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老張談三農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一到春節,過了初一就要開始走親戚了,這一點在農村裡是比較受重視的。一般初二會去舅舅家,畢竟自古以來就裡有著“孃親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說法。舅舅在眾多的親戚中是輩分最大的。自然走親戚是要先去自己的舅舅家,然後再去其他的親戚家。在農村裡走親戚,多數都是依據親戚輩分的高低這個順序來的。那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現在有部分的年輕人可能也對此有過迷糊,農夫在小時候也一直很好奇,過年去親戚家裡拜年的時候,為什麼總是姑媽家先去,而姨媽家是最後才去的。其實,農夫更喜歡去姨媽家,因為姑媽、姑父比較嚴肅,每次去了也沒有紅包。而姨媽家就不一樣了,不僅有紅包,而且還有鞭炮玩。後來問了長輩才知道,原來老輩人傳下來的規矩,因為過去都普遍認為姑媽要比姨媽家更親一點。在農村裡還有著“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由此可見古人都偏向於認為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些。這個在農村裡確實是如此,多數的小孩都喜歡去姑媽家,而姑媽也常來孃家,如果侄子去姑媽家玩耍了,也一定會熱情招待的,所以關係處得一般不錯。

在古人看來,之所以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些,那不光是因為姑媽和爸爸有著血緣關係,還有一點那就是她們會常回孃家。即便是嫁出去了,但是父母兄弟都在這裡,可以說最親的人都是在孃家這邊了,孃家就是出嫁女兒背後的唯一靠山了,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回來,走動自然頻繁。

而姨媽雖然和媽媽是姐妹關係,但是來往還是沒有姑媽頻繁。就算是婚前的關係很好,但是婚後了又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並且在古代的時候女人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回孃家還好說一點,丈夫也不會說什麼。而去姐妹家,那就不一定了,畢竟在過去女人要乾的活很多,家中的事情一大堆也脫不開身,只有過年了才可能會在外婆家匆匆見上一面,所以來往少,自然就生疏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得出來,姑媽要比姨媽更親,那就是族譜上,一般都會有姑姑、姑父的名字,而姨媽、姨夫是不能上族譜的。綜合來看,古人都認為姑媽要比姨媽更親一點。既然更親一些,那就應該過年的時候先去姑媽家,然後再去姨媽家,不然是會有意見的。

不過,在今天親戚關係也變了,親人之間親不親,還是要看走動是否頻繁。也有不少的家庭,在過年走親戚的時候是先去姨媽家,然後再去姑媽家的。因為血緣關係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親戚還是要靠維護的。長時間不聯繫,那有血緣關係也不親。現在有些年輕人認為朋友關係比親戚關係更牢靠,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朋友之間聯繫緊密,而親戚卻不常走動了,除了在過年的時候聚一下,一年基本見不到面,這樣哪裡有感情咯!何況現在的獨生子女多,有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姨媽、姑媽了,所以他們也體會不到。那麼你過年,是先去姑媽家,還是姨媽家呢?


農夫也瘋狂


過年走親戚是有講究的,尤其在農村,七大姑八大姨的,弄不好是要得罪人的。

我們這裡對於過年走親戚有句順口溜:“初一家,初二舅,初三初四老丈人家門口遛”。大年初一肯定是自己叔伯以及堂兄弟之間走動拜年;初二必須到舅舅家拜年的(我們這裡特別講究孃親舅大),否則舅舅會怪罪的;初三才會去到自己的老丈人家拜年。至於姑娘姨娘的一般都是初四以後的事了。早些年我們都是嚴格按照上述順口溜的程序拜年走親戚的,隨著時代進步,這些年人們觀念都有所改變,不再一味地教條了。以我們家來說,這幾年每年大年初一,我的三個舅舅都會帶著我的表弟們到我家來(我母親是老大),初二我和弟弟(有時父母也去)則會到舅舅家回拜。在我們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小時候每年都是初五左右舅舅們才會帶著小表弟們到我家來。至於姨娘,相互拜年的日期更靠後,如果兩家離得遠,甚至都不會相互拜年的。

“姑親姨親,姑姨沒了斷了親”,意思就是姑姑和姨娘一旦不在了,親戚就不走了。當然,這是過去農村的傳統思想,現在孩子少了,表兄弟之間走的親也走的勤,畢竟是有血緣關係的,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不過,如果你既有姑姑又有姨娘,而且都健在,那拜年時還是有講究的。姑姑是本家人,與自己同姓,姨娘雖說是母親的姊妹,但畢竟是外戚。所以拜年時肯定是先到姑姑家,然後再到姨娘家。當然有時也要視情況而定的,比如姑姑家比較遠(遠嫁),交通不便,而姨娘家就在本地離的也比較近,那就不必拘泥於先姑後姨了。

過年走親戚拜年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節日文化。親朋之間通過拜年互動可以增進感情,促進彼此瞭解,對穩定和維繫親友之間的感情十分重要,當然,我們在拜年過程中不必拘泥於過去的陳規陋習,只要本著相互尊重的心態,相互理解、包容,親情就一定會越來越濃,感情也會越來越好。


文一多


過年走親戚,應該是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關於過年走親戚,先去誰家,按照我們膠東農村的慣例,都是先去姑姑家。

我們膠東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從這句農村老話中不難看出,人們對於姑舅親的重視度明顯高於"兩姨親″。

過去農村姐妹們弟兄們多,所以這姑舅親也就多。一般來說,初二日拜姑姑都約定成俗,所以孃家有侄子侄女的人家,在正月初二這天,都會在家提前備下飯菜,等待自己的侄子侄女前來拜年。


我有三個姑姑,小時候都是每年輪流去拜年。而我舅舅家的表哥表妹則在初二日這天到我家給我母親拜年。那時侯,姑舅弟兄很少能在正月初二日聚在一起玩耍,因為都是各自去拜自己的姑姑。除非是姑父沒有姐妹,這樣才會和他們湊一起的。

而姨姨家,一般是安排在初三以後。因為初三日是結婚的姑娘回孃家的日子,小孩子們都會跟父母去姥姥家。當然,這天姨姨家也會去姥姥家拜年。所以與姨姨姨父及兩姨弟兄等在姥姥家就會聚在一起,有的在初三這天見過面就行了,也不特意再去拜年了。

其實,農村人之所以覺得姑舅親,與平日裡走動頻繁有直接的關係。作為姑姑,常回孃家看望她的父母(咱的爺爺奶奶),自然我們之間接觸多,而與舅舅那面也是同樣道理。姨姨家則不同,有時侯去姥姥家也不一定同時去,所以覺得沒有姑舅之間親密,也很正常。

如今,姐妹們比過去少了,正月裡探親的家數也屈指可數。有的人或只有姑姑或只有姨姨,去誰家拜年完全看自己家情況。


建行漸遠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我們這裡拜年只排了最重要的兩天兩家親戚。


初二的拜姑姑。

正月初二是拜姑姑的日子,悠然家裡沒有姑姑,從來沒有正月初二走親戚,但正月初二我們家裡總有親戚來,舅舅家的表兄弟,表姐妹,他們會年年初二來給悠然的母親拜年。

記得小時候那一堆表親總是從山上翻過來,然後就到我們村了,母親會從早晨開始忙活中午的菜,是那種忙併快樂著的姿態,上午九點多時,若是那幫孩子們還沒有來,母親就會著急,讓悠然到村口迎客。


悠然如今懂得了當年母親的心思,那些孩子們,全是她的侄子侄女,是她孃家的人,來的越多說明孃家人煙旺盛,自己越有面子。

而早早給姑姑拜年,那是因為過年時,家中所有人都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過年,只有出嫁的閨女在別人家裡,雖說出嫁的閨女是別人家的媳婦了,但孃家人是惦記的,所以過了初一,趕緊打發孩子們去拜年,讓嫁出去的閨女知道孃家人惦記著,牽掛著。

初三是閨女回孃家拜年的日子。

為什麼沒有在初二回孃家拜年?因為初三是小年,小年之前,我們這裡是不準閨女回孃家的,家裡掛了宗譜,成為別人家媳婦的閨女不適合回來,等初三早晨放了鞭炮,送了回家過年的去世先祖和親人,才可以讓閨女回孃家。


所以初三是回孃家拜年的日子。

那麼姨姨傢什麼時間拜年?竟然沒有安排,姐妹間關係好,條件好的話,可以隨時去拜年,初四初五初六,哪天都可以。

從拜年排日子不難看出,我們這裡農村是不看重姨姨情的,姑姑和侄子侄女有骨肉親,斷了骨頭連著筋的情意,姑姑親侄子侄女是打心裡親,畢竟是一個姓的一家人。

姨姨關係好時才有可能叫成姨娘,有娘時,和姨姨關係才會密切,外甥在姥姥家裡那些人眼裡就是外甥狗而已。


悠然見東山


春節自然少不了親戚朋友間的相互走動。至於姑姑和姨姨間的關係,民間有“親姑姑,假姨姨”的說法,農村習慣上是不到姑姑家的,姑姑或者姑姑的孩子要到孃家(舅家)拜年的,那怕是姥姥姥爺不在世了,畢竟血濃於水。而姨家就不同了,外甥要給姨媽家拜年,小姨要給姐姐家拜年,如果母親去世了,外甥才要給姨姨家拜年,這個是禮數,規矩,也是人之常情。

社會發展到今天,有些風俗習慣也在悄然變化,現在的城裡就流行出嫁的姑娘給姑姑和姨姨拜年,沒有定式。舅家到外甥家,長輩到晚輩家是春節初五以後,為晚輩家送燈籠,“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自己在外地工作,春節期間到親戚家走動走動也無可厚非,年味,就是人情味,少了親情,就少了人情味,也就感覺到過節沒有意思,這也是現在許多人認識不足的地方。

姑姑姨姨都是親戚,關係是一樣的,現在怕老婆都成了社會通病,母親和姨姨家走動的時間要多一些,事在人為,各地的風俗不同,如果自己在外工作,還是走動一下好。

這是我們這的風俗,您那有什麼風俗和不同的看法,歡迎補充,祝大家新春愉快。


王偉2361


看了很多網友都寫了應該先去XXX家,因為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我只想說,規矩你大爺個雞巴,你老人家還真以為人人都能從年二十六一直休息到元宵節吶,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能在除夕到初二這三天休息就不錯,個別真的能休完整個春節的,那除非是自己開店做生意,不用受單位規章制度管束的,那自然另當別論,所以,先去阿姨家還是先去姑姑家,完全取決於她倆誰離您家更近,很多網友都說姑姑和自己的血緣關係更近,那請問,假如您家住深圳,您阿姨家住廈門,您姑姑家住濟南,時間上包括往返只有十日,且第十一日上午八點半之前您就必須返回工作崗位,如果再請假的話就扣除至少一個季度的所有工資獎金績效,那怎麼滴,您是打算先去濟南然後再去廈門?還是反其道而行之?還有,倒班制職業怎麼弄?別和我提什麼換班不換班的,您有親戚朋友難道您同事就是孤家寡人?😁😁😁😁


伊恩柯羅諾斯


其他地方不知道,關中風俗:

三十晚上:弟兄們都到父母家吃團圓飯。

大年初一頭一天:孩子們給長輩磕頭拜年領紅包;舅舅家有人過世,則隨後的三年初一去舅舅家。否則最早只能是初二去舅舅家。

初二:回孃家、去舅舅家。

初三初四初五:姨家。家裡姑姑的兄弟都不在世了,也去姑姑家。

初一到初五:孃家、舅舅家、姨家。這是上親戚。俗稱老小謂(音)家、上司衙門。

初六以後:姐家、姑姑家、朋友家。這是下親戚。

當然初四初五上親戚走完了,也可以去下親戚裡的長輩家。


咸陽老魏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又快過年了,走親戚曾是兒時一個溫馨的夢。夢裡面的故事充滿了溫情,你還有一些哲理在其中。



奶奶是我們家至高無上的權威,父親常年工作在外,媽媽小小年紀就嫁過來,所以一切聽從奶奶的指揮。

奶奶是我們這邊農村數得上的巧手,也是出了名的“老封建”。她的嘴裡面常常掛著兩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是外人,媳婦是自家人”。

所以在過年這個習俗上,女兒家不僅僅除夕之放和過年這天不準回孃家,正月裡,許多日子都不能回孃家!那初二是鐵定的女兒回家的日子,否則其他時間是不能輕易回來的。

偏偏姥姥家這裡也是這麼非常地講究的。所以父母和我們姊妹幾個大年初二總是要去姥姥家拜年去,姨姨家也和我們一樣,所以我們總能在姥姥家碰到姨姨一家,互相拜個年,一般都不用再專門兒去姨姨家拜年了。至於和姥姥住在一個村子裡的舅舅家,他們也要在大年初二去給丈母孃家拜年去,等到初二下午他們回來了,能跟我們見上一面,這樣也算拜年了。

而姑姑他們一家初二到了我們家的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了,一般是碰不了面的。所以,我們一般會在初三或者初四的時候,專門去給姑姑家拜年去。

多少年了,總覺得這老姊妹們很難聚在一起。等舅舅家的老丈人去世了,舅舅姨姨們才和姥姥他們一起和我們在一起吃個初二拜年的飯。

而姑姑他們一家,自始自終在正月裡都沒有跟我們聚在她的孃家,都是我們專程去拜年的。

在奶奶的嘴裡,“姑舅親,輩輩親;姨姨親,姨姨死了再不親”。她教導我們,姑姑是外人,卻是個親人,以後世世代代都要交往下去的。而姨姨卻是外人的外人,姨姨在世的時候,可能還來往一些,一旦姨姨去世了,那後輩兒孫都不會來往了。

可在我們的心裡,姑姑姨姨感覺是一樣的親,過年的時候給個紅包,平時也都關心關心學習和生活。但他們的孩子們,也就是我們的表親,感覺還是姑姑家的親,因為她們來看他們的姥姥,我的奶奶的時候,還是經常能見面的。而姨家的孩子,只有在正月初二在姥姥家才能見一面。

可見這親戚關係就是個見面親!姑姑姨姨都是親,誰來往的多,誰關心的多,跟誰的關係就近吧!至於先到誰家拜年,後到誰家拜年,那就是看什麼時候方便了!


村姑說村事


過年走親戚,應該先去姑姑家還是姨姨家?為什麼?

關於過年時先去姑姑家還是先去姨姨家這個問題,我想可能各地風俗不一樣,所以這個順序也會有所不同。就我們膠東地區來說,毫無疑問是先去姑姑家,這是習俗,因為在我們這兒除了大年初一這天一家人過春節之外,初二就要拜姑姑,初三是拜丈母孃。

從親屬關係上來看,其實姑姑跟姨姨應該是一樣近的,姑姑是爸爸這邊的姐妹,而姨姨是媽媽那邊的姐妹。如果單從這方面來看,姨姨還要比姑姑更親近一些,因為媽媽和姨姨是親姐妹,姐妹之間的感情應該是比兄妹之間的感情還要親密無間吧。所以如果非要分姑姑和姨姨哪個近哪個遠,這就好像在問子孫們是跟爺爺奶奶近,還是跟姥姥姥爺親近是一個道理。

不過拋卻感情上的親疏遠近不說,單就習俗來說,過年時大多還是先去姑姑家的,那麼問題來了,即使是先去姑姑家,兩人結婚之後男方有姑姑,女方也有姑姑,那麼又該去誰的姑姑家呢,這還真是個問題,有的人可能難得清閒,不巴望著親戚們來串門,那就無所謂去誰家了。但是在我們膠東還是很注重過年拜姑姑這個傳統的,不然也不會安排在大年初二就給姑姑拜年,侄子們來拜年,姑姑們會覺得這證明家裡親戚關係好,有面子。所以就可能會出現男方想去姑姑家拜年,女方又想去自己的姑姑家拜年,但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也是要先去男方的姑姑家拜年,等到初四初五再去女方姑姑家拜訪。



至於姨姨,那可能就要等到拜訪完男方的姑姑和女方的姑姑,或者在拜訪完男方的姨姨之後,才能輪得到女方的姨姨了。


一品小十六


當然要先去姑姑家,然後再去姨娘家。

關於這個問題得從封建社會的時候說起,是有根據的。

現在的風俗基本上都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由於封建社會屬於父系社會,男性在社會中地位高,一切都是男性站主導地位。即使在現在社會上多數地方也這樣,認為理所當然。比如孩子隨父母誰的姓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自然而然的就是隨父姓,基本上沒有爭議。

對於親屬尊稱的叫法上也體現男女之間不同。父系男性分大爺(伯伯)叔叔,母系男性就是叫舅舅。而父輩這面同輩的女性都叫姑姑,不管比父親大和小;母系這面都叫姨姨,不管比母親大和小。上述叫法就證明父系這面重要,母系這面就差一些。

綜上所述,先看父輩這方面的親屬才是正確的。不過現在不講究這些了,但知道一些禮節還是有必要的。

在有一點就是看平時親戚之間走動情況,經常走動的先看,不常聯繫後看或不看,如何選擇,自己決定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