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跟西方比薩的外露和張揚不同,粽子最顯著的性格特徵是溫和內斂、藏而不露,你永遠也看不透它的內心世界。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攝影:吳越

在美食界,即便和一些美食小品相比,粽子也算不上是什麼內容高深的傳世大作,幾乎不需要戴高帽子的廚藝大師的潛心研究。居家的買菜大媽,在廚房裡花上一天的勞動,往往就能滿足無論家人、鄰居,還是朋友那越來越挑剔、又越來越萎縮的胃。

粽子是一種有雙重含義的美味:第一,永遠是家鄉的最好;第二,媽媽做的永遠比街上賣的好。因此,無論在廣西,還是在全國,粽子味道的好壞優劣是難以簡單評價的。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攝影:蔡小川

廣西粽子種類繁多,街面上常見的有三種:桂南的駝背粽、桂北的揹包粽,以及遍佈廣西的三角粽。從體量上看,自南向北,從東到西,大致呈現一種由大到小的趨勢。

桂南的粽子,背部高聳,形似一個駝背老人,因而被冠名為“駝背粽”。其名頭最大者,當數南寧附近的“橫縣大粽”。

此粽之大,誇張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外省人很難算出這樣一道數學題:一氣呵成,吃掉一條重達10斤的粽子,需要多少個“大胃王”的努力才能完成呢?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攝影:井韋

相比之下,二兩一枚的桂北揹包粽,就顯得秀氣得多,享用起來當然也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揹包粽因捆紮的方式形同揹包而得名,產量最大、忠實粉絲人數最多的桂林市對這種小巧緊實、餡料豐富的粽品,自然擁有不可撼動的話語權。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橫縣與桂林,一南一北,粽子的個頭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若要究其原因,就在於包裝材料上。

桂南包粽子用的是一種叫作“冬葉”的野生植物葉子,廣泛生長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此物寬大結實,在歷史上就是嶺南一帶粽子愛好者的至愛。出版於清朝初年的《廣東新語》有如是記載:“有冬葉者,狀如芭蕉葉,溼時以包角黍(即粽子)……蓋南方性熱,極易腐敗,唯冬葉可持久。”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桂林不長冬葉,而盛產竹子,因此揹包粽的包裝物就只能用寬僅寸許的、材料便宜的竹葉了。包一款巴掌大小的揹包粽須用好幾張竹葉,才能達到無縫拼接。桂林揹包粽稱得上是當地的專屬產品,鮮有賣到外地的。如果在桂林以外的地方碰到打“桂林粽”招牌的攤主,一定要問問是否是桂林人,若不是,此粽假冒無疑。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宜州,一個位於桂西北的縣級市。此地不但有歌仙劉三姐,粽子也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宜州粽的形式花樣繁多,小型的有二兩重的三角粽、四角粽(揹包粽)、三角長尾粽,巴掌長的圓筒粽、金字塔粽(駝背粽);大型的是一兩斤甚至五六斤重的枕頭粽。出於對本地文化的熱愛,宜州人傳統上很少品食非本土粽子。幾年前,在中國旅遊日這一天,宜州的一個景區就以一隻重達366斤的“粽子王”,讓四方遊客大快朵頤。類似這樣的活動在廣西天天都在發生。在廣西各地的菜市場裡,幾乎都能看到“宜州粽”的蹤影,坐在後面的一定是地地道道的宜州人。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柳州街頭吃粽子,一般不用碗碟。粽葉展開,用一把弓狀的切割器,將粽心剖開,撒上胡椒粉,淋點麻油,綴以少許芫荽(香菜),直接就攤在桌面上。一品熱氣騰騰、軟糯綿香的粽子,頃刻間就只剩一堆葉子了。粽葉只要完整就可以循環使用,據說效果比新的更佳。

粽子也有涼吃的,南寧的涼粽就非常適合在酷暑難當的夏天食用。涼粽是個長約15釐米、直徑3釐米的橢圓柱體,多淡口無餡,竹葉包裝,外面用棉線捆紮。先解開一半,蘸糖油,入口有彈脆感。漸次往下解開,頗有漸入佳境的層次感。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還有更為火爆的吃法:油炸粽。油炸粽是粽子家族中唯一沒有外包裝的品種,在大城市裡已很難覓其身影,多幸存於城管力量薄弱的小城鎮街邊轉角的地方。一口小油鍋,操作者差不多都是面色和善的老嫗。僅需一元錢,就可以享用到一款冒著油泡的方形或者三角形的外脆內香的粽品。

歌仙劉三姐家鄉的粽子是當地人引為自豪的名吃品牌

廣西人對粽子的熱愛程度很難用語言表達,這種原本在端午節才食用的小吃,已經被延伸到了任何一個節日,因此就有了這樣的形容:無粽不成節。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曾小帆。插畫:文一。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