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五臺縣簡子山與趙襄王的傳說

簡子山,位於山西省五臺縣建安鄉張家莊村一帶,山不算高,路不算陡,爬山登高也沒有什麼危險,看上去十分普通,卻世代流傳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東郭先生的徒弟趙簡子外出狩獵路過五臺縣張家莊山,一時興起登臨了這座當時的無名之山,老人家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感覺水純山厚,風光宜人,不免發了一番讚歎,從那個時候開始,五臺縣張家莊山便被人們叫成了簡子山。

五臺縣簡子山與趙襄王的傳說

趙簡子(?-前476 年),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強,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致力於改革,為後世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和趙武靈王改革首開先河。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郡縣制社會改革的積極推動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對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子趙無恤(即趙襄王)並稱“簡襄之烈”。

後來,趙簡子因得罪了晉公,被困於晉陽,他的小兒子趙無恤(趙襄子)和女兒辛姝就被安置在五臺縣張家莊村一帶避難。期間,無恤和辛姝經常躲在簡子山上,一邊開荒種地,一邊為百姓傳授知識。在當地老百姓的保護和照顧下,兄妹倆過著無憂無慮的安定生活。趙襄子做了趙國的國君以後,十分感念鄉親們當年對他們兄妹倆的一片誠心,便免去了簡子山周圍村莊的全部兵役、勞役和所有田賦雜稅,這裡的百姓因此過上了無憂無慮、富足安樂的生活。百姓感激趙襄子的體恤之情,感激辛姝當年為人們施藥治病,就在簡子山上蓋了襄王廟,在大殿裡塑了襄子和辛姝的彩像,教育子孫不要忘記他們的恩情。慢慢地,後人便把他們兄妹倆尊為神仙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簡子山成了這一帶的名山。

有了襄王廟和兄妹倆的彩像,簡子山的日子便豐饒富足起來。傳說當年這裡香火極盛,方圓幾十裡內的百姓日日絡繹不絕,爭相供奉。人們不僅走出了好多條上山的路,有人還在廟後開闢了一些田地。傳說那個時候這些田地很神奇,能夠早種晚收。鄉親們輪流來這裡耕種,他們在晨曦中鬆土整地播下粒粒種子,在陽光下鋤草施肥灑下滴滴汗水,到星星眨巴眼睛的時候,莊稼就可以收割了。襄王兄妹善待每一個勤勞的鄉親,只要付出汗水,便可得到收穫。

今天的襄王廟沒有圍牆,只有一間簡陋的殿宇。殿門啟處,襄子和辛殊安詳慈悲的面容一如簡子山古樸淳厚的風韻。東西兩面牆上是有關簡子山傳說的壁畫,傳說當年這裡有能生出金蛋的金雞,還有能剪出活蹦亂跳動物的金剪子,都是襄王兄妹顯靈用來接濟窮苦百姓的。所以,關於簡子山和趙襄王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