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時,為什麼沒人給大清殉國?

一心肝膽


這個問題你可以看看《清史稿》,因為列傳當中有忠義部分,專門記載為清朝殉節的烈士,其中就有不少清末為清朝殉節的人,其中有一個烈士在殉節前高呼,我今日乃不負大清矣!這是何等壯烈,當然這是站在傳統忠君的角度來說的。

實際上,清末許多人由於接受了西方重視生命的思想沒有選擇殉節,而是當了遺民,就是不用民國國號和年號,要麼使用傳統的干支紀年要麼就是公曆,政治上也和民國採取不合作的態度。這裡說個段子,建國後政協在商討國號的時候,國民黨左派提議用中華民國這個老黃曆作為簡稱,但是遭到了政協裡面幾個大清遺民的堅決反對,所以這個提議也就沒有通過。可見清遺民對民國的痛恨,可以說這已經超越了遺民心理,也就是我認同我出仕的王朝,而是上升到了亡國之恨的角度。這也正應了臺灣學者林志宏的研究,民國乃敵國也。
清遺民是歷史研究當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


,因為他們奉行傳統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卻被汙衊為遺老遺少;政治上他們對民國的不認同甚至敵視,也在政治正確的環境中得不到重視。而且民國高官當中,也有不少人有遺民心理,最典型的就是徐世昌,袁世凱請他出山後他答應了,他弟弟就跑去勸他,說他受大清國恩,不能事二姓,他弟弟一邊哭一邊勸,他也跟著哭了一夜。後來,他還組織清遺民編撰詩集,而且他還對溥儀持君臣之禮,日記中也多有蒙恩賞的字樣。

清朝遺民從時間上說主要分為兩類人:

一、秉持君臣名分、忠君愛國等傳統觀念。很多大清遺民都秉承這些傳統觀念而選擇為遺民以沒世。比如羅振玉,只在清廷短時間供職就選擇當清遺民,而且在日記當中為自己研究西學的行為懺悔;再比如王國維,從來沒做過清朝的官,但是在清帝退位後以遺民自居,並且以研究國學明志;關中大儒牛兆廉,因曾經是清朝舉人而認為與大清君臣名分已定,故成為遺民,他在《藍田縣誌》裡就直言了,廉生於清時,君臣名分早定,故一應稱呼仍遵其舊,所以立名教之大防也;再比如夏震武,他做過清朝的學政,所以清亡後以大清遺老自居,足不入市。

牛兆廉

夏震武

不過有意思的是,牛兆廉和夏震武都是束髮古裝,也就是明朝那種裝扮,這才是真正的戴發效忠。

二、在入民國後因為對民國的一系列亂象不滿而選擇作為大清遺民,以抒發自己對民國的不滿。這類人是數量比較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翻譯大家林紓。林紓在革命後曾經積極擁護革命,並表示願做共和國守法公民,但是一年之後他便以哭祭光緒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也就是選擇做清遺民。

林紓以滄海孤臣自居,十一次哭祭光緒,曾令守陵衛士動容。因為在林紓心目中,光緒符合他所認同的聖主形象。溥儀曾經手書貞不絕俗的匾額賜予林紓,林紓作《御書記》:布衣之榮,至此雲 極,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於道曰:清處士林紓墓,示臣之死生,固與吾清相終始也。而且,林紓如此回應人們對他戀念故主的嘲諷:謂我好名,訴之;謂我作偽,聽之。謂我中落之家奴,念念不忘故主, 則吾心也。可以說,林紓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但是為何一個用戶共和的知識分子會最終變成一個不惜以中落之家奴來自喻的遺民?

實際上就是因為共和辦的民不聊生。林紓本以為沒了皇帝、建立了民國,國家就會富強,就會不受洋人的窩囊氣,但是民國卻是一個個野心家為了一己私利打著共和民主的旗號從國家身上割肉自肥,是一個個王八蛋上臺當婊子立牌坊,結果就是民國不如大清。再者,民國建立後傳統文化逐漸被排擠,甚至有消亡趨勢,再者民國一群政治小丑登堂入室,導致世風日下,社會道德頹廢,讓很多舊式知識分子對民國不滿。而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除了寫批判文章之外,當清遺民就成了很多舊式知識分子的選擇。

所以,很多清遺民他們本質上並非是效忠一家一姓,而是選擇效忠傳統文化,甚至更極端的以自殺的方式來表明立場,比如說沉水自盡的梁濟、王國維,以懷念前朝、眷戀故主的方式來擺脫渾濁的世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當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與其說王國維殉清,不如說王國維是殉了傳統文化。這同時也能說明很多清朝遺民的心理,他們忠貞的對象的並非清史,或者說不完全是清室,而是傳統文化。

我現在反而覺得,如果民國辦的不錯,反而清遺民的數量不會太多。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大清國是誰的國?

大清國一個外來殖民政權罷了!推翻大清是華夏兒女爭取民族自由、獨立的偉大勝利!只有腦袋被門夾了的清國豕尾奴才想殉清國!

在說了大清亡國是和平的退位並不是武力退位,大清統治階級都不認同國家的認識錯誤,就慈禧說過的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還有新思想運動使得清末有許多的進步人士,哪裡會有殉國!



血祭軍鑑


殉國?大清國是誰的國?六君子被斬首罪名之一即是“保中國不保大清”

大清國一個外來殖民政權罷了!

推翻大清是華夏兒女爭取民族自由、獨立的偉大勝利!

只有腦袋被門夾了的清國豕尾奴才想殉清國!


華夏一老卒


文人自古就那個德行,殉國是別人的事。自己怎麼能殉國呢?宋元明清滅亡時都有大批文人以遺民自居,然後讓自己的後代參加科舉為新朝服務。既留了好名聲又撈了實際上的好處。南宋滅亡時,有個叫王炎午的士大夫召集眾人呼籲文天祥殉國,說的那真是大義凜然:“天亡大宋,為子民之勢不能生,文丞相是宋室重臣,更當以死殉國,為天地間留正氣。”

王炎午將民族大義說的有理有據,希望文天祥能夠早日自盡。但又擔心文丞相貪生怕死不肯殉國。於是,他寫了一篇長達近兩千字的《生祭文丞相文》,其中文中寫道:

“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喪父受公卿,祖奠之榮;奉母極東西,迎養之樂,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用權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華元踉蹡,子胥脫走,可死。丞相自敘死者數矣,誠有不幸,則國事未定,臣節未明。今鞠躬盡瘁,則諸葛矣;保捍閩廣,則田單即墨矣;倡義勇出,則顏平原、申包胥矣;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

在文天祥被押解路過贛州時,王炎午是早就做好了準備。贛江碼頭貼了多份這篇“祭文”,又設立了祭壇,眾人更是跪地燒紙,以“祭拜”文天祥。後來文天祥殉國了。可王炎午呢?在宋亡之後又活了二十多年,美其名曰“宋之遺民,隱居不仕”。要臉不?







盧辭隨筆


武器差的主動投降。打下去白死了。貪官還多.軍響也兌不了現。死的也沒光榮.老百姓又不愛兵。一直有滿漢之分。社會破破爛爛的。


o源教主教o


有人殉國啊,滿人有部分殉國的,但是人家滿清皇帝到45年都還在,請問人家為什麼要殉國?他們還心存幻想啊,而且本來滿洲國也到45年都還在


金融炒客


誰殉誰的國?

中國歷史上1279年3月19日,中國歷史上南宋第九代皇帝趙昺和幾十萬宋軍,被元蒙軍兵困山崖,丞相陸秀夫,揹著六歲皇帝趙昺山崖跳海殉國,接著幾十萬宋軍跟著皇帝和丞相,跳海殉國。

第二天山崖大戰的海里,慘不能睹地漂浮著宋軍幾十萬大軍屍體,上演了中華民族史上最悲壯一幕慘劇,落下一句山崖之後無中國的壯麗史話,彰顯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

南宋之後,隨著服務專制帝王儒學的登峰造極,統治者的帝王家天下與芸芸眾生的窮天下矛盾越來越難以溶合同仇敵概,更不可能去同進退共生死。

無論誰統治,百姓都是奴隸,天下是主子的天下,與民無關,誰來統治都是奴隸,為什麼為人殉葬??

下來的王朝中,朱元璋剝皮充草,清朝的文字獄盛行,倭國代理人的國民黨法西斯軍政府黨天下,抓丁抓夫,搶財逼捐,為什麼為牠們的滅亡殉葬?

蔣家王朝滅亡時,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除了倭國建一神社招魂外,也沒一個倭遺蔣粉倭奴殉主,侍奉主子魂歸倭國。



為什麼要殉國?

首先溥儀皇帝還在,皇帝又沒死?

明朝崇禎皇帝要逃跑,侍衛不給開門,北京城外60萬大軍,沒有人願意救他,他是走投無路才自殺的。

明朝是被推翻的,清朝是退位的,這是本質區別!



ID笑似花解語


憑啥要為大清殉國呢?因為大清被列強打得滿地爬、慈禧每天要吃一百多種美饌……是嗎?呵呵呵呵,吾等漢人看熱鬧還來不及呢!



用戶79141123829


滿清滅亡之前二十年間做的種種事情不僅傷了所有漢人的心,而且也得罪了大部分滿人等於哪大都不落好,所以它滅亡的時侯國民是抱著熱鬧的心態對待的,誰會為它殉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