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畢節之最|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園

畢節之最|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園

周素園(1879—1958年),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畢節縣人,清末貢生。

周素園年青時深惡清廷腐敗,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曾對貴州提學使嚴修說:“中東之役(即中日甲午之戰),喪師辱國。強鄰環伺,俱陷瓜分。我輩尚不亟謀改良政治以圖救亡,寧再事咬文嚼字耶?”他覓讀提倡新學及維新改良的書報,逐漸接受維新派的思想,主張“注意教育以開民智,提倡實業以抗外力”(見《素園書牘》卷一《與路少邃》)。1905年,周素園在貴州路礦總公司副總經理於德楷等資助下,開始籌辦《黔報》。《黔報》於1907年8月17日創刊,為貴州第一份報紙。周素園利用《黔報》,宣傳愛國主義,反對列強瓜分中國,喚起民眾,推行政治改革。與此同時,他接受張百麟的意見,為籌建革命政黨做準備。同年11月,他與張百麟等發起建立貴州自治學社,為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從思想上、組織上秘密進行準備。到1910年,貴州自治學社成員發展到10萬人,分社遍及全省。年底,通過同盟會貴州支部長平剛的介紹,自治學社集體參加了同盟會,成為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團體。

1911年9月,四川爆發保路運動,貴州也掀起反對將四國借款移為修築貴渝鐵路的鬥爭。周素園認為革命時機已成熟,和張百麟、陳永錫等商定為舉行武裝起義積極進行準備。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湖北宣佈獨立;接著,湖南、陝西、雲南相繼宣佈獨立。貴州自治學社於同年11月3日晚發動武裝起義,兵不血刃,一舉奪取政權,建立了大漢貴州軍政府。軍政府由都督、行政總理、樞密院三部分組成,周素園出任行政總理。

1912年3月,憲政黨與劉顯世勾結雲南軍閥唐繼堯,引滇軍入黔,顛覆大漢貴州軍政府,捕殺自治學社成員。周素園被迫逃離貴陽,取道畢節入川。當時正值周素園髮妻病故,他滿懷悲痛,委棄子女,開始了近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周素園取道武漢至北京,一面通電全國,揭露憲政黨勾結滇軍顛覆軍政府的罪行,起草了《致北京政府》、《致國務院》、《致孫中山》、《致袁世凱》等函電;一面向袁世凱的總統府和國務院提出控訴。他的鬥爭不但被當局置之不理,反被袁世凱明令通緝,周素園被迫離京到四川。此後迫於生計,曾短期在四川省合川縣署辦文案,繼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顧問。1918年3月,周素園被奉軍副總司令徐樹錚任命為總司令部秘書。在徐部3年,周素園“欲假其力討伐劉顯世”(見《素園書牘第5卷跋》),但終未如願。

1920年11月,貴州政局變化,劉顯世被逐。周素園應貴州省政府及黔軍參謀長何應欽電邀,於1921年10月回貴陽,任黔軍總司令部參議,後又兼任秘書長。次年1月黔軍內訌,何應欽被趕走,周素園辭職回畢節。

1922年5月,貴州軍閥袁祖銘率“定黔軍”由四川回貴州奪得政權,邀周素園任“定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8月,袁祖銘任省長,委周素園為政務廳長兼省府秘書長。1923年5月,滇軍再次侵黔,袁祖銘敗退四川,周素園請假去上海休養。袁祖銘於1924年5月在重慶出任川黔邊防督辦,電邀周素園到督辦公署任秘書長,並代表袁祖銘去北京與段祺瑞政府聯繫,周素園以事畢後“賜放還山”為條件,於1925年8月初辭職。對這段歷史,周素園常感內疚,曾在1937年5月11月的家書中寫道:“生平只有被袁鼎卿(袁祖銘字鼎卿)屈服,是我一個汙點。貴陽時期是武力劫持;重慶時期生活沒有完全解決,也佔這次合作的相當成分。”

1925年9月,周素園回到畢節。此後10年,閉門讀書,總結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探索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道路。他不僅熟讀歷史和中外資產階級先驅思想家的名著,還認真研究馬列主義,思想有了新的飛躍。這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三省,進逼華北,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祖國危在旦夕,周素園深痛報國無門。當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到達畢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組織抗日隊伍時,周素園雖已58歲,仍擔任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員,毅然離別家鄉,跟隨紅軍長征。長征途中,周素園利用舊交和社會影響,給滇軍將領龍雲、孫渡、魯道元寫信曉以大義,擊中要害,促使滇軍避免和紅軍作戰。紅二、六軍團通過雲南北上,周素園作為紅軍的一員,翻雪山過草地,歷經艱辛,於1936年12月到達陝北保安(今志丹縣),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多次接見,並同他促膝長談,鼓勵他繼續學習和工作。1936年12月底,周素園到達延安。“西安事變”發生時,周素園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寫信給何應欽、王伯群、吳忠信、張學良、朱紹良等,以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談判期間,他又寫信給張道藩、張繼、吳忠信、馮玉祥等,以推動國共合作早日實現。

抗日戰爭爆發後,周素園被任命為八路軍高級參議。不久,他身患嚴重疾病,久治不愈,不願成為共產黨、八路軍的“累贅”,就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反映回貴州繼續為黨工作的想法。毛澤東同意他的計劃,親筆寫信慰問。臨行前,毛澤東、朱德等設宴為他餞行。毛澤東對他說:“周先生,你雖沒有入黨,總算紅軍的一員,交情如此,不可以不知道歷史,行前你可否簡單的寫一點留給我。”次日,他送了自傳去,毛澤東覆信說:“你以往的已足自豪了,今後更輝煌的將來,應該是我執筆來補寫。”

1937年10月,周素園離開延安,以八路軍高級參議的身份,帶著毛澤東給西南各省國民黨政府領導人的親筆信,訪問國民黨政府的西南各省當局,要求釋放政治犯,並宣傳共產黨團結抗日的主張,擴大政治影響。在他的動員下,代理四川省主席鄧漢祥同意匯法幣4萬元補助陝北公學經費;四川省動員委員會的張瀾、胡靜伊樂意把彭德懷《論游擊戰》的小冊子大量翻印送給群眾。在昆明,周素園廣泛接觸各界人士,曾介紹朱家璧(解放後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少將)、黃俊(曾任北京軍區後勤部部長、衛生部部長等職)去延安學習深造;募得鉅款購買雲南白藥2萬盒,郵寄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轉運前方急救傷員。從而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雲南省主席龍雲對他下了逐客令。回到貴陽,國民黨當局不准他久留,讓他回原籍。1938年,國民黨政府表面委任周素園為國民參政員、省府參議等虛職,暗中則嚴密監視。周素園從此閉門謝客,埋頭讀書,從事著述。這一時期,貧病交加,但從不事親友應酬,更不赴官紳宴請,艱苦度日,以待光明。解放前夕,國民黨妄圖將他劫持,幸早作準備,未受其害。他暗中籌劃,維持畢節社會秩序,迎接解放軍。

解放初,畢節各界推選周素園為支前委員會主任。1950年初,應中共貴州省委邀請赴貴陽,此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1年10月出席全國政協第二次全體會議,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選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他積極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兢兢業業地工作。他還結合鬥爭實際,撰寫了許多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並寫了不少提案與建議,體現了對革命事業認真負責的精神。

1958年2月1日,周素園因病逝世,享年79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中共中央統戰部以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賀龍等發來唁電。省委輓聯寫道:“萬里共長征,人民事業資匡助;一心服真理,馬列宏謨有會通。”

作為解放後貴州文史館的首任館長,周素園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貴州民黨痛史》、《貴州護國護法兩役戰史》、《貴州陸軍史述要》、《西行回憶錄》及《素園文存》五卷,《素園書牘》十四卷,《光明日記》二十三卷。

來源:《畢節地區志·人物誌》、“畢節發佈”

編審:陳方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