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我州首例“共享經濟”傳銷案告破

我州首例“共享經濟”傳銷案告破

涉案3000餘萬元,涉及400餘人

◎周鵬

“瀘定警方能夠迅速偵破這起震驚全州的共享經濟傳銷大案,讓人拍手稱快,幸虧嫌疑人落入了法網,不然,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上當受騙。”當瀘定警方公佈破獲共享經濟傳銷大案時,人們奔走相告,但對於深陷其中的不明真相的群眾,他們投入的資金卻有可能血本無回。

近日,一起涉案金額3000餘萬元、參與人員400餘人的組織、領導的特大傳銷案,經過警方縝密偵查,馮某雄、馮某斌兩人悉數歸案,備受矚目的我州首例“共享經濟”傳銷案告破,這也是瀘定縣公安局偵辦的目前我州涉及金額最大、涉及面最廣、人員參與最多的首例網絡傳銷案件。

曲解國家政策 創辦28個空殼公司

2016年7月,楊某偉、唐某、斯某正等人利用中央十三五規劃中“共享”經濟為噱頭,線上成立“國家共享經濟創新交易示範中心”官網平臺,宣稱“中心”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消費增值平臺,並註冊成立四川興鑫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四川鑫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線上建立鑫圓共享商城,開設28個產業中心(也稱產業鏈、運營商)等多個空殼公司。

馮某雄,是土生土長的瀘定人。2016年,馮某雄通過網絡瞭解到“國家共享經濟創新交易示範中心”相關信息後,一時間萌生起“共享經濟”發財夢,他便主動聯繫上西南片區負責人唐某。2016年底,通過唐某介紹,馮某雄前往成都“國家共享經濟創新交易示範中心”總部考察。期間,他不僅參觀公司辦公場地,還對其經營模式深信不疑。2017年4月,馮某雄向總部繳納15萬元代理費,取得“鑫圓共享經濟”在甘孜州建材、房產、設備、商貿、油卡、裝飾總代理,並在瀘定縣註冊澤潤居安房屋經濟有限公司。

謊稱“國家級”平臺 發展下線400人

考察學習後,馮某雄準備回瀘定大幹一番。馮某雄大肆向親友介紹“鑫圓共享經濟”的發展模式,並拿出《中華盛世》雜誌等公司資料,鼓吹“投資11.7萬元,你的賬戶上就有100萬積分,平臺每天以6?比例給你提現,相當於每天返你600元,4年6個月19天累計返還100萬元。通過設置推薦獎和管理獎的方式,還可以發展會員加入,也有相應的提成。”面對如此高額的回報,通過親友介紹瞭解投資項目的馮某斌心動了。馮某斌赴總部考察學習後,向“鑫圓共享中心”繳納38萬元,取得雅安市鑫圓共享經濟建材板塊代理,公司免費贈予其雅安地區設備板塊代理,並註冊雅安市鑫圓共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通過微信群等方式發展會員。

經籌劃,馮某雄在紅軍路等多處宣傳欄張貼“投資11.7萬撬動100萬”吸引眼球的廣告。同時,打著“國家共享經濟”的旗號,在瀘定紅軍路裝修起瀘定縣澤潤居安房屋經濟有限公司商鋪門面。為迷惑群眾,不僅搬出其總部負責人在香港註冊中聯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副產品交易集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其宣傳的所謂“正規”央企公司,還拿出“中華盛世”雜誌等上的公司資料,宣稱其公司是國家級的消費增值平臺。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僅在“建材”板塊,馮某雄發展下線人數400餘人,層級8層。其中,馮某斌發展的下線人數就有300餘人。

高額分紅返利 不明真相群眾落入圈套

張某某是馮某斌的朋友,接到馮某斌電話,他了解到投資“共享經濟”項目後,張某某表示自己不感興趣。看著張某某無動於衷,馮某斌再次通過電話、微信、面談的方式,多次與張某某溝通洽談。在馮某斌的竭力勸說下,張某某最終礙於面子,半信半疑將11.7萬元轉賬給了馮某斌,直到東窗事發,張某某才明白這是一個騙局。

“每天都會有收益,肯定是真的。”向大姐向投資意向人推薦時,在手機登錄自己的平臺帳戶,並將收益情況展示給投資意向人。“公司總部負責人多次參加國內知名會議,還不斷邀請知名人士為其開展的各類活動站臺,肯定不會有問題。”“你看嘛,除了扣的稅,這個就是每天直接到賬的錢。”在馮某斌將其發展為自己的下線後,向大姐不厭其煩的向投資意向人宣傳,為的是讓投資意向人相信公司有足夠的實力來兌現投資的分紅返利。

“一開始,平臺會每天返現到每個賬戶,當大家看到收益後,嚐到甜頭,就信以為真,才會去發展更多的下線。我拿到雅安市代理後,就發展縣代理和會員,每發展一個代理或者會員都會有相應現金提成和積分,積分也可兌換為提現。裝修好辦公場地,我利用公司宣傳資料,介紹人員到總部參加培訓,總部辦公場地“高大上”的外包裝,迷惑了很多人,擺在眼前‘穩賺不賠’的項目,看著每天還不斷有人入會,培訓人員的心理防線被逐漸攻破。人心都是不容易滿足的,看到別人拿到那麼高的返利,自己也會想去試試。”在看守所,馮某斌向民警說起“公司”發展經過,有很多親朋上當受騙時,心情有些沉重,他不知道將來該如何面對受騙的親朋。

“為更快發展會員,後來就沒有按照11.7萬元的標準投資了。你也知道,瀘定經濟不比內地,尤其是鄉鎮上的一些人,一次性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只要有人投資,就按照投資金額的8.5倍來計算積分,再以積分的6?來作為每天返現金額。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前前後後還是有不少人陸續加入了。一些人聽到我們對這個項目的宣傳後,就相信了我們‘巧立名目’的推銷,認為這是國家投資項目,很有經濟實力,部分人員根本不瞭解這個模式就加入了進來。一些人是看著收益回報高,就又以家人的名義復投。2017年7月,我在投資的建材板塊獲利後,我又繼續以老婆女兒的名義復投了‘設備’板塊,到現在也沒有補上這個虧空。”馮某斌一邊述說,一邊痛悔。

落入法網仍執迷不悟 網絡傳銷終成夢

2018年底至2019年初,馮某雄、馮某斌先後被抓獲歸案。“我們是響應國家政策,搞的是共享經濟,不是傳銷。”在被警察帶走時,馮某雄仍執迷不悟。

“一開始我也覺得這是個來錢的路子。後來知道這是‘拆東牆補西牆’,依靠後入會的會員資金來支付前期人員的返利。就算知道是害人害己、靠騙錢來維持的真相,卻已經跳不出這個‘圈圈’了,只想著儘可能發展下線,這樣我才能回本。”馮某斌悔不當初。

“你這個投資回報這麼高,如果這樣都能賺錢,那中國就沒有窮人了。”瀘定一老鄉在聽了這個投資項目的宣傳後,果斷拒絕。一語道破“傳銷”的本質,沒有貪心就不會上當。

經調查,在瀘定縣加入馮某雄、馮某斌的“瀘定澤潤居安房屋經濟有限公司”、“雅安市鑫圓共享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多個板塊發展會員400餘人,最大層級8層,除一人收回成本,其餘均有不同損失。這種通過構建網絡平臺,以消費返利為幌子、打著“國家共享經濟”的投資,以高額的靜態收益和動態收益為誘餌,短時間內裹挾群眾參與,要求參與者繳納費用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返利,形成了龐大的“網絡傳銷”。

“我老婆罵我天天耍手機,早點意識到問題,就不至於現在這樣了,一個字‘貪’讓我血本無回,哎。”訊問結束時,馮某雄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目前,犯罪嫌疑人馮某雄、馮某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已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該案成功偵破後,辦案民警提醒廣大群眾,天上不會掉餡餅,對於以高額回報為誘餌的各類傳銷、集資,千萬不要輕信,不要給任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