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人說越好的茶葉口感越淡?

馬雪毅


茶葉的好壞跟原料等級有關,越嫩的茶葉等級越高,嫩度高的茶採摘時間比較早。

比如綠茶的明前茶,四五月份的紅茶、鐵觀音、普洱茶等等,這些月份的茶葉等級都是全年最好的茶葉。

茶鮮葉中含有苦澀的咖啡鹼、茶多酚,茶本性是苦澀的,咖啡鹼和茶多酚的含量跟時間有密切的關係。光澤時間越強越久苦澀度也越大,所以夏茶偏苦,同樣芳香類物質也會多一些,所以香氣很好。

早春茶的氨基酸含量比較高,氨基酸決定了茶葉的鮮爽程度,所以口感回甘很好,而且等級高的茶,內含物質豐富,芳香類物質吸收春天的雨露,香氣甘甜都是比較上乘的。

所以等級較高的茶,綠茶湯色偏嫩綠色,紅茶湯色偏金黃色,香氣馥郁,回甘生津,條形好看,都是這類茶的特點。

等級高的茶香氣層次感豐富,滋味甘醇,韻味十足,但也不是誰都能欣賞的。喝慣了煞口滋味的茶客,當然不能欣賞這樣茶的美。

我非常喜歡借用清人陸次紓所云: “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 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這就是品龍井茶的動人之處,你能理解嗎?

我是一個不正經的評茶師,最擅長正經評茶!

能求個小小的關注嗎?

一起看茶、品茶——


不正經的評茶師


耳濡目染數十載多少對茶有一定的鑑別能力,就拿家鄉的綠茶說吧(信陽毛尖),市場普遍認為明前茶品質最為上層,市場價格最貴,每年明前茶採摘期就那麼一個星期左右,物以稀為貴,做為春茶最早期的一批茶葉,生長週期最長,品質自然沒得說。

明前信陽毛尖綠茶基本採摘的都是小芽,一天一個品質(告訴你們個業內秘密 明前頭一天的茶不怎麼樣),一天一個價位,鮮葉是基礎,炒工是關鍵;明前茶口感比較清淡,湯色嫩綠,茶葉比較鮮嫩,用水沖泡茶香四溢(蘭花香),純正的明前茶確實喝起來挺誘人的,明前茶採摘完就是雨前茶了,雨前茶市場價位有所回落,採摘的有純芽,有一芽一葉,相對於明前茶來說,雨前茶品起來茶香更加濃郁一些,微澀回甘有甜甜的感覺,朋友們知道嗎?經常喝茶的朋友們都知道,山頭越高,茶葉品質越好,而真正的大山茶都是雨前茶,由於清明前深山溫度還比較低,茶葉根本沒有長勢,所以我個人認為明前茶雖季節早但沒有雨前茶好喝(人生如茶,苦盡甘來)。

茶友們,真東西永遠不會太差,最適合自己口味的茶就是最好的茶,不必人云亦云,追求在外,喝茶喝的是味道,喝的是踏實跟健康,好茶一定對身體有益,但你買的是不是真東西那就難說了,因為假貨太多。附上我一年四季喝的手把茶😁





毛尖歡子


越好的茶不是最苦的茶,但是茶越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矛盾,茶是不是要喝苦味?為什麼越輕越好?如果輕的話,放更多的茶來增加苦味的濃度會不會很重?

事實上,不同茶中物質的比例是不同的,茶湯的感覺也是不同的。茶葉中的主要物質有: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等。不同年齡的茶葉比例不同。味道中所含物質的協調程度和飽滿度是判斷茶葉品質的主要指標。

所謂茶湯的"飽滿度"是指茶湯進入嘴裡,一種濃稠淡薄的感覺。主要影響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果膠物質的含量。協調度就是:茶湯中的苦澀感、甜度帶給口腔的愉悅感,比如好的茶苦味劃過口腔停留時間不長繼而甜甜的感覺包裹著口腔,並且兩頰生津如涓涓的小溪,香氣從氣到湯中自然天成。苦澀的茶是苦澀的味道,在口中停留很長時間,苦澀不到盛津或來的很慢。

所以我們認為好茶不是淡而是清爽。好茶的清爽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普洱生茶主要由茶樹的年齡和採茶季節決定。大樹的新鮮度比小樹或平臺的新鮮度好。春茶的味道比秋茶好,秋茶的味道比夏茶好。對於煮熟的茶,原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發酵過程可以製作好茶。

初學者喝茶要淡喝,試茶則要濃泡,喝是享受,試茶則是試錯,用重手泡更容易凸顯茶葉的優缺點。


醉品茶集


越好的茶口感越淡?以南糯山茶區的上好古樹茶普洱茶為例,我認為是茶樹的樹齡、毛料條索、茶樹植被等三個原因。

首先好茶當然得是茶樹樹齡較大的茶樹毛料製做而成,樹齡越大,茶品內含有機物越豐富,所以在品飲的時候茶在口感變化快,苦澀不顯且甜度高的現象,茶味自然有,但極易給人一種口感很淡的假象,苦澀輕顯或苦澀不顯,餘味盡甘甜,除了上好的古樹茶品之外南糯山拔瑪茶山格外引人注目,近年名聲在外,頗受茶客青睞。

其次在茶農制普洱茶毛料的時候,會依揉青的時間長短可製成毛茶毛料緊條、中條、拋條三種類型的茶,以拋條為例,沖泡條索較大的拋條毛茶,按一般的標準沖泡方式沖泡出來的口感都很淡,苦澀不顯,即便將出湯時間延後幾秒對於口感而言都偏淡,拋條的茶品一般在4-5拋才能出味,對我而言口感要比緊條、中條毛茶淡很多,但也極耐泡,都在緊條、中條毛茶以上,拋條茶品也有可能會造成茶口感很淡的味道,但對於原料本身需要各位朋友仔細品鑑。對於後期想存茶的朋友我不大建議買拋條毛茶或拋條毛茶製成餅型的茶品,其中緣由後期做專題回答。

最後再來說植被的問題,茶園茶樹植被豐富,有些茶樹會採不到光,這樣的茶樹製成的茶品口感甜度很甜且苦澀不顯,滋味十足,難得茶品自然也就水漲船高,非一般茶客所能得,目前這樣的茶已經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在茶農手中就被茶客買走。

綜上,好茶自有其獨特的魅力,但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的變動很大,由此需得飲茶長久的經驗來品鑑,不要盲目跟風購買價高的茶品,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海林聊茶


明前信陽毛尖綠茶基本採摘的都是小芽,一天一個品質(告訴你們個業內秘密 明前頭一天的茶不怎麼樣),一天一個價位,鮮葉是基礎,炒工是關鍵;明前茶口感比較清淡,湯色嫩綠,茶葉比較鮮嫩,用水沖泡茶香四溢(蘭花香),純正的明前茶確實喝起來挺誘人的,明前茶採摘完就是雨前茶了,雨前茶市場價位有所回落,採摘的有純芽,有一芽一葉,相對於明前茶來說,雨前茶品起來茶香更加濃郁一些,微澀回甘有甜甜的感覺,朋友們知道嗎?經常喝茶的朋友們都知道,山頭越高,茶葉品質越好,而真正的大山茶都是雨前茶,由於清明前深山溫度還比較低,茶葉根本沒有長勢,所以我個人認為明前茶雖季節早但沒有雨前茶好喝。


原生態更健康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充滿哲理的問題,中國人講陰陽轉化、否極泰來、有無相生、萬物輪迴,為何會有無味至味的說法呢?

至味無味是清代陸次雲讚譽西湖龍井的時候,最先說出來的,“甘香如蘭,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無味,而飲後感太和之氣瀰漫齒額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其實早在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就有有云,“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為有為,以無事為有事,以恬淡無味為有味。延展到茶葉中來,筆者認為,所謂的無味的茶葉,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沒有味道,而是感覺沒有味道,其實各種味道都有,是一種充分融合了的自然平衡的中間的穩定狀態,不苦不甜,不澀不滑,不濃不淡,但是其實各種茶湯中的物質依然在對身體產生作用,所以反而可以理解茶葉中的各種味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普洱茶裡面有一個奇葩一樣的存在就是倚邦小葉種,關於它的來歷兩種說法佔主流,一種是雲南大葉種的變異產品,另一種是四川茶農在明末清初在雲南落腳時開始種植的,倚邦的曼松茶歷史號稱“高香甘醇”,這著實不太像雲南大葉種的樣子。

而且按照明朝時期的,當地人還不會製茶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一種混採(如果有變異小葉種的話,和人工培育的小葉種混採),只取明前春芽頭做茶,按照綠茶的工藝製成的,因為明朝不做團茶,只做散茶,這是明太祖的國策。


為什麼特別說這個倚邦的小葉種?這種茶有一個特點,就是淡,淡中帶苦,淡中帶甜,但湯感香氣好,很有點無味至味的意思,筆者覺得可以將它作為一個體驗無味至味感覺的參考茶葉。

前面寫過很多關於茶葉內部化學成分轉化的文章,這裡不再贅述,假定有一款陳化較好的倚邦小葉種古樹茶餅,那麼它裡面的物質的變化情況應該就是:

茶多酚類,基本氧化到茶紅素和茶褐素為主了,所以沒有什麼澀味了,湯色紅亮,味道厚重;

氨基酸類,減少了一半或者多半,應該只有一點鮮爽的感覺和意思了;

咖啡鹼,也減少了不少,而且茶褐素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咖啡鹼的吸收,所以不會有太多興奮的感覺,就是平淡;

多糖類,果膠、糖類變多,很甜,能中和到咖啡鹼的一點苦味。

這種茶,喝到嘴裡一定是很淡的感覺,但是湯色紅濃厚重,似茶非茶,似水非水,有隱約的苦、隱約的甜,很平淡,但是豐富的無味的物質,會激發出你體內的反應,茶葉的力道不因為感覺的平淡而是真的平淡。

更重點的是,沒有雜味、沒有異味,這不就是好茶應該具備的麼?真正的好茶,一定要經得起考驗,才能穿越時空走到你的身邊,洗去鉛華,帶給你平淡中蘊含的蓬勃力量。

這就是我對好茶口感淡的一種理解,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星掠殘陽AYR


福鼎白茶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4個等級。其中等級最高的就是白毫銀針,其次是白牡丹極品牡丹王。經常有人問,白毫銀針不是白茶中最好的嗎?為什麼泡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像白開水一樣?感覺還不如白牡丹好喝。

我們先來說一說福鼎白茶銀針的特點,白茶生長在高山的茶園當中,特別是本人所在的管陽鎮,茶園的海拔在700米以上,高山雲霧出好茶,太陽的光線通過雲霧發出漫射光使茶樹長得非常好,而且高山上氣溫比較低,白茶的茶葉要增強抵抗力,使得葉片肥厚,毫心肥壯,內在物質比低海拔茶園要豐富的得多。這樣產出的白毫銀針內在物質當中的各種含量是非常平均的,泡起來的茶湯不會苦,不會麻不會澀,滋味是很鮮爽的,我們稱此類茶湯是清淡自然。

而一些比較差的白毫銀針,甚至有些是用外地的茶青來冒充白毫銀針,根本就不是福鼎白茶。劣質的銀針或者是假的銀針泡出來的茶湯苦澀味非常的明顯,而一些茶友,恰恰就是因著這樣的味道,覺得這樣茶湯很濃郁。其實這樣的白茶它的內涵物質的平衡已經被打破了,茶葉當中苦味的咖啡鹼增多了,而氨基酸少了,甜度幾乎就沒有了。那你能說這樣茶有味道,品質就好嗎?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喜歡吃蝦。有清蒸麻辣兩種口味,但飯店通常是用新鮮度不夠的蝦做麻辣口味,而用新鮮度好的蝦來做清蒸。大家去稍微去想一下,在外面吃的東西,太辣的東西很難品出它的原味。還有一個原因是泡白茶的方法上,原來他泡壽眉用了5克茶,加200毫升的水,覺得這樣的茶湯味道剛好。那泡銀針也用5克茶,200毫升的水,兩個根本不一樣的茶,你泡銀針只能用100毫升才正常,給你多放一倍的水量,你說這茶湯還能有味嗎?

還有一個是沖泡銀葉的時候所用的水的溫度。現在喝白茶的茶友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沖泡銀針溫度不能超過95度。我想說的是好茶不怕燙,再說白毫銀針本身的毫針是比較有厚度的,茶杯也會吸收一點溫度。你用85度90度的水根本沒辦法將銀針的味道完全的釋放出來,這樣泡出銀針的茶湯當然味道就寡淡了。

所以現在茶友們所說的白毫銀針味道比較淡,是沒有那麼多的苦澀味,而不是白茶本身滋味道的濃和淡。很多人喝的其實是白茶當中的等級較低的壽眉之類,或者是平時喝的就是比較劣質的茶,比較苦比較澀的類型,但是覺得味道很濃。而一喝白毫銀針感覺就非常淡,其實它的味道不會淡。

所以有人說白毫銀針比較淡,沒什麼味道,白毫銀針表示不背這個鍋。還有題主說的好茶比較淡更是沒有根據,好茶也不背這個鍋。當然這些只是個人的理解,有不同想法的可以一起交流。想要了解更多的白茶,請關注或者私信雲霧小鎮,謝謝閱讀。







雲霧小鎮


如果從綠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有一些道理的。比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等。它們的茶味、包括苦和澀是非常淡的,它們主要的指標就是香,當然也包括湯色、回甘等,香氣越高越好。這些茶主要就是從香氣的高低來判斷茶葉的好壞,另外茶湯的刺激性越弱越好。

對於雲南茶來說,判斷的標準就會有一些不同。雲南好的綠茶,茶味一定要飽滿,厚重,回甘要好。香氣也要高,茶湯一定要透亮,顏色要淡,越淡越好,就這一點而言,在綠茶中是共同的好茶標準。

對普洱茶來說,評價標準又是不一樣的,普洱生茶香氣要高,要沉;茶味一定要飽滿、厚重;層次感要豐富,茶氣一定要足;韻味一定要好,韻味包含了回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茶湯的質感要好,不能薄,不能寡,一定要有濃稠度,對於雲南綠茶同樣是有這個要求的。苦與澀對於普洱茶來說並不是一個判斷好與壞的標準,只要化得開、化得快就是好茶,得越快越好,當然還有口腔不同部位所給你帶來的不同感受,這是層次感的一種表現,變化也多越好,所以就雲南茶而言,味越淡越好並不實用。

如果用口感越淡越是好茶的標準來判別雲南茶,那買到的茶肯定不會是很好的茶。


老徐談茶



信陽毛尖屬於綠茶的一種,別的綠茶不太瞭解沒有發言權,今天就說說我瞭解的這款綠茶吧!


信陽毛尖屬於綠茶中的上品,信陽毛尖明前新茶又屬於信陽毛尖中的佳品。信陽毛尖明前新茶一般陽曆三月下旬就開採了,經過一個寒冬的孕育,茶葉積累了豐富的營養。再個信陽毛尖明前茶只有二十來天的產量,本身品質好質量高再加上比較稀有,所以價格相對來說高。早期的信陽毛尖春茶口味清香,回甘持久,泡開一杯茶後滿屋飄香,喝一口後嘴裡有持續的回甘。



所以就信陽毛尖而言,早期品質好質量上佳的明前茶,味道清香型,口味相對淡一點的要好些!個人淺解。


信陽毛尖茶農小曾


關於茶葉界,之前流傳著一種說法是:

越貴的茶反而越淡!

後來又有人說,好的古樹普洱茶味道反而更淡!

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影響茶葉口感的,主要是它的內含物質,如咖啡鹼主苦,茶多酚主澀,茶氨酸主甜。有人說,古樹茶因為年老體衰,內涵物質含量少,因此喝起來清淡,並且“無味之味”才是茶湯的極品滋味。對於這種說法我個人並不認同。

樹齡大、生態好的茶葉,不是淡而無味,新茶入口依然有刺激性、衝擊力和飽滿度,有勁兒道,它的綜合協調感、韻感要比小樹茶、臺地茶更好。

所謂協調感,就是說茶湯的苦、澀、甘、甜、韻恰好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協調感比衝擊力、刺激性更為難得。

我們評價一款茶太苦、太澀,就說明它的苦味或澀味已經掩蓋了其他味道。這種苦澀味刺激著口腔,我們就會覺得這款茶滋味強。但其實這樣的口感於茶來說,是不協調的。

茶湯滋味的濃淡,不是我們通俗理解的苦與澀有多強,好的普洱茶有苦有澀,有生津回甘,湯質順滑、韻深而廣、綜合口感也是比較醇厚、猛烈的。


內容來自東家茶人守興昌號的分享。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