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

從北京的798藝術區,到上海的莫干山路M50藝術區,再到廣州的紅磚廠創意園。這十幾年來國內的各種藝術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漸漸成為了各種有一定知名度和代表性的地點。

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現代藝術園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一致的起點——前身都是各種舊工業建築。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北京798藝術園區

北京798藝術區是由原國營718聯合廠區改造而成,上海莫干山路藝術區的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紡廠,而廣州紅磚廠創意園原來則是中國最大的罐頭食品廠。藝術家們偏愛舊工業建築這件事,也是有著頗多淵源及緣由的。

故事要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說起,隨著科技與生產方式的進步,很多被時代淘汰的大型工廠逐漸淪為廢棄的廠房建築。與此同時,在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之下,開放商不得不尋求更廉價的建築方式。

全球最早的此類藝術產業園區之一是位於紐約的蘇豪區(SoHo),這個地區可以算是將舊工業建築變成現代藝術園區的始祖。早在1950年前後,就有藝術家被這裡的廉價租金所吸引(藝術家窮啊),開始租用這裡漸漸搬走的工廠廠房作為工作室。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紐約蘇豪區

不過藝術家看重的也不僅僅是蘇豪的低廉房租,舊工業建築有其自成一派的獨特美感。對於這片位於曼哈頓下城區的建築群來說,其建築特色就是隨處可見的鑄鐵元素。

1973年,紐約地標保護委員會更將其命名為“蘇豪鑄鐵建築歷史區”。樓外鑄鐵的樓梯、各種金屬門窗,包括屋頂的鑄鐵裝飾,都是極具工業美感的美式建築的代表。在這個藝術園區的鼎盛時期,不到紐約1%的佔地面積裡彙集了紐約30%的藝術家。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蘇豪區Greene街上的鑄鐵建築

美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查克·克勞斯(ChuckClose),視覺藝術領域的代表弗蘭克·斯特拉(FrankStella),著名雕刻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Serra)以及攝影大師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等都曾在此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

此類將舊工業建築群改造成為現代藝術園區的案例在國外不勝枚舉。德國西部的煤礦區遺址改建成的文創藝術中心、俄羅斯吉爾(ZiL)汽車廠改造成的城市綜合體以及悉尼濱水工業遺址改造成的三大文化空間都是此類代表。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Artspace 悉尼由舊工業遺址改造的藝術空間

而國內對這種舊工業建築改造的效仿,則出現在90年代以後。邁入新世紀前夕,我國的各種舊工業也逐漸退下歷史舞臺。留下的是無數空蕩的大廠房,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喧囂。

以最具代表性的北京798藝術區為例,它的前身是始建於建國初期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這片舊工業建築群是由當時援華的德國頂尖建築師設計建設而成,具有典型的實用與簡潔完美結合的包豪斯風格。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北京798藝術區

2002年,做中國藝術網站的美國人羅伯特在這裡租下了閒置的一間食堂,改成前店後公司的形式。隨後,從與羅伯特接觸密切的藝術家們開始,看上這些包豪斯風格廠房的美感及低廉租金的藝術家越來越多,這個藝術社區也就逐漸形成了起來。

隨著國外的各種藝術機構,以及國內如作家劉索拉、音樂家李宗盛、出版人洪晃、雕刻家李象群等等知名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入駐,北京798藝術區的知名度節節攀升。最終,這個“半野生”的藝術園區甚至成了北京的一個地標旅遊點。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北京798藝術區

對舊工業級建築的改造,其實不僅限於打造藝術園區。如果是單座的舊工業產房,則可能會被構思精巧的建築師改造成博物館、藝術館或者美術館。

這座經歷了從發電廠到世博會城市未來館,再到現在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築,顯然是這一類舊工業廠房改造的傑出代表。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外景)

建成於1985年的上海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廠房中還豎立著一根極具時代特色,高聳入雲的大煙囪。而富有創意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一起聯手將廠房內部改造成現代化的藝術展覽區域的同時,也把大煙囪做成了一根實時變化的溫度計。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現在重生成為了一個充滿文化氣息及人文內涵的公共文化場所,也正如改造完成後舉辦的一屆雙年展主題一般,是“重新發電”了。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內景)

無獨有偶,北京大名鼎鼎的今日美術館,也是由一處啤酒廠的鍋爐房改造而來的。自2009年以來,今日美術館對這處建於1957年的舊廠房進行了徹底的改造。

有趣的是,不像其他傳統的美術館,現代藝術館的改造是一件持續了十年沒有停歇過的事情。因為現代藝術的迅速發展,聲音、表演、劇場等等新藝術形式的加入,導致場館的負責人們只能一直改進以求跟上藝術的發展。

是貧窮,讓北上廣的藝術區遍地開花

北京今日美術館

對於向來喜歡“大拆大建”的中國來說,這種由藝術界領頭的舊工業建築改造,節省資源的同時保護了歷史建築,是十分值得提倡及學習的行為。

另一方面也因為藝術園區、藝術館等地由較為低廉的形式改建而來,避免了高價門票的出現。很多藝術園區甚至博物館都是免費或者購買低價的門票就可以進入參觀的,這也是對於我們國民美育事業的有力支持。

現在很多教育家呼籲我們要在博物館裡“富養”下一輩。我想對於我們自身來說,有機會多到藝術園區、藝術館、美術館去看看,也是十分有意義有幫助的一件事情。

L’art system occidentale alla conquista di Shanghai. È la volta della Fondation Cartier

Sasaki 公佈798藝術園區規劃概念視頻,講述現代城市中的工業美學

工業廢墟轉型藝術產業“烏托邦聖地”,工業遺址如何再利用?

創意世界:全球五大創意產業園區“爭奇鬥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