詩歌中的美景。

隨著草牧產業的持續發力,洮水融融、河清魚躍、林草豐茂、牛羊成群、山川秀美的景象將會是定西人民觸手可及的夢想,黃土大地將奏響動人的“敕勒歌”。

黃土地上的“敕勒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