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複次,行三十七道品,將到無漏城。域(城?)有三門,若入此門,即得發真,謂:空、無相、無作門,亦名“三解脫門”,亦名“三三昧”。

若從正見、正思惟入定,從定發無漏,是時正見智名“大臣”,正定為“大王”,從此得名,名“三三昧”。非智不禪,即此意也。

若由正定生正見,從正見發無漏,是時正定為“大臣”,智慧為“大王”,從此得名,名“三解脫”。非禪不智,即此意也。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或可三昧是伏道;解脫是斷道、證道。

或可定、慧合故,三昧即解脫,解脫即三昧。

若三藏:以苦下空、無我,是“空門”;滅下四行是“無相門”;集道下八行,苦下兩行,是“無作門”。此十六行,王臣等。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若通教:明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門”。古《釋論》本雲:“若觀極微色,則有十八空。”今本雲:“若觀一端疊,則有十八空。”疊是假名,極微是實法,以此為異。若得意者,假實皆空耳。若未入空,情想戲論,計有空相;知空無空相,名“無相門”。空相雖空,猶計觀智;既無能所,誰作空觀?是名“無作門”。既無作者,誰起願求?亦名“無願”。此三三昧王臣。

若別教:明從假入空,證真諦,名“空三昧”。二乘但證此空,猶有空相;菩薩知空非空,出假化物,無復空相,是名“無相三昧”。進修中道,無中、邊相,亦不求中邊,名“無作三昧”。此三觀智王臣。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複次,別約出假意者:分別無量藥病,悉是假名;假名無實,無實故空,是名“空門”。空尚無空相,況有假相?故名“無相門”。空、假無相,亦不願求知病識藥,故名“無願”。此出假智王臣。

別約圓者:名雖同前,意義大異。《大論》雲:“聲聞緣空,修三解脫;菩薩緣諸法實相,修三解脫。”智者見空及與不空。此空、不空,亦名“中道”。若見此空,即見佛性。

又,二乘觀夢中十八事:夢中內事不可得,名“內法空”;夢外事不可得,名“外法空”;乃至夢中十八有不可得,名“十八空”。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今圓觀眠法不可得:無內法,從眠所生一切內法皆不可得,名“內法空”;一切法趣此內空。眠無外法,從眠所生一切外法不可得,即“外法空”;一切法趣此外空。乃至眠法十八種有不可得,名“十八空”;一切法趣十八空。歷十八緣名十八空,但是一空。《方等》雲:“大空、小空,皆歸一空。”“一空”即法性實相、諸佛實法,《大品》雲“獨空”也。

如前,觀無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不見四門分別之相;非緣、非真,無誰所作。王臣。

如是空,即無相、無作,及一切法;一切法亦如是。當知一解脫門即三解脫門;三解脫門即一門。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又,四門中皆修三解脫,互無障礙。

如此三門,意非次第。別雖次第,皆緣實相。又異通教,通緣空理。復異三藏,三藏緣四諦智。故知三脫及與道品,節節有異,須善識之。

又,《華嚴》日出,先照高山,偏多四榮。鹿苑《三藏》,偏多四枯。《方等》、《般若》,多調枯以入榮,引小而歸大。鶴林,施化已足,於榮枯中間而入涅槃。為極鈍難化,來至雙樹,始復畢功。利根明悟,處處得入。如身子等,於《法華》中入秘密藏,得見佛性。所以《涅槃》遙指八千聲聞於《法華》中得記作佛,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約此一番,施化早畢,不俟《涅槃》。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又云:誰能莊嚴娑羅雙樹?即舉舍利弗六人,又別舉如來。若見佛性,能莊嚴雙樹,於其中間而入涅槃。身子六人既能莊嚴,豈不見佛性,於其中間入於涅槃?聲聞尚爾,諸菩薩等處處得入,其義可知。若入涅槃,成五解脫。不即六法,不離六法,三佛性意。

摩訶止觀|通三脫門,結判粗妙(一百六十七)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