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悲情庫爾德人

“除了大山之外,庫爾德人沒有朋友。”庫爾德人的這句諺語高度概括了其漫長的歷史。

庫爾德人主要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境內,總人口3000萬,是全世界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和吉普賽人不同,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相傳是古代米底亞人的後代,兩千多年來一直都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活動。

大部分庫爾德人都是伊斯蘭教信徒,其中多數為遜尼派穆斯林,少數為什葉派穆斯林。

悲情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使用庫爾德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庫爾德語有兩種書寫方式:在伊拉克和伊朗主要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在土耳其和敘利亞主要用拉丁字

主流學者甚至庫爾德人自己都認為當年統治伊朗高原的米底人便是其的祖先的主體。公元前6世紀中期,米底被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征服,米底人與波斯人的融合形成了今日的庫爾德人。庫爾德人生活的地區於公元前4世紀末期至公元7世紀先後被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國、羅馬帝國、薩珊波斯征服並統治,期間庫爾德人並未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大一統政權,而是不斷地被強族征服,而處於從屬的地位。

公元7世紀晚期,新興的阿拉伯人橫掃西亞,庫爾德人所在地區再次被征服,這次征服伴隨著武力掃蕩而來的是高壓的伊斯蘭化,於是庫爾德人在阿拉伯征服後開始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後期陷入分裂,德萊木人建立了白益王朝,在是945年至1055年間統治伊朗西部及伊拉克大部,期間庫爾德族出身的白益埃米爾Badr ibn Hasanwaih成為了王朝最重要的埃米爾之一。在公元10世紀末期至公元12世紀,一系列的庫爾德大公國和王朝被建立起來,統治了庫爾德斯

庫爾德人雖然在阿拔斯王朝衰落時建立了一些小國,無奈其民族遊牧習氣太重,而且又有亞美尼亞人、波斯人和突厥人等強敵入侵,逐步消亡,所在地區後來成為塞爾柱突厥的一部分。其後庫爾德人因民風彪悍而大量進入贊吉王朝的軍隊。在贊吉王朝之後,庫爾德人於1171年建立了阿尤布王朝,由一位強大的領袖薩拉丁統領。薩拉丁帶領穆斯林從十字軍手中重奪耶路撒冷,並不時與阿薩辛派交手。不過薩拉丁並未領導庫爾德人自己建立王朝,而是在庫爾德斯坦之外的埃及建國,因此這樣一個被阿拉伯人乃至西方人推崇的庫爾德人反倒在自己的民族裡沒有。

悲情庫爾德人

隨著蒙古軍的到來,庫爾德地區又從屬於蒙古帝國,而蒙古的第三次西征亦滅亡了阿尤布王朝,庫爾德人再度完全由外族統治。後來波斯薩非王朝興起,庫爾德斯坦絕大多數地區又被其所佔據,但由於薩非王朝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而庫爾德人則多信奉遜尼派,因此庫爾德人受到空前的宗教壓迫,恰逢此時同屬遜尼派的奧斯曼土耳其也與薩非王朝矛盾激化,奧斯曼土耳其得到了庫爾德人的支持並與薩非王朝展開了多年戰爭,雙方均精疲力竭。1639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簽署了席林堡條約,確定了兩國對庫爾德斯坦的瓜分。庫爾德斯坦大部分歸屬奧斯曼帝國,少部分歸屬薩菲王朝。奧斯曼土耳其開始對庫爾德人採取一定的包容態度,承認其16個公國和50個領地相對獨立的地位,但此後態度有所轉變,至1847年最後一個庫爾德公國被消滅,從此庫爾德人幾乎處於完全的附庸和從屬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庫族迎來了歷史上距離獨立建國最接近的時刻。戰敗後的奧斯曼帝國於1919年與協約國訂立《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該約規定,庫爾德人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和亞美尼亞以南、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北庫族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自治區或獨立國家。這也是國際上唯一涉及庫爾德人自治或獨立的文件,至今被四國庫爾德政治勢力所借用,成為其謀求建立獨立國家的主要法理依據。



但是土耳其改變了這一歷史進程。“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不接受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苛刻的《色佛爾條約》,率領土耳其民族主義者進行抗爭,並於1923年7月與協約國重新簽訂《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用以取代《色佛爾條約》。而《洛桑條約》未再提及庫爾德自治或獨立問題。



奧斯曼帝國下轄的庫爾德斯坦也被一分為三:土耳其的北庫爾德斯坦、英屬伊拉克的南庫爾德斯坦和法屬敘利亞的西庫爾德斯坦;加上17世紀被劃歸伊朗的東庫爾德斯坦,庫爾德人自此分居四國。作為大國爭奪地區霸權干涉地區事務的“遺產”,由此產生庫爾德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