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代王朝滅亡之前,朝野君臣是否知道即將滅亡呢?

松鼠老孫


一個朝代瀕臨滅亡、大廈將傾的時候,朝臣們中的有識之士會敏銳的覺察到的,只不過不能準確的預知哪一天而已。

即使是草野百姓,有些人也會發出“我看這大清國要完”的感嘆。我來簡單聊一聊明朝甲申之變發生之前的一些事。

崇禎十六年(1643)年底,北京城中百姓都在忙著過年。紫禁城內的崇禎皇帝卻一籌莫展,正在為內外交困而焦頭爛額。崇禎也想不到這是自己最後一次過年了。

由於連年征戰弄的民窮財盡,籌措軍餉成了此時明政府的老大難問題。崇禎為了改變上流社會奢靡浪費、揮金如土的風氣,決心過一個勤儉節約的年。因此,他除了繼續堅持早先宣佈過的減膳、撤樂之外,又宣佈一律撤掉金銀器皿,改用銅錫木器,帶頭節約。他要求大臣們也貫徹這個勤儉治國的理念,並且鄭重的向禮部發去一道諭旨,申明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同時做出了具體的指示。

臣子們並不理解皇帝的用心,卻大發牢騷:“黃鐘大呂,清廟明堂之器,文質彬彬,斯為美矣!僿極則鬼,君子病之。今以玉食萬方之王,而降為汙尊壞飲之事,是貉道也,何以能久?”人們從皇上的諭旨中沒有看到希望,反而預感到某種不祥之兆,有些還議論李自成的檄文所說,“嗟爾明朝,大數已終”。
正月初一,北京城內颳了一場大風,飛沙蔽日,咫尺不見人。很多官員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並進行了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風從乾(西北方向)起,主暴兵破城,臣民無福”。

這一天的早朝,皇帝一大早就來到了皇極殿,上朝鐘聲早已響過,卻不見一人來上朝。崇禎下令再次鳴鐘,不許停歇。在皇上天顏注視下,群臣惶恐,不敢過中門,文臣直入武班,武臣直入文班。人們也認為這不是一個好兆頭,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說:“不出百日,上手撞鐘,百官無一至者,兆見於此也!”

退朝後,崇禎皇帝對於正月初一這種喜慶日子竟然出現異樣氣象,十分擔憂,只能乞靈於天,請道士為他扶乩。他沐浴焚香後,拜天默禱:“方今天下大亂,欲求真仙下降,直言朕之江山得失,不必隱秘。”

通過道士之手傳達的“真仙”乩語如此寫道:

帝問天下事,官貪吏要錢。

八方七處亂,十灶九無煙。

黎民苦中苦,乾坤顛倒顛。

干戈從此起,休想太平年。


鄧海春


目前為止真正有正史記載的大臣預言王朝滅亡時間而且還比較準確的是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


其他所謂的預言滅亡似乎都沒有什麼史料佐證,感覺是像後人穿鑿附會的。


1867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時憂心忡忡地對趙說: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祼身無袴。”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就曾國藩的疑問做出了精彩之極的預言:


“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果不其然,1911年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朝,而之所以1911年辛亥革命能成功是因為慈禧太后去世清朝最後權威不在。這就是所謂的“根本顛仆”。


仔細分析趙烈文的預言就會發現,趙烈文對晚清局勢看得非常清楚。


當時清朝確實出現了不少末世徵兆,比如曾國藩所說的京師時不時出現“明火執仗之案”、“市肆乞丐成群”、“婦女亦祼身無袴”。


“明火執仗之案時出”代表的就是清朝就連自己眼皮底下,京師的治安都控制不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美國首都華盛頓現在每星期都出現劫匪公開在大白天武力搶劫乃至攻擊富人的莊園意味著什麼。


“市肆乞丐成群”不但說明民窮財盡,更說明清政府官府效率已經低下到略等於無的地步。


“婦女亦祼身無袴”則說明社會道德普遍淪喪,社會倫理已經失效了。所以趙烈文才會對曾國藩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


但是,他並不是順著曾國藩說,他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雖然清政府確實顯示出不少末世徵兆,但是明清兩代皇權最重,社會原子化程度最高,所以只要清朝政府皇帝的權威還在,局面還能控制。


緊接著趙烈文又準確預言了清朝滅亡的模式:清政府中心出問題,然後無力控制地方,然後地方各自為政,最後清朝滅亡。並且他還給出了時間:50年內。


最後,趙烈文還預言了清朝沒辦法模仿南宋南遷的原因,趙烈文雖然沒有明說,但事實上他所謂的“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其實就是指清朝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如果一旦中央傾頹,南方漢人是不會支持這樣的異族皇帝遷都到南方繼續做皇帝的。


事實印證了趙烈文果然不愧是曾國藩最信任的幕僚之一,確實眼光獨到,他準確了預言了清朝滅亡的時間和滅亡的方式。


蘭臺


王朝將滅,大抵是臣知而君不知。

試舉明清兩例則知:


其一:

明末崇禎即位,欲奮發圖強,力挽狂瀾,其用心不可謂不深,其努力不可謂不勤。

因為他深信,王朝尚未得絕症,依舊有起死回生之可能。

然諸大臣早已悉知大明氣數已盡,縱是神仙也難復活,早已各謀其出路,紛紛藏金埋銀,縱是戰事十萬火急,也絕無大臣肯出一錢以救國於水火之中。

故有崇禎吊死煤山,夜夜有鬼魂怒哭: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亡國之臣誰用?故亡國之君用矣!

只可惜亡國之君,亡國之前,全然不知國將亡,而眼前大臣,皆早存亡國之心。


其二:

清末曾國藩與幕僚趙烈文深夜聊天,談及當前時局。

趙稱:不出五十年,大清必定有抽心一爛,徹底亡國。

曾國藩不再多說什麼,只稱:希望自己能早點死……

對大清糜爛之勢,曾國藩顯然早已是心知肚明,但礙於自己身份,不能說,不敢說……


此二例,皆是國將亡,臣知而君不知也。


國若亡,臣者委身變節,縱是改國易號,依舊可以為臣,故國亡,臣不急。

苟且一日是一日,哪個地主家都需要用長工,需要有狗腿子看家護院,急什麼呢?


風談天下


朝代更迭之際,朝庭內外上下都有危機感,也都經受過一段無力無奈無助無望的絕望。但國家社會和人一樣,都心懷僥倖,絕不會認為自己必死。

比如晚清就是如此。李鴻章作為滿清最大的能臣,他代表清庭在辛丑條約上簽字的時侯,痛苦和絕望充滿了整個內心。但他還是認為,只要朝庭委屈求全力圖革新,國運總有一線生機。他簽字後的第二天就吐血而死!儘管他聰明絕頂又絕望,但他並沒預見到或願意相信清朝必然完蛋!

同樣的,慈禧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一方面回應社會呼聲,啟動了晚清的憲政改革,在行政、軍事、教育、實業等各方面向西方和日本學習,1905廢除了科舉制。臨終前,先把光緒毒死,扶植自己親妹的孫子、光緒侄子溥儀接班成為宣統皇帝,同時指點溥儀他爸載灃為攝政王。這個老太婆在生命最好一刻仍然有板有眼、從容鎮定地安排國事。在慈禧的心目中,只要能永保大清江山,搞憲政也在所不惜。

可見,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慈禧,儘管都深切感受到大清面臨的危機,但要他們承認、接受大清絕命的結局是不可能的。心裡不接受的東西,就成為不可預測的東西。

總之,心不情願,意無可測!這就是人固有的侷限性!

實際上,只要涉及人生社會這種互動複雜多變的系統,想精準預測是不可能的。如果真預測對了,那就是瞎貓碰到死老鼠!

忠告:別自以為是地搞預測,最好的預測是創造那個預測!


劉子說道


有些朝代在亡國前,重臣們是很清楚事態的嚴重性的,而皇帝卻未必知道。

其原因就是身邊的重臣們一味地對皇帝隱瞞事實真相,以圖操縱朝中時局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秦二世胡亥和唐後主李煜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比如秦二世胡亥,在趙高幫助其篡權後,他將大權交與趙高便花天酒地不思國政了,指鹿為馬的趙高隱瞞了各路起義軍的嚴重事態,在朝中為所欲為,後趙高除掉秦二世又被子嬰殺死。最終子嬰向兵臨城下的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又如唐後主李煜,宋朝大軍圍困南京城幾個月之久,大權全部旁落兩個國相手中,他竟然毫不知情,依然沉迷後宮,整天詩詞歌賦開酒會,最終導致亡國,實在是可悲可嘆!


吞雲吐霧jtj


人是註定要死的,只是不知道哪一天會死,所以人生才有意義。王朝和人一樣是註定要滅亡的,只是不知道啥時候滅亡,所以在王朝即將滅亡之際才會出現精彩紛呈的世間百態。

在王朝即將滅亡之時,朝野君臣以及天下百姓都是有感覺的,只是有的敏銳,有的遲鈍,有的強烈,有的舒緩。



明朝後期的幾任皇帝,不是幾十年不上朝,就是專注後宮淫樂,再不就是讓太監專權,朝廷上下弄得烏煙瘴氣,到了崇禎時期,全國各地連年災慌,老百姓生活不下去了,出現了高迎祥起義。高迎祥被鎮壓,又出了李自成。山海關外大清崛起,企圖吞併大明王朝。身處危局的崇禎皇帝說,“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可見崇禎帝強烈地感覺到大明朝就要亡了。



崇禎有感覺,大臣們也有感覺。他們不但感覺明朝會滅亡,還感覺到,祖宗基業在崇禎手裡丟掉,他會覺得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以死謝罪。所以當李自成大軍壓境時,崇禎召集群臣開會,商討應對之策,大臣沒有一個到會的。他們知道明朝要滅亡,崇禎要自殺,已經無可挽回。他們不去開會,是因為不願隨崇禎一起去死。



這是朝野上下君臣的感覺。那麼老百姓的感覺會是什麼樣的?當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席捲全國,那麼多百姓起來造反,他們自然會覺得這個朝代就要支撐不下去了。

每一個朝代即將滅亡,都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起義會強化百姓改朝換代的意識。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這種知道應該指的是預感,因為王朝滅亡是可以預感的,但是無法提前得知,比如東晉,南宋,南明等,雖然一個朝代滅亡,但是政權可以換個地方再次確立,依然是同一個朝代正統,所以,這種朝代可以預感滅亡,但無法提前得知,有政治遠見的朝臣的確預知了朝代的滅亡,比如洪承疇,他在投降滿清的時候就跟皇太極說過,大明已病入膏肓非一日之寒,已經無法挽救。事實上明朝自從洪承疇投降後沒多久就滅亡了,雖然後來還有南明,但是時間較短,一般歷史上也很少提及。所以,朝野君臣可以預感朝代滅亡。


喜歡歷史的學生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也是歷代王朝的興亡規律,所以王朝要滅亡,肯定是極少人才能看出來,一些所謂的徵兆,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有,不能說它滅亡了就是有徵兆。

比如前蘇聯(不是王朝的國家),那麼大那麼強,誰能想到它能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呢!

再回來說題目,李鴻章是晚清軍政要員,在1874年的一次奏摺上奏中,提到了一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話,而且他本人經過了甲午戰爭戰敗求和、八國聯軍侵華戰敗求和的屈辱,到20世紀初年才去世,對大清江河日下心中有數也是正常的,但是這就能順他能預測清朝滅亡?要知道,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獨立,大清搖搖欲墜。而此時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還在國外,如果能夠預測大清此時玩完,他斷然不會在國外,也斷然不至於硬逼著一個本來不是革命黨的黎元洪為起義領導人,因為有威望的革命領導者均不在位!

1867年,湘軍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與自己的幕僚趙烈文密談,曾經談到大清國運,趙烈文大膽推測不超過五十年,也就是1911年的時候才44年,這個預測還是相當準的。其實作為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也是危機感十足,所以他會寫下:旦夕望死,不忍見社稷之墜。



磨史作鏡


應該是有一些先兆的。比如朝政昏饋無能,官官相護,民不聊生,起義隊伍此起彼伏,這就是預示著大廈將傾。這個朝代就快完了。

但很多有忠君思想的愛國人士明之不可為而為之,想憑一己之力而力攬狂瀾。比如文天祥,堅持到最後,既使兵敗被俘,寧可玉碎也不為瓦全。


流嵐霹靂說說說


“國之將興,視民如赤子;國之將亡,視民如草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