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上個世紀末,都市報與雜誌的興起,讓報刊亭成為西安古城的文化標誌之一,幾乎遍及了西安的大街小巷。賣報、賣煙、賣飲料……那時,一間小小的報刊亭收入足以養活得起一大家子。

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閱讀與購買習慣發生了變化,而今,那些曾經遍佈在西安街頭的報刊亭,都不好找了。

在初春料峭的春風中,我跑遍了大半個西安城,尋找那些曾經火熱的報刊亭,它們現在怎樣了?

1

小寨十字

一天問路的人比賣的貨還多

要說西安商圈的人氣王,那非小寨莫屬。雙地鐵、商業密集、常年人流如織,霸氣且狂傲。

白老闆已在小寨十字那個約十平米的報刊亭裡扎守了十幾個年頭,雖名為報刊亭,但他的小鋪裡,填充的卻是各類小商品。飲料、煙、烤腸……都是他店鋪裡的明星產品。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幾本雜誌被擺放在不顯眼的位置 圖片來源陝光燈

在西安的春天裡,不經歷幾次滿30減15的氣溫,可能就不算是正牌的西安人。小寨十字的冷風呼呼的冷慫冷慫的吹,我一邊用手拽著上衣,一邊把頭扎進白老闆的鋪子裡,想跟他聊聊如今報刊亭的生意。

“生意?我給你說,一天問路的人都比我賣的貨還多。”白老闆眼睛沒有離開他手機上的電視劇,一邊揮著手問:“你都想知道啥?反正我也沒事,你想問啥我都可以跟你諞諞,就是別問我收入。”

白老闆十幾年前剛接手這個報亭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一兩百份報紙,慢慢的變成幾十份,直到現在一天三五份。店鋪內的冰箱頂散亂的擺放著約10釐米高的報紙。旁邊牆上擺著五六本雜誌,我用5.2的“千里眼”瞄了一下,雜誌全是老款,最早的都是2016年的。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小寨的一處報刊亭 圖片來源陝光燈

“賣不出去,現在都是手機和網上下單,誰還來報亭?”白老闆指著那一沓落灰的報紙說,隔斷時間會有人問有沒有三秦都市報,因為那上面有掛失信息。

白老闆家所有的經濟來源都來自這個移動格子鋪,一年365天,這個店鋪關門的時間屈指可數。“沒辦法,想掙錢,就要開門。”報紙銷量下降後,他店裡慢慢多了很多商品,但賣的最多還是那些人們隨手需要的小東西,這些商品有一些會比其他地方貴五毛到兩元。

在和白老闆聊天的半個小時裡,他賣了八九根烤腸,七八包煙,六七瓶水,給五六個外地人指了路……

在白老闆眼中,這個小格子鋪看似不會日曬雨淋,但冬冷夏熱,也很不容易:“周邊的保潔、摩的司機都很熟,我想上個廁所,人家還能幫我看個店。”

聊得投緣,剛開始拒絕透露收入的白老闆還是忍不住分享他的收入。“家裡兩三個人來換崗,你說一個月就是掙一萬元,按人均一分還能有多少?”他搖搖頭說,生意不行,好的話我還有時間跟你聊天?

生意不景氣,有沒有想過換個工作?白老闆對這個問題明顯有點意外:換?怎麼換?這個店至少需要家裡兩個人來經營,一個人換意味著一家人都要換,折騰不起。

2

解放路

靠賣飲料、煙等維持報刊亭生意

汪秀琴今年60多歲,10年前在西安解放路上開了這家報刊亭,當時就是看到都市報很火,覺得這是個掙錢的差事。像《參考消息》、《體壇週報》等一天都能賣出去四五十份,《讀者》、《國家地理》等雜誌的銷路也比較好。

而如今,這個數字已減少到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刊亭生意基本靠飲料、香菸維持 圖片來源陝光燈

“10年前,我和老頭子兩個人,從早忙到晚,是挺累,可是掙錢多啊,我倆一個月掙個五六千不成問題,現在一個月兩三千都難說!書報我現在都不敢進貨,以前剩下的還沒賣完!你看看那都是什麼時候的?”汪秀琴性格爽朗,說起話來嗓門大,聲音乾脆。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有幾本時裝類雜誌,其中有一期是2014年6月刊。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刊亭的一角擺著幾本雜誌 圖片來源陝光燈

之前報刊亭的報紙雜誌不愁賣時,經營戶進多少賣多少,就算賣不完了,還能退;現在經營戶們不敢進了,因為賣不動,也退不了,都砸到自己手裡了。

報刊亭的生意一天天冷清,飲料的生意倒是還不錯,加上解放路離火車站近,人流量大,賣飲料的收入勉強可以維持報刊亭的開支。

汪秀琴和老伴又想法子加上了煙、紙巾、烤香腸、冰淇淋等,夏天的時候,生意稍好一些,冬天天冷的時候,收入就和街上的溫度一樣跌到最低。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一位顧客在用手機掃碼購買礦泉水 圖片來源陝光燈

說起開報刊亭的困難,汪秀琴又是爽朗地一笑:“你說現在幹啥不難呢?”

對於報刊亭從火熱到冷清的遭遇,她覺得很好理解,“現在電子產品、網絡那麼發達,你們年輕人都捧著手機看,誰還看報紙?”

即使有一天,城市可能要取消這些報刊亭,她覺得也不是沒有可能,“那我們該配合的還是要配合。”

被時代裹挾著、踉蹌著腳步前行的人,來不及多想。

但汪秀琴對以後抱有樂觀,“聽說我們這些報刊亭要統一提升改造,你看看,這新亭子挺好看不是?”她邊說邊給我看她手機裡的照片,紅色邊框主題的報刊亭,看起來挺時尚。

3

丈八東路

半小時只賣出一包煙和一根烤腸

位於丈八東路一天橋下的報刊亭雖然外觀是報刊亭,但門頭的招牌卻立的是便利店。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刊亭已成便利店 圖片來源陝光燈

依舊是個路口,電視塔的西北風不比其他十字弱。我裹緊衣服,將頭扎進便利店窗口裡,一來理理被風吹亂的頭髮,二來努力去聽這個來自外地老闆的方言。

老闆是年過六旬的老劉,在沒來西安之前,他在連雲港老家種了30畝地。兒女體恤父母辛苦,將他接到西安一起生活。

剛來西安的老劉幫忙照顧孫子,去年孫子上學後,閒不下的老劉發現了這間招租的報刊亭,於是他說服家人開了這間門面。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刊亭擺放著的零食 圖片來源陝光燈

和別家報刊亭相似,老劉店鋪最顯眼的位置也擺的是煙、水、烤腸……但這裡明顯人流量稀少,偶爾有顧客上前,也是問路、換零錢,買東西的人屈指可數。

“位置不好,顧客都從天橋分流了。”老劉算過一筆賬,他接手這個店鋪,一整年的收入也就一兩萬。他指著店鋪櫥櫃的商品說,去年這個時候,他訂了十份報紙擺在那裡,但每隔一段時間,他都需要把剩下的報紙當廢品賣掉,根本入不敷出。即使現在擺滿了商品,也是無人問津。

老劉可能說的沒錯,在和他聊天的半個小時裡,他只賣出了一包煙和一根烤腸。

4

南門裡

報刊亭裡找不到一份報紙或雜誌

位於南門的這個報刊亭,如果你路過,不會想到它是一處報刊亭。從外觀看起來,它雖然和其他報刊亭一樣,但是裡面卻找不到一份報紙或雜誌,只有飲料和口香糖。35歲的經營戶高強說:“因為要改造了,報紙最近都不送了。”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刊亭裡暫時沒有報紙 圖片來源陝光燈

時不時有路人過來買飲料,還會問一下高強,“上城牆從哪上?”“去碑林往哪走?”高強一一耐心指路。

高強經營報刊亭三年,最初也是自己家裡人做這個,他接手了過來。談不上生意好壞,就是家裡人的事,不想中斷了,好歹是份“工作”。

要說現在買報刊的人,高強認為當然還是有,特別是有兩大群體,一是老年人,不習慣看手機的,二是學生們,大多數被家長限制使用手機,又還喜歡看書的,經常會過來買青年文摘、漫畫書等等。

5

西五路

因喜歡而堅持下來的報刊亭堅守者

與其他報刊亭的經營戶不同,馬文莉開報刊亭最初的原因是,自己很喜歡看書看報,用她的話來說,看報紙、雜誌的時候,每次手摸著那些紙張感覺就不一樣,摸著很舒服,有閱讀的親近感,這種感覺是用手指刷手機體會不到的。

由於馬文莉喜歡看報,同樣的興趣愛好,讓她的報刊亭在13年裡也積攢下了不少老客戶。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一位相熟的顧客過來買雜誌 圖片來源陝光燈

3月21日下午,風吹得人睜不開眼,一位老顧客還是找過來了,兩人見面就熟絡得聊起來。這位老顧客一次要買三本雜誌,其中一本是幫正在上高中的女兒買的,“從鐘樓找到北大街,最後還是在你這裡找到了!”

在我們尋訪的所有報刊亭中,馬文莉的報刊亭是報紙和雜誌的種類、數量最多的一家,整整齊齊的鋪開,因為風大,報紙都用鎮尺壓著,櫃檯上的飲料和小零食只佔了很小的比例。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這個報刊亭的報紙種類較全 圖片來源陝光燈

不過,她也同樣的無奈,這其中有不少都是過期的雜誌,以前沒賣完的,現在都在處理賣,兩塊錢一本。

“書報不好賣了,收入在減少,但前幾年租金一直在漲。現在書報都不敢多進了,賣不動了都不退。”

由於地處市中心,又離火車站比較近,馬文莉的報刊亭經常會有外地人來,有的人來了就問她,“西安人平時喜歡看什麼報?給我也拿一份!”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報紙被擺在顯眼的位置 圖片來源陝光燈

馬文莉覺得,報刊亭在城市裡還是很有存在的必要,外地人來了,能夠通過西安人的平時的閱讀喜好,來了解這個城市的氛圍,“都說西安是文化古城,大家都不看書看報了還能行嗎?”

6

消失的是形式,留下的是記憶


這一天,我還走訪了朱雀門裡、金花北路人行天橋下、南二環武警醫院門口、電視塔轉盤等處的一共12處報刊亭,有四家關了門,還有三家因為老闆不在,報刊亭裡的人不願多談。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3月21日下午,朱雀門裡的報刊亭是關門狀態 圖片來源陝光燈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3月21日下午,南二環武警醫院門口的報刊亭是關門狀態 圖片來源陝光燈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3月21日下午,電視塔轉盤附近的報刊亭是關門狀態 圖片來源陝光燈

對於很多西安人來說,每天上下班或放學的路上順手買份報紙、雜誌,曾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除了報刊雜誌,報刊亭還會售賣飲料冰棍、零食小吃、電話和網絡遊戲的充值卡,為過路人提供即時的便利,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現在,這些曾密密麻麻分佈在西安市各個角落的報刊亭,數量正在逐年減少。

其他的城市也一樣。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全國共拆除了10000多個郵政報刊亭。


我跑遍半個西安城,和這些報刊亭老闆聊了聊


▲製圖來源/網易數讀

陝西省郵政報刊發行局的一份數據顯示,2015年,西安市擁有報刊亭約300個;由於受多媒體時代網絡電子媒體的影響,2018年仍在堅守的估計不到100家(涉及到主城區與區縣、開發區的數據,預估可能不準),其餘自行淘汰,另尋出路。

堅守的人還在堅守,或許是出於一種習慣,一份喜歡,甚至還有一些無奈。曾經的城市文化標誌,日漸稀少,生意蕭瑟。

有人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有人認為,如今年輕人一味追求手機閱讀的短平快成“低頭一族”,忽視了傳統的閱讀;也有人認為,順其發展,不應過分強求。

無論如何,做為承載著幾代人歲月和青春記憶的報刊亭,都會給這個城市留下印記。

(注: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陝光燈(shaanlight)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