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重慶在歷史上一直歸宿四川嗎?

納蘭談史


四川省省會是哪裡?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重慶,那這些人把成都放在哪裡?每次聽到這個說法的重慶人都會比較暴躁,都會義正言辭的指出,我們是直轄市,直轄市,不是一個“小省會”。



但是也有好事者的四川人又說了,對,你現在確實是直轄市,但是你不要忘記,你之前可是一直歸屬四川管轄。只不過是由於發展的需要建立直轄市,說你幾句能怎麼了?因此也就有了四川、重慶吵架的事情,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怎麼看?

在宋朝之前重慶與四川都是並列關係,這一關係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四川省是蜀國重慶是巴國,兩者顯然是並列諸侯。他們也各自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即現在所謂的巴蜀文化。

到了春秋戰國後期,秦朝吞併了巴國和蜀國,使用郡縣制管理,沿襲之前稱呼分別設置巴郡和蜀郡。一直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候,把這個地區統一劃分為益州。也就是後來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弊,但是這個時候仍然沒有從屬關係。


唐朝時期在重慶設立渝州歸屬南西道,四川則是歸屬於劍南道,仍然還搭不上噶。四川這個稱呼一直到北宋才出現,在鹹平四年於兩地設立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臺)、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才有了四川的名稱。

四川更像是被畫出來的一個區,馬馬虎虎的算作是管轄重慶。到了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時候,設立了四川行省下轄重慶路總管府,這個時候就是明確了重慶歸屬四川管轄。明清時期在重慶又設立了重慶府,但是還是歸屬四川管轄。

重慶與四川的蜜月又是怎麼結束的哪?這還要從民國時期說起。根據當時民國政府設置直轄市的要求,其一為中華民國首都。其二人口百萬以上之都市。其三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這是民國十七年頒佈的條規,滿足其一的都可以。


後來在民國十九年和民國三十二年分別再做出調整,但是不管他怎麼調,重慶總是滿足設置直轄市的要求,歸屬當時的行政院管理。重慶市在1935年的5月份,作為民國時期第9個直轄市被設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在當時劃區而治的前提下去,重慶是作為西南行政大區的直轄市。當時負責這裡的人是鄧小平,而且不只是重慶,還包括了整個西南的部分。而重慶對於他的意義很大,當年出國留學就是從這裡走的,後來還在重慶主持工作。

所以重慶對於他是一塊福地,雖然他是四川人的身份。但是對於重慶的感情,在某種程度上要大於四川。當時的重慶也是西部最發達的城市,也是西南的中心。可是上面怕他做大,所以就把他撤掉了。


重慶也就從原來的直轄市,降到了後來的地級市,可謂是連降三級。除了這個問題還有一五計劃的實施,重心不在西南地區,暫時管理不到。截止到80年代初,他重新上臺,才把重慶升為了副省級城市。也就有了省會成都只不過是地級市,另外一個是副省級市的“奇觀”。

重慶後來為什麼能夠在1997年再次成為直轄市?難道僅僅就是因為關係戶?主要還是三峽大壩的建設,以及西部開發戰略。三峽工程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居民的安置。

三峽移民當中70%屬於四川省,其中又有80%的貧困縣。同時對於三峽管理上也是個大問題,因為成都距離三峽太遠。如果用三峽周圍的特大城市去帶動該地區發展,其實要好過四川的管理。


所以把該地區劃為重慶去管理,可以很好地帶動該地區800萬人口的脫貧工作。但是當時重慶並不是直轄市,沒能力也沒有義務去管理三峽,所以就設置為直轄市。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考慮過在三峽設立省,那麼重慶就會成為三峽省的省會。然而如此一來又空多出相當多的行政單位,中間還要牽扯諸多人員調動問題。如果把重慶設立為直轄市則就沒有這麼多問題,為此減少了數萬公務員以及數十億的開支。

其實對於建立三峽省這件事情,當時是有幾個小地方在蠢蠢欲動。比如說當時湖北省的宜昌特別想稱大,他集結當時四川的涪陵、萬縣一起策劃,準備建立三峽省。為此還特別從涪陵、萬縣抽掉機關人員,在宜昌常駐工作。


更為好笑的是當時宜昌市的這些動作,是全部把重慶排除在外。因為一旦三峽省的建立成功,那麼宜昌根本不可能作為省會。甚至是連涪陵、萬縣的也這麼想,他們還是比較想和三個差不多的兄弟一起玩。可惜在1994年涪陵、萬縣覺察到上層動作,扔下宜昌跑路。

後來連同黔江在內的三個地方,都被劃給了重慶。有了他們三個的加入,重慶的地理面積一躍超過了8萬平方公里,要知道海南省也不過是3.4萬平方公里。但是相對其他幾個直轄市,重慶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制肘。

最近幾年也有流傳很多說把重慶重新劃歸回去的說法,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謠傳,前段時間官方也出來闢謠過。也有一些地方不甘心也想被劃分為直轄市,但是根據中國的情況來看,目前來說這種想法很難事件。


呼聲比較高的有深圳,大連,南京,西安等地,但是還是叫叫吧。一旦被划過去,牽扯太多了,而且也沒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