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考上名校不重要?看你想在普通大學做雞頭,還是在名校當鳳尾……

考上名校不重要?看你想在普通大學做雞頭,還是在名校當鳳尾……

前幾天跟一個劍橋的教授聊天,問他在英國,牛津劍橋是不是真的比其它大學好很多。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他說那裡的教授們只是marginally better - 可能只好一點點,但其之所以是名校,是因為它們的歷史,傳統,資金,校友,和每年新加入的優秀的同學。遇見這些優秀的人,並和他們一起做點事,那才是好學校的價值。“ 但中國和印度學生們往往最看重的還是當班裡最好的學生,所以他們其實 missing the point ”。

劉以棟先生,在美國做了多年風險管理,數據分析,是個老銀行家。他的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也講了名校和普通大學的問題。很認同他 “美國前300名的大學,基本都不會耽誤你孩子前途” 的觀點。


又是一年一度的考大學季節。

對家有考生的家庭,難免會有許多憧憬和焦慮。現在想寫下我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我小時候,考上大學是我和全家的夢想。那時考上大學不容易,而想離開農村,考大學和參軍提幹是唯一出路。為什麼要離開農村,是因為那時的農村生活太辛苦,一年四季辛勤勞動,每天還是吃不飽,穿不暖,更談不上任何享受。

為了鼓勵我考大學,我的父親曾經給我這樣一種描述。秋天了,學校開學了。考上大學的同學坐長途汽車去上學,沒有考上的同學去給他送行。你打算以後坐在汽車裡去上學,還是站在地上去送行。對年幼的我,這也就是最直觀的引導了。

為了鼓勵我的孩子考大學,我就給我女兒複述了我父親的描述。她說,以後我們都坐汽車去上學,則不過坐在不同的汽車裡。

在當今社會,尤其在美國,我女兒是對的。現在考上大學已經完全跟我們那個時代不一樣。我們那時全國高考每年招生30萬人,大學錄取率不到10%。現在中國每年出國留學人數超過30萬人,大學招生685萬人(2012年數據),領取率74%。

可以說,在當今的中國和美國,考上大學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如果你想上大學,肯定有地方去唸。根本沒有考不上這回事。

既然考上大學很容易,那麼考大學就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新的問題:考上一個好大學和在大學裡面把書念好。

毫無疑問,考上名牌大學仍然非常難。如果能上清華北大,還是挺值得自豪的。就是考上南大,復旦,浙大這樣的名校,也很不容易。在中國,有權的單位和個人佔有太多的資源,所以好學校的條件還是比其它大學好許多。所以,在中國大家還是盡一切努力,考上排名比較好的大學。當然,許多中國考生和家長為了孩子考上好大學而拚了老命,把孩子一生中的學習興趣消費殆盡,也嚴重損害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質量和未來發展前途。

來到美國以後,我們許多老中還是帶著這種考大學的傳統,想方設法考名校。考上美國的常春藤大學,就變成了許多家庭的夢想。

其實,我認為考上名校固然好,但是,是否考上名校並不那麼重要。

第一,考上名校並不意味著成功。在美國頂尖名校裡,包含著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特殊地位的豪門子弟,跟我們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我們的孩子就是上了名校,也不容易跟他們攪和到一塊去。就算我們的孩子和奧巴馬的孩子一起去哈佛大學讀書,並不代表他們可以變成朋友。

同時,考上名校意味著強烈的競爭。許多考上名校的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失去了過去的優勢和光彩,心理難以承受。我聽說過許多名校大學生出事的故事,也見過很多名校畢業的本科生,結果卻上了普通州立大學的研究生。

現在已經不再是范進中舉的年代,考上就是“文曲星”,考不上就是”現世寶“。考上了大學以後,真正的學習才開始,每一位考生必須完成“上大學”的部分。

如果考上名校以後,僅僅是混個畢業文憑,找到一份工作,那麼我不知道這樣上名校有多大價值。

當然,中國的情況可能不一樣。找工作靠父母,個人成績可能也沒人看。在美國,如果沒有點實力,找到工作也會很辛苦。

第二,許多人對名校的誤解很大。因為微信的關係,所以我看到許多國內的留學“專家”對美國名校的分析。我不知道他們的那些宣傳是故意誤導,還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美國的名校並不僅僅是常春藤那幾所學校。其實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都不在常春藤裡面。常春藤裡面的布朗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也未必能比過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

我們聽說過的公立大學,雖然有名,也未必比過美國許多文理學院。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等文理學院在美國都享有盛名,一點不比那些藤校差。如果我們沒有聽說過它們,僅是我們孤陋寡聞。喬布斯上的裡德學院(Reed College),我們以前聽說過嗎?

歸根到底,上大學是去學習的。找一個對孩子、對家庭都合適的大學,比看學校的排名重要得多。裡德學院學費太貴,所以喬布斯一年花光了養父母的所有積蓄,只好退學。

我認為,如果孩子自我控制比較強,喜歡社交活動,那麼公立大學可以提供很大的舞臺。如果孩子仍然需要老師在學習方面的引導和人生指導,那麼小的文理學院可能更合適。

美麗的水晶鞋,未必適合你孩子的腳。而他/她因為必須在大學裡度過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學時光,所以鞋子是否合他/她的腳很重要。

不要想著大學多麼有名,只要想著你的孩子四年是否滿載而歸。

第三,美國許多大學都不會耽誤孩子的前途。美國的大學很多,但美國前300所大學基本都不會耽誤你孩子的前途。美國大學跟中國不一樣,普通的大學裡可能也有很傑出的教授。

同時,大學本科是學習基礎知識,教授是否有名也未必那麼重要。名校的老師科研壓力很大,未必有多少心思在教書。相反,普通大學老師一門心思在教書,可能把學生的基礎打得更紮實。

為了驗證普通大學不耽誤孩子的前途,大家可以看看每年金水獎(Goldwater Scholarship)得主學校。這是鼓勵美國大學生進入理工科讀研究生的獎學金,每年全美國大約300名。如果名校真是那麼好,那麼其得主應該都被美國前5名大學生包了。事實是,每個大學一年最多可以推薦四名候選人。如果你孩子是金水獎得主,那麼他/她基本可以去任何一所大學念研究生。

這是中國的雞頭鳳尾的概念。在普通大學做雞頭未必比在名校做鳳尾差。當然,如果你孩子是做鳳頭的料,自然應該去名校。而那樣的人,根本不應該為考不上名校而犯愁。

雖然上名校的學生在上大學前都是信心滿滿,但殘酷的現實是,他們中90%的人畢業時不能進入畢業班的前10%。你高中畢業時強,不代表你大學畢業時仍然強。

現在已經不再是用考上大學做分水嶺的時代。當年七七級、七八級的那種人生際遇,現在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社會需要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而不僅僅是名校畢業生。

我們現在談論考上大學時,應該多關注一下“上”大學,而不僅僅是“考”大學。

適合的才是最重要的,這就關乎到選校定位的問題。美國有幾千所大學,要從中選擇8-10所來做申請並不容易。要綜合自身實力、學校排名、適合專業、學校錄取率、近年入學率、就業方向、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來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所以如何擇校呢?

1. 知曉美國大學錄取偏好

美國頂尖大學招生部門的錄取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但也各有側重。其中的一些差異源自審核材料的運作層面,而更大的不同來自理念,但是各校的招生委員會必須遵循學校對學生的偏好。

在招生時,他們必須先確保維持或者加強大學的特質,即公眾所瞭解到的關於大學的信息,知道公眾對他們的評判是基於錄取率、新生的SAT成績水平以及學校的入讀/錄取比率。為此,大學希望儘可能接收更多的申請,這樣就可以降低本校的錄取率。

比如一些學校偏愛具有較高SAT成績的學生。

而一些學校則傾向於選擇那些最有可能入讀自己學校的學生。這類學校中的大多數會要求學生提交補充問題,來回答選擇該校的原因。

此外,一些學校屬於冒險主義者,他們並不顧及公眾和媒體的輿論,他們的錄取決定是基於對學生的感覺。這類學校中的大多數不會要求學生回答選擇該校的原因。

所以,在錄取中,有的學校比較“分控”,更注重成績;有的會比較人性化一些,更客觀考察申請者的背景和personality。

2. 綜合能力很重要

當然,美國大學錄取的時候不只看標化成績,還有綜合能力以及其他課外活動的評價,對申請者的綜合能力十分看重。

通常情況下中國學生的課外活動比較單一,除了鋼琴小提琴之外,很少參加社區的活動,募集善款活動,公益慈善活動,以及各種比賽,而美國常春藤頂級名校對這些方面非常看重,要求也很嚴格,他們有他們的錄取標準,分數只是其中的一項。

美國大學比較看重兩類活動

1、社會活動

能夠說明學生的協調能力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反應學生的影響力,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愛心。

2 、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說明學生有強壯的體魄,有勇氣,有競爭力,抗壓能力,和拼搏的優秀品質。

中國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多參加社區活動,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在保障託福、SAT高分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能力培養。特別是領袖能力,社交能力,演講能力,應變反應能力,規劃組織能力等等,最好自己能組織社團成為領袖發起人,組織過什麼活動,自己有自己的網站,自己獲得專業比賽的獎項等。

所以家長從小培養孩子1-3項真正拿得出手的特長,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國內國際專業的比賽拿到名次最好是獎項。

例如:哈佛大學往年錄取的新生中,80%都有進行過慈善活動經歷,66%有體育方面的特長,40%做過學生會幹部,37%有音樂特長,35%有過科學競賽獎項,21%有戲劇,演講,朗誦,表演方面特長。

(當然,百分之一百英文全部極為優秀,從小多看英文原版名著英文報紙雜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那些真正被錄取的中國學生,各方面都非常優秀,不是隻會死讀書,而且他們的標化成績一定也會非常高,所以標化成績只是充分條件,但是非必要條件。

3. 理性看待大學排名

在選擇去美國留學的同時,有不同類型的排名榜單可以說是很多童鞋非常重要的參考,把每年的US News奉為選校最強攻略更是不罕見。

同除了大學排名,也要看看學生自己日後想學的專業方向,長遠規劃、個人興趣來綜合看待學校排名和專業排名,綜合大學和文理學院也要理性考量,看學生自己更適合哪種類型的學校。

大學的不同“氣質”

集體型的大學文化

如德克薩斯大學、杜克大學、西北大學、喬治城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範德堡大學或者更小的大學比如高露潔大學、丹尼森大學、威克弗里斯特大學。

在擁有此類校園文化的大學中,你會發現有很多大型的運動社團及聯誼會。在這裡,你可以和同學們在教室和宿舍裡談論體育、派對、朋友等各種話題。

智慧型的大學文化

比如卡爾頓大學、芝加哥大學、格林內爾學院、波莫納學院和斯沃斯莫學院。

在擁有此類校園文化的大學中,你和你的朋友會花很多時間談論自己讀過的書,你們還會在課後討論學術知識、政治和國家經濟狀況等。

創造型的大學文化

如歐柏林設計學校,羅德島設計學院、伊凡娜藝術、茱莉亞音樂學院和設計學院的設計和表演藝術專業。

在擁有此類校園文化的大學中,你和你的朋友會在課間或者宿舍裡唱歌,談論藝術、實踐課、畫廊開幕、時尚和即將到來的演出等。

培職型的大學文化

在擁有此類校園文化的大學中,你和你的朋友將在教室和宿舍討論關於GPA、GRE、LSAT、MBA、創業公司、喬布斯、全球經濟、醫學院和法學院、商業、工程和建築學校,比如康奈爾大學、普度大學、北卡來納大學、斯坦福大學、沃頓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伊利諾伊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

激進型的大學文化

在擁有此類校園文化的大學中,你和你的朋友將會在教室,宿舍裡談論人權、動物權益、環境和氣候問題,比如格林內爾學院、哈弗福德學院、歐柏林學院、匹茲學院及衛斯理學院等。

4. 研究透學校官網

如果是已經有初選的學校,這時候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研究透這個學校的官網。打開官網,你才真正打開探索學校的眼睛。一定要多研究官網上的內容,這真的是最快最簡單的瞭解大學的方式。

只有綜合分析自身實力、學校排名、官網上專業信息、近年學校錄取率和入學率、校園環境、就業方向,未來發展,地理位置,學校所處環境等等種種因素綜合考量,當然也要結合自己的一些個人需求,才勉強算的上是準備萬全。而機會,從來都只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至此學校已經有雛形了,千萬要注意申請輪次,大學申請會有ED/EA/RD,利用好ED的機會。進入心儀的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