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期,日軍坦克的發展思路是怎樣的?

戰略論


在20年代,日本發展裝甲車輛的目標主要是提高偵察,協助步兵戰鬥,警戒,聯絡等等任務。

30年代,日本陸軍的梅津美治郎等人要求開發,厚裝甲,大重量,強化武裝和大功率發動機的坦克。但是,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認為,日本國防預算有限,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邊,還是開發小型戰車為實際。

根據,這種方針,日本研發了97式戰車,一種14噸級別的輕型坦克。97式戰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戰鬥,對機動力要求更高,可以在中國戰場大部分地區道路和簡單加固橋樑順利通過。

在30年代初期,日軍為了反游擊戰,專門使用載重卡車改造為裝甲汽車,改裝費支援5000日元。主要可以保護運輸隊,進行快速的反游擊戰,武器主要是一座小型機槍炮塔或小口徑炮炮塔。

1940年,日本開始研究集中使用裝甲部隊,進行新式快速機械化部隊戰鬥的方式。以發揮裝甲部隊快速,機動和突防能力。同時在1942年開始第一次組建戰車師團。在1939年,日本也感到過去太重視坦克反步兵能力,因此缺乏打坦克能力,開始裝備具有一定反坦克能力的97改戰車和1式戰車。

1941年開始,日本開始研發1式105毫米自行火炮,但是量產被推遲,到1943年年底才開始生產。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登陸日本已經成為可能,日本開始準備所謂的本土防禦戰。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日本第一次開始研發中型坦克和自行火炮,比如,採用75炮,18.8噸的3式坦克,4式150毫米自行火炮,自行大口徑噴射炮,30噸級別的4式坦克,還有,預備安裝105炮,35噸的5式坦克等武器,進行所謂的反登陸戰。

其實,3式坦克是日本陸軍第一種以打坦克為主要任務,而研發的坦克。日本在戰爭後期,才發力中型裝甲車輛。這主要是因為,不再存在運輸問題。日本運輸船和船用起重機,沒有能力在海外部署18噸以上裝甲車輛。而在本土作戰,就不存在這些問題了。

從記錄看,日本陸軍也知道中型和重型裝甲部隊好,在4號軍備計劃裡,就要求建立14箇中型坦克師和27個摩托化師。但是首先是日本預算有限,沒有錢給陸軍造昂貴的中型裝甲車輛。

第2個就是,日本運輸船和船用起重機,沒有能力海外部署中型裝甲車輛。最後是,日本沒有足夠的工程機械,沒有能力改造太平洋熱帶島嶼地形,就是運來中型裝甲車輛,也無法使用。


深度軍事


二戰時期,列強都在競相攀比坦克科技樹。美國、德國、蘇聯的坦克樹算是比較成功的。日本倒也攀坦克科技樹,只不過是搞了棵歪脖子樹,二戰全場,沒有理清什麼是坦克,坦克是幹啥的,坦克怎麼用這幾個基本問題。所以二戰時期日本沒有出過代表同時代先進水平的坦克,也更沒有知名的坦克戰將領。

圖一:日本的八九式中戰車,只相當於美國的輕型坦克。

日本陸軍土,海軍洋。日本海軍在二戰時期,無論是主力軍艦的檔次,還是海戰戰術,在二戰時期都算得上一流水平。日本陸軍的坦克,和坦克戰術,剛好相反,在整個二戰期間就是渣渣。日本陸軍首腦一直比海軍頭頭更相信人比武器重要,對坦克的研製和裝備並不十分上心。

蘇美德坦克的噸位越來越大,火力越來越強,集中使用坦克的戰術也越來越成熟。這三個國家發展坦克的思路非常明確,美國的M4,德國的黑豹,蘇聯的T-34這些中型坦克成為陸軍的主要裝備。無論是閃電戰還是大縱深作戰,以坦克為核心的機械化部隊才是陸戰戰場的決定力量。

圖二:日本九五式輕戰車,實際上是超輕型坦克。

日本在1941年以前,一直認為坦克是步兵的大炮,配屬步兵使用,認為超輕型坦克和輕型坦克就足以完成這個任務,到1941年見識到德國閃擊蘇聯後,開始建立戰車師團。但戰車師團並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一方面是陸軍頭頭們不會用,另一方面是坦克的性能奇差無比。

日本的坦克偏輕,日本的中型坦克相當於同期強國的輕型坦克,日本的重型坦克相當於中型坦克。以八九式中型坦克為例,戰鬥全重不到13噸,主炮先是37炮,後來換57炮。這已經是日本性能比較好的主力坦克。再看看美國的M3輕型坦克,戰鬥全重也是13噸。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八九式在日軍中是挑大樑的,而M3在美軍是幹偵察打雜的。

圖三:日本的坦克部隊也就是在中國戰場上威風一下。一到諾門罕戰役就被朱可夫打成渣渣。

同期日本工業基礎太弱,日軍陸軍機械化程度很低,日本的坦克性能本來就不可靠,再加上坑爹的維護保養能力。日本在實戰中,經常發生戰車部隊跑不過步兵部隊的戰例。雖然日本在二戰末期也研製過四式等紙面性能還過得去的坦克,但是並沒有大量裝備。年產1000輛坦克的能力,在二戰中也是倒著數。


厲兵


說到二戰時期的坦克很多人都會想到德國的虎式,蘇聯的T-34,美國的謝爾曼、螢火蟲,英國的克倫威爾。至於日本……。其實在最初和其他國家(德國除外)的設計思路一樣,坦克都是用來支援步兵的,日本的也是一樣。


但是由於東亞戰事比歐戰爆發的要早,日系坦克的參戰經歷對早期坦克的發展就對日本坦克有了深遠影響。二戰還沒開打之前,日本坦克和列強之間還是平起平坐的。日系坦克最早脫胎於法國雷諾FT-17型。並結合英式坦克研製出了第一型坦克,全重12.7噸的八九式輕型坦克,並且參加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變。
日本89式坦克

由於中國戰場上中國軍隊反裝甲力量的薄弱,這些輕型坦克都足以壓倒性的對付中最精銳的中國軍隊。但是在北上攻打蘇聯的時候遭到了的蘇聯坦克集群的裝甲衝擊,讓日本認識到了自己裝甲力量的薄弱,但1939年的日蘇雙方坦克的差距還沒那麼大,日本除了八九式以外還裝備十全重15.8噸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主炮57毫米,裝甲最厚25毫米,最高時速38公里每小時)


蘇聯BT-7坦克

而蘇聯的主要裝備為BT-7(全重13.9噸,口主炮口徑45毫米,裝甲最厚20毫米,最高時速52公里每小時),所以當時雙方的差距並沒有很大。但是對於工業基礎薄弱的日本來說諾門罕戰役所損失的坦克卻是日本所不能接受的,歐戰的爆發,德國也依然在使用3號和4號的短管坦克,但是其坦克戰術思想確實不一樣。隨著歐洲坦克裝甲的對抗越來越激烈,體重越來越大,火炮口徑越大德虎式坦克和蘇聯t34坦克隨之出現。而美國也跟著歐洲標準走下去。此時的日本卻沒有力量去發展坦克。所以就被甩到了身後。


德國3號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